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郭鑫 《安徽农学通报》2015,(11):130-131
"3S"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能等优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可有效地进行前期规划、面积核查、退耕林地的动态监测以及退耕还林后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等工作,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建立一个精准、高效的规划、管理与监测体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该文主要总结了"3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当"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后,可谓是对学术界、产业界等都引起了强大的影响。以此为契机,3S技术理念在国内外林业中的调查、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等方面通过不断的进一步理念指导,对林业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背景,对3S技术理念在林业经营管理中的影响作用的优越性,以及对黑龙江省林业经营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S技术理念对黑龙江省林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黑龙江省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宏观决策与规划,以及建立有效的森林防火及病虫害动态监控系统等提供建议,进而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3S(RS,GIS,GPS)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并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工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3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 372.33 hm2、13 978.95 hm2和14 357.65 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 200.64 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3S技术概况,并从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优势出发,综述了3S技术在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及在资源调查与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丁莉东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188-190
在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3S集成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地勘测定界、土地动态监测和土地执法检查等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基本应用过程和方法。"3S"测绘技术使土地管理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3S"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背景,结合遵义市的地理环境介绍了"3S"技术在遵义烟叶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针对遵义市近年来烟叶生产中的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3S"技术在遵义烟草中可能应用的领域。"3S"技术在遵义烟草可能应用的领域有:烟叶种植面积的检测和核查、产量估计、山区地形地貌三维立体展示、烟田轮作、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烟叶基础配套工程分布合理性分析及监管。"3S"技术在遵义烟草中的研究和应用,对保障遵义烟草商业"十二五规划"中烟叶科技目标的实现,推动传统烟叶生产转向现代烟草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3S”的陕西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而作出的重要部署。在研究陕西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3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查的理论,建立了核查体系,推进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提高了划定成果质量,也推进了成果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古浪县为例,根据当地基本农田现状,运用Arc GIS10.2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利用年度遥感监测影像数据进行有效核查比对。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数据库,确定了保护目标,落实了空间位置,实现动态管理,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汪蜜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6+147
"3S"技术是RS、GIS、GPS的统称,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可以全方位、立体、快速、精准的对地上、地下进行资源勘测、环境检测、能源调查,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变化和图形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处理、数字制图等,是我国较为先进的、操作性较强的空间探测技术。该文通过对"3S"技术以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介绍,说明"3S"技术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土地勘测、调查、管理、规划、建设、使用、监督、检查等过程中以及农业耕地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分析了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12.
GF-1卫星数据在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应用高分一号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坑塘、苗木地等非粮化区域,总体分类精度为0.846,Kappa系数为0.875。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国产卫星影像,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面积和分布,为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程度的快速监测和评估,合理管控和引导耕地用途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动态管理 ,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就要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划定落实基本农田面积指标 ;结合当地实际 ,合理确定反映基本农田质量状况的指标 ;应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梅农  刘旭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李晓华  南小康  封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204-206,240
结合咸阳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践,阐述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和意义,对可调整园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做了可行性分析,同时对永久基本农田成果图件编制提出了新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定和有效保护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耕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但受青壮劳动力析出,务农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耕地撂荒问题成为耕地保护亟待关注的新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耕地撂荒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粤北山区兴宁市为例,从基础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撂荒风险测度,探析不同撂荒风险耕地特征,最后提出分类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风险测度模型PCM系数为72.8%,能较好地测度耕地撂荒风险;兴宁市约三成耕地为高撂荒风险状态,其主要分布在土壤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耕作便利性较差的高海拔坡耕地上,且主要为田块细碎、形状不规整的旱地。为避免耕地大规模撂荒,建议建立耕地撂荒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流转,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广东省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在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过程中,应该正确理解和看待新增耕地,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后续经营管理,防止新增耕地重新丢荒,综合运用科学技术,逐步推进土地的综合整治等对策,为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