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索杂交中籼稻新型简化的肥料运筹技术方法,开展了杂交中籼稻肥料运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基施20kg尿素、分蘖肥3.5kg尿素、穗肥10.4 kg尿素,水稻总粒数、实粒数高,有效穗适中,水稻产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覆膜滴灌条件下,钾肥不同运筹模式(不施钾肥(K0),基肥=100%(K1),基肥∶拔节期=50%∶50%(K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K3),基肥∶拔节期∶大口期∶开花期=50%∶20%∶5%∶5%(K4)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钾肥运筹模式对玉米产量、钾素利用效率及钾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钾肥运筹方式中,K2、K3和K4处理玉米产量均高于钾肥一次性基施(K1)处理,其中K3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较K1处理2015~2016年分别增产7.6%和9.1%。K2、K3和K4处理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K1处理,其中以K3处理最高,较K1处理两年钾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1.0%和7.0%,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9.5%和68.5%,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分别为7.6%和9.1%。合理的钾肥运筹模式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和钾素累积量,提升了植株钾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了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K3处理的转运效率最高,较K1处理分别提高20.1%(2015年)和17.7%(2016年)。可见,在覆膜滴灌、施钾量为90 kg/hm2条件下,该地区最佳钾肥运筹模式为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  相似文献   

3.
钾肥运筹对春玉米农学效应和钾素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钾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90 kg/hm2,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1:1)的处理6产量最高,钾肥后移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不同钾肥用量的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有随施钾量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相同施钾量条件下,分施与一次性施用相比、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有所提高。本试验处理6(基肥:拔节肥为1:1)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钾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籼稻广优847(优质食味)和F优498(高产低食味)品种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20 kg/hm2和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4∶2、3∶3∶4、2∶2∶6共6种氮肥运筹综合管理方式,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2个食味差异品种产量及米质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品种和氮肥运筹对2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RVA谱、蒸煮食味品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品种对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调控效应大于氮肥运筹对其的调控;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稻米食味值的影响大于品种对其的影响;可通过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促进抽穗至成熟期水稻群体干物质累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值。在总施氮量150 kg/hm2下,基肥、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能显著提高2种杂交籼稻的产量,并能有效改善和提升稻米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 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 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 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6.
钾肥用量对优质粳稻钾素积累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以武香粳14号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钾肥用量对优质粳稻群体钾素积累利用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一次性基施,水稻群体吸钾量在K2O用量为12.8 kg/667m2时最大,过量施钾却降低了群体吸钾量,稻谷吸钾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幅则逐渐降低;优质粳稻群体最大吸钾数量和比例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但不施钾肥和过量施钾,造成拔节前吸钾比例较大,从而抑制有效穗数;钾肥一次性基施,以N∶K2O为1∶0.8对优质粳稻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影响最佳,有较高的成穗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稻米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钾素生理效率、农艺效率较大;钾肥的穗肥追施比一次性基施,能够明显增加拔节至抽穗的吸钾数量和比例,提高实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降低稻米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改善稻米品质,并显著提高钾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钾素积累差异及其对钾肥施用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52个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地上部分钾积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供钾水平相同时,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钾积累量差异显著;不施钾条件下,钾积累量与生物学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施钾条件下,钾积累量与生物学产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钾效应系数(EC),将52个小麦品种分成了5组。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钾量对潮土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及钾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潮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量和钾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钾肥能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4.68%-14.35%;夏玉米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到灌浆期植株钾积累量持续增加;钾生理效率、钾素吸收效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当季回收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少。从钾肥增产增收和钾素利用效率方面综合考虑,以施钾量150 kg·hm^-2效果相对最佳,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80 kg·hm^-2,增收949元·hm^-2,产投比为2.76,每公斤K2O增产7.09 kg夏玉米,钾肥当季回收率为37.26%。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钾肥追施时期对甜瓜钾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当地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厚皮甜瓜品种众云20为试验材料,比较6种钾肥追施时期对甜瓜钾积累与分配、钾肥利用率、产量及经济效益间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钾肥施用时期及甜瓜的钾积累高峰期.[结果]甜瓜植株中的钾主要分配于果,果的钾分配率高达44.28%~45....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缓释复混肥运筹处理,研究缓释复混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产量、茎秆生长特性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F5相比,4种缓释复混肥运筹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具体产量结果表现为F3>F1>F4>F2>F5;茎秆基部L1-L3节间长度以F1处理最高,L4-L6节间长度以F4处理最高,穗长表现为F3>F1>F4>F2>F5,株高表现为F4>F1>F2>F3>F5;F1和F2处理的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抗折力均高于F3和F4处理,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较F3和F4处理均有所降低。综合考虑产量与抗倒伏能力,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能保证宜香优2115产量达到9500kg/hm2以上,同时具有较高抗倒伏能力,实现了稳产、高抗倒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田霞 《农学学报》2017,7(12):28-33
探讨不同氮、钾穗肥处理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水稻干物质重、叶面积、生长、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江淮地区最佳的氮、钾穗肥处理组合,为杂交中籼水稻科学合理施用穗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钾穗肥以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高于纯氮穗肥、不施用穗肥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氮钾穗肥处理的产量高于不施穗肥处理的产量,且氮钾混合处理穗肥的产量高于纯氮处理的产量;江淮地区最佳穗肥施用量的标准是:纯N78.75~112.5 kg/hm2,再配施K2O 76.5 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杂交中籼新品种。[方法]通过对12个杂交中籼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指标。[结果]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综合表现好的品种有两优502、丰两优688、两优392;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有Y两优5836、荃优金1号;两优8号、两优3451这2个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差。[结论]降低株高可以提高品种的抗倒能力,但产量并不低;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周宇杰  徐越坚  徐铁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38-1039,1041
[目的]确定对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安全性较高的浸种药剂及浓度,从而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方法]以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甬优9号、甬优12号和甬优538号为供试品种,分别采用常规浸种浓度和高浓度4种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结果]用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和1.67吕/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2.22和4.00g/L浸种安全性最高,对甬优9号、甬优12号及甬优538号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明显抑制作用;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2.00g/L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3.33g/L常规浓度浸种时对杂交晚稻种子比较安全。但是,在相同条件下,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有差异,甬优9号耐药,甬优12号次之,甬优538号最敏感。[结论]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的浸种药剂在安全性方面首选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而常规浸种浓度的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选用 6个不同来源的籼型核不育系与 7个优良恢复系按 6× 7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 4 2个组合 ,估算了单株产量等 1 2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①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和其他性状 ,同时受恢复系、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作用 ;②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对9个品种的生育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和抗逆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依据我区温光资源特点,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杂交籼稻新品种,以期为后续品种更新提供技术依据。依据试验结果,综合考虑高产和稳产两个方面,建议继续以本地主推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推广重点。考虑丰两优3305对稻瘟病表现出高于对照丰两优香1号抗性,亿两优616在抗倒伏性方面略强于丰两优香1号,建议该两个品种作进一步的小面积试种。  相似文献   

16.
晚籼杂交稻主要性状分析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肥管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对机插水稻武粳15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330kg/hm2.基蘖肥:穗肥为5:5~6:4能获得较高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在施氮水平为300kg/hm2情况下,基蘖肥:穗肥为5:5的肥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方法]选择过去30年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在相同的大田管理和栽培条件下,比较各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形态特征,并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尽管株高、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少许增加,但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引起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生物量和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在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间有关源库指标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比例较低、抽穗期单位面积绿叶重大、比叶重高、结实期净同化率较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库容量大。  相似文献   

20.
高产籼糯与高产籼稻品种性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籼稻"满仓515"为对照,对"鄂荆糯6号"、"闽岩糯"、"越糯3号"3个常规高产籼糯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3个籼糯品种的穗数比"满仓515"多28.3%~56.3%,但总颖花数和库容量分别比"满仓515"少7.7%~20.6%和14.8%~30.4%,最终产量水平比"满仓515"低15.4%~22.1%。说明常规高产籼糯品种每穗粒数少和生物产量低是其产量较高产籼稻品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