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综述了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分类和分布的新资料.结果表明,全球记录有桃花水母13种(亚种),但对部分种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议.目前,索氏桃花水母、伊势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被公认为有效种.中国作为桃花水母的模式种产地,已报道过该属12种(亚种),日本2种,全球1种.索氏桃花水母为广布种,分布在北半球亚热带、温带及中国黄河以南,日本及欧美也有分布,其生境多样,多活跃在水面至水下1~2 m处.从桃花水母的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已有19个省、市、区发现过桃花水母.对江西4地点桃花水母的形态参数进行了测量,认为其在形态上均为索氏桃花水母.  相似文献   

2.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的低等多细胞动物,是世界珍稀水生动物之一,已经有数亿年以上生存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观赏价值。从桃花水母的起源、分布、生长、生境、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桃花水母,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3.
马兰 《陕西农业科学》2007,(4):91-92137
主要综述了线粒体基因16S rDNA、12S rRNA、cytb、CO I、CO II、ND 5在我国蝗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应用线粒体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解决蝗虫各分类阶元之间的进化关系,确立一些有争议物种的分类地位,探讨相关物种的系统地理等;今后线粒体多个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整个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及分子数据与形态学的密切结合将成为分子系统学未来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这将为我国蝗虫分类研究提供更多分子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在鱼类分类研究中,形态学差异最为简单和直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及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中。但是,许多生物的形态特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一类群的生物可能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或者对同一生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影响正确的鉴定分类。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分类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分类学中主要的方法,与传统形态进行鉴定的方法相比DNA条形码不会受到生物性别、发育阶段、性状相似性和表型可塑性的限制和影响。通过对海鲂鱼类研究现状的了解,得知目前国内对海鲂鱼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综上可以利用传统形态学描述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来准确鉴定海鲂鱼类。  相似文献   

5.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很多时候已无法准确区分各物种。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利用物种的DNA序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物种的有效鉴定,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目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的DNA条形码在动物物种鉴定方面已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同时研究人员们也在积极开发适用于植物、真菌等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海洋贝类分类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可行性、优势与局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日后DNA条形码技术更广泛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栽培大麦的分类和变种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大麦属的分类,过去基本上是按形态学来划分的,其中栽培大麦的分类比较混乱。近年来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中外学者们对大麦的分类提出了一些合理意见,即根据细胞遗传学上的差别和生殖隔离机制来划分种一级,结合形态学、生态学来划分亚种和变种。我国过去对栽培大麦的分类和变种名称的订定没有一个成套的规范,国外有关栽培大麦的分类和变种检索资料,各有见解,很不统一,而且有一些分类体系很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76-7778
[目的]构建索式桃花水母的全长cDNA文库,为桃花水母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功能基因的进一步筛选、克隆和表达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NAiso试剂盒提取桃花水母的总RNA,采用SMART技术合成全长cDNA,经SfⅠi酶切消化后,将cDNA克隆到质粒载体pDNR-LIB,并对cDNA文库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经鉴定,原始文库的滴度为7.9×10^5cfu/ml,库容量约为1.0×10^6cfu。随机挑取28个克隆,经PCR快速鉴定,插入片段大小在0.5~2.5kb,平均大小在1.0kb左右,重组率达94%,表明获得了高质量的桃花水母cDNA文库。[结论]该试验成功构建了桃花水母cDNA文库,其cDNA原始文库的库容,根据真核生物能够满足建库的要求,同时文库的cD-NA插入片段序列是完整的,从而证实构建的文库质量较好,可以用于桃花水母目的基因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南海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采集了南海6目28科43属65种鱼类进行COⅠ基因序列扩增,获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结合形态学信息,对鱼类分类鉴定进行分析.利用MEGA5.0软件计算各物种序列信息、遗传距离以及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得65种鱼类COⅠ基因同源序列633 bp,与NCBI数据库比对,可搜索出相似率99%以上的样品,可以鉴定到种的水平.序列中A、T、G、C碱基平均组成为:A:23.8%、T:28.6%、G:18.8%、C:28.8%.样品种间、属间、科间和目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88%、19.09%、23.14%和24.68%,随着分类阶元的升高,物种的平均遗传距离差异越大.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科级以下阶元的分类关系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而科级以上阶元的分类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差别较大,说明COⅠ基因在鱼类分子鉴定上是有效的条形码基因,但在系统进化关系上不一定适用于高级阶元的系统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摇蚊属的12种物种为研究对象,结合Barcode of Life Database(BOID)和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条形码数据,采用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ABGD)和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对所获取的749条DNA条形码进行分析,探究DNA条形码在摇蚊属物种界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ABGD的分析,显示物种遗传距离之间存在空白区;通过分析邻接树,得到60个分子分类操作单元,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并将数据库中Chironomus sp.TE11修正为Chironomus pseudothummi。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国摇蚊科DNA条形码研究,也为摇蚊科DNA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对宁波口岸入境的24种有瓣蝇类进行分类研究。[方法]对有瓣蝇类样品的 CO I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比对和分析,使用 MEGA6.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4种有瓣蝇类 CO I基因片段系统发育情况在科、属的水平上基本与形态学分类相同,在种的水平上不能够完全区分近缘种。[结论]单独用 DNA条形码技术进行有瓣蝇类分类鉴定是不妥当的,需与形态学分类方法相密合,可作为形态分类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对耐冬山茶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探索山茶属植物的演化、系统分类以及耐冬山茶的品种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通过用扫描电镜对耐冬山茶18个品种及3个南方山茶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如下:耐冬山茶花粉粒为腰鼓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近三角形或三裂圆形,具三孔沟,从表面看内孔不显著。外壁两层,外层厚于内层。花粉粒表面纹饰大多为蠕虫状,亦有拟蠕虫状或拟网状。脊间或网纹间具穿孔和穴,有的脊上有较明显横向波状纹,穿孔和穴的形态及数量品种间有差异。花粉粒形态可以做为耐冬山茶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耐冬山茶和南方山茶品种花粉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部分绵羊群体形态及生态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部分绵羊群体形态及生态特征指标为研究对象,构造主成分值,再以主成分值进行R型系统聚类,探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中国部分绵羊形态及生态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中国绵羊亲缘系统既有知识相吻合。在畜禽品种区域分类上生态因子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类和鉴定不同蓼属植物的方法。[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提供蓼属植物的内在成分信息,结合聚类分析技术,对蓼属植物进行分类及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色谱数据的系统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该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高,这对进一步研究蓼属植物的类别及近缘性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为蓼属植物的识别提供有益的信息,也为蓼属植物的化学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海南省北部县市檀香受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虫害的自动识别,使用林内传感器传回的图像信息,提出一种空域与频域相结合的背景去除方法,并提取出虫害区域与健康区域。该方法首先提取出檀香树的前景部分,使用2G-B-R因子去除枝叶及边缘,在L*a*b*系统中选择合适的通道,使用Otus法和形态学运算剔除排泄物区域,并成功分割出虫害和健康区域。通过2种区域的图像在纹理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提取筛选出3种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小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差异扩大法提出了"多纹理特征"的概念。使用Logistic二分类法对提取出的纹理特征及其组合、多纹理特征及其组合、主成分分析后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证明通过扩大差异得到的多纹理特征分类效果要好于单纹理特征,且使用"熵值均值-相关性均值"得到的分类精度最高,并使用系统聚类以及K-means聚类方法验证得到相同的结论,证明了所提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中国南海东沙群岛海域的135尾鲹科鱼类(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泰勃圆鲹D.tabl、无斑圆鲹D.kurroide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短吻丝鲹Alectis ciliaris、高体若鲹Caranx equula、脂眼凹肩鲹Selar crumenophthalmus)的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研究。7种鲹科鱼类矢耳石整体形态呈长椭圆形、四边形、半圆弯钩形等多种形态,耳石周围存在脊突,均有基叶和听沟发育,听沟从耳石前部的主间沟部分一直延伸至耳石后部。研究结果表明,7种鲹科鱼类耳石形态特征种间差异明显,通过耳石形态建立的系统分类检索,以及应用聚类分析识别耳石形态效果显著。这将为鲹科鱼类鱼种识别及系统分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农业机械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产品,但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农机产品贸易统计口径。为构建出明确的农机产品贸易统计口径,比较分析了现有口径的优缺点,利用行业、生产、贸易3个层面的产品分类体系及其对应关系,提出了逻辑严密的产品选择方法,在HS编码体系下构建了清晰明确、易与农机化产业对接且具有开放性的产品对外贸易统计口径。进一步将所有农机产品划分为10个大类,与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保持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我国农机工业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也可以为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土壤分类研究回顾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修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差异。为对与国标不符的土壤类型名进行审核和修编,同时弄清中国现有两套土壤分类系统之间,以及这两套系统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关联,对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本研究显示,土壤发生学是各国进行土壤分类的共同基础,虽然理论基础相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气候带不同,拥有的土壤资源类型和人均资源量不同,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地面调查方法和采样量各有差异,最终形成的分类系统各不相同。受各国语言习惯和已有分类系统影响,也受近年来在土壤调查中对了解成土过程需求在弱化的影响,对各国土壤分类系统的整合进展并不顺利。对不同语言土壤分类系统的比较显示:中国国标分类系统更符合汉语语言特征,特别是高层级分类中的60个土类命名,能较好表达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典型特征,易于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对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的认知,且推广应用时间已有30多年,在全国影响较大,应继续采用。国标分类系统不便进行国际交流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其高层级分类,特别是国标中60个土类与世界参比基础的关联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将土壤分类名限定于对成土过程的描述,有利于分类系统的稳定和对主要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认知,在层级结构上对分类系统的不断调整,或将成土过程以外的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分类系统,将导致繁冗的土壤分类名,弱化对成土过程认知。由于土壤发生分类信息是进行土壤功能性状调查、评价和分类的重要辅助信息,将土壤分类限定于描述发生分类还有利于将其用于阐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和土壤健康功能性状。根据上述观点,对分县资料中土壤类型名进行了编审,土类按照国标发布的60个土类进行了归并,亚类进行了适度归并,在土属和土种名编审中,则对名称中源于现场调查的土壤分类信息尽量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8.
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 Ell.et EV.)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利用红外技术对其进行产地鉴别,为黄硬皮马勃的资源鉴别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仪采集4个不同产地共40个黄硬皮马勃样本的红外光谱,每个样本平行扫描3次,取平均值。随机选择12个样本作为验证集,其余作为校正集,采用1 800~500 cm-1波段的光谱数据,对比多种预处理方法,选择最佳预处理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 ND(7∶3)+SD+MSC(ND为诺里斯导数平滑,SD为二阶导数,MSC为多元散射校正)构建的判别模型性能最佳,验证集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和校正集样本的回判准确率均达到100%,模型鉴别效果良好,可靠性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结合判别分析,能有效鉴别不同产地黄硬皮马勃。  相似文献   

19.
花绒穴甲的分类地位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花绒穴甲是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原隶属坚甲科,现置于穴甲科,其学名修订为 Dastarcus helophoroides,国内长期使用的是D.longulus,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穴甲科分类,生物学,形态学及寄生对象等的研究情况,并就其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