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由越冬带菌杂草的传病,是防治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探讨江苏省扬州地区杂草带菌和越冬后的传病作用,作者于1979~1983年作了这项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噬菌体技术和喷菌法,对安徽全椒、芜湖、石台、合肥等地区上年水稻白叶枯病重病田内和田边的若干种越冬后的植物作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茭白(Zizanin caduciflora Hand-Mazz)、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Seud.)Fern)、鹅观草(Roegneria kamojz Ohwi)、艾蒿(Artemisia rulgaris Linn)、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等植物带有白叶枯病菌。带菌量的大小,因带菌植物的种类和样品采集的地点而异。在检测的带菌植物中,带菌量较高的有茭白、紫云英等。另用白叶枯菌对多种杂草进行剪叶接菌,经13~20天后,茭白、看麦娘、游草等禾本科杂草的叶片上表现明显症状。杂草病叶的浸泡液与兔抗白叶枯菌的致敏血球产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用噬菌体法也检测到大量活菌;接种稻叶又引起水稻发病。说明在被接种杂草上感染的是白叶枯细菌。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证明发生白叶枯病的病区稻种内有白叶枯病菌存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能寄生消解病原细菌的噬菌体。病原细菌和噬菌体都存在于颖壳内;噬菌体的存活期比病原细菌为长,但病原细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以上,作为下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稻种内的细菌侵染秧苗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侵染以后有一个较长的潜育期是非常可能的。无病田的稻种内没有噬菌体或存活的病原菌,因此,检查稻种内噬菌体和活的细菌是很可靠的检验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证明。测定噬菌体是最简便的方法,灵敏度也高。由于吸附噬菌体的活细菌可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菌斑,故测定噬斑菌的数目也是很好的检验方法,灵敏度虽不如测定游离噬菌体的方法简便,但它可以测出有活细菌的存在和它的数量。测定噬菌体的增殖也能准确检验是否有活细菌存在,但是方法还有待改进和简化。  相似文献   

4.
应用噬菌体测定水稻白叶枯病带菌稻种内存活细菌数量的技术,初步找出0.5%盐酸浸种72小时和每毫升含500单位氯霉素浸种48小时,是杀死稻种内病原细菌有效的方法。噬菌体技术必为今后稻种处理药剂的筛选提供一个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79,5(3):23-24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一个重要病害。国内对该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它的寄生范围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弄清楚该病除水稻以外,究竟有那一些其它寄主,这是彻底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重要关键。 我们从1977年起,做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研究,1978年9月,我们采集了白叶枯病严重发病田中的假稻、稗草、狗牙根、双穗雀稗、千金子、香附子、田字草等七种杂草的地上绿色部分(以上部嫩叶、茎为主。没  相似文献   

6.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方中达 《植物保护》1964,2(5):214-214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和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是水稻上的两种重要细菌病害。这两种细菌性病害都可以由稻种传播。稻种非但可以带菌,并且可以传病。为了防止病区的扩大和新病区的出现,加强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可分室内检验和田间检验。室内检验主要是确定稻种是否带菌和带菌的程度,可以采用种植检验和噬菌体检验的方法,以噬菌体检验更为可靠。室内检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工作量较大,同时目前所用的室内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带菌量极低的稻种,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考验。田间检验就是通过病害的普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确定无病田和无病区。这样非但可以解决当地的留种和换种的问题,并且为无病稻种的调运提供依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二病发生和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以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损失为重点,与白叶枯病相比较,以探明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指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制的农用抗生素中生菌素研究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室内浸种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100mg/kg、在水温58℃下浸稻种48h,可全部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白叶枯病菌,切断了种子带菌传病的途径。田间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50mg/kg、水温55~60℃的药液浸种48h,再于秧苗3~4叶期和移栽前5~7d用中生菌素15mg/kg施药保护,田间白叶枯病可迟发生20d以上,其发病程度亦显著降低,对于轻病田或轻发生年份大田可免于防治;重病田或重发生年份于发病初期再用中生菌素15mg/kg防治1次,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作者认为用中生菌素浸种及秧田期施药保护不仅改变了以往田间发病初期用药防治的策略,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费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措施,鉴定水稻品种对自叶枯病的抗性,不但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而且还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可靠的依据。1975~1985年作者共鉴定了万余个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多重回归法和噬菌体技术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始病前两旬降水量≥ 0.1毫米日数和越冬期(12月至2月)三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可以预测田间始病期,(2)在水稻生育期内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量,并根据病害流行前两旬连续三次测定噬菌体累计量、降水量和降水量≥ 10毫米日数等可预测水稻后期病害的流行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降水量≥ 10毫米日数和噬菌体量)及建立了多重回归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内的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及条斑病和李氏禾条斑病是由三种不同的病原細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的病原細菌都是新种,分別鑑定和命名为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和Xanthomonas leersiae Fang et al.。但是,当时进行比較的限于南京和广州两地收集到的材料,因此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野生稻中蕴藏着对稻病高抗广谱的抗源。在20种野生稻的62个系中,Oryza latifolia W14,O.minuta W17和W44,O.offcinalis W46,O.punctata W50对我国白叶枯病的6个菌株均表现高抗;O.nivara W19,O.rufipogon W30和O.sativa f.spontanea W39对白叶枯病强毒株Xo-ha和Xo-57严重感病;这几种野生稻的一些杂种后代对上述2个菌株也高度感病。本文还讨论了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兼抗性。这些对我国重要稻病的主要菌系具有多抗性的野生稻,是培育水稻多抗新品种的重要抗源。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 Dowson]是目前仅次于稻瘟病的重要水稻病害,华东、华中和华南各地都有發生,病区还有逐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尖枯病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苏13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280株菌。据鉴定结果和接种试验,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为主要致病菌,占74.6%。此外,还分离到稻盘多毛孢(Pestalotia oryzae Har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稻喙孢(Rhynchosporium oryzae Hash.et York.)、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新月弯孢(C.lunata(Walk.) Boed.)、膝曲弯孢(C.geniculata(Tracy et Earle) Boed.)、镰刀菌(Fusarium spp.)、平脐蠕孢(Bipolaris spp.)、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 Perch)、球黑孢(N.sphaerica(Sacc.) Mason)等真菌。首次以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稻生叶点霉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体式(hb-s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