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1控制传染源从现实情况来看,外部的传染源不是由某个猪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外部传染源主要来源于新猪(场外)的引入,打破了本场猪群的微生物系统的稳定。购猪的车辆、人员的流动、附近猪场的传播等也会引起本场猪群的发病,从而导致本场猪只或引入的猪只发病。所以新猪引入之前的安全鉴定和慎重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细则(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广 《农业新技术》2005,(6):22-22,26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1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诊断,并提出了良好的猪舍环境是猪群快速健康生长的外部条件,也是猪群防病的基本条件。一般猪场可以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控制猪群密度,保证通风良好;减少猪群流动,杜绝大小不同猪只混养;搞好猪场、猪舍清洁卫生、加强消毒、在断奶转群、长途运输前后、药物预防控制发病。  相似文献   

4.
<正>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散或者是猪场内部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都会导致猪群发生疫病,如果猪场一旦成为病菌的理想场所,就不能避免疫病的出现。因此,要求猪只饲养场要根据本场的情况制定严谨的消毒方案,确保猪群生长状况良好,并且提供优秀的环境保证。1消毒药物的选择猪场在进行药物选择的时候,要了解本场的常见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然后挑选出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2种或者  相似文献   

5.
对于猪场来说,引起猪群发病的原因有病原菌数量、猪群数量、引种扩繁带入的新病源、病原的存活率,及猪场之间的距离的等.猪场管理不佳,会给猪场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猪场预防和控制猪群疾病的原则有合理建场,保持小规模饲养;控制猪只引入,在充分考查猪源的健康状况引种;尽量避免外来人员进入猪场;设制合理的免疫计划、疾病免疫程序,定期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美国,很多商品猪场都遭受着多种呼吸道疾病并发的侵害。这种由细菌、病毒、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诸因素引起的猪的一种新病症被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英文缩写字母为PRDC。猪群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30%,整个猪群被感染。典型的PRDC,最初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1 发病情况 2008年8月,塔河县某猪场个别猪只出现食欲不振、喜卧懒行、体温稍高,注射抗生素无缓解,而整个猪群相继发病,出现个别死亡。  相似文献   

8.
秋末春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初,长沙某猪场育肥猪群出现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传播速度快,且有一定的方向性。11月底,猪场繁殖猪群陆续有猪只发生上述症状为主的疾病,数日内全群发病。猪场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措施,以控制病情蔓延。猪场兽医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故怀疑是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上接2014年第6期《疫病防制》栏目) 2.2.4坚持对猪群进行免疫检测与疫病监控 猪场每季度进行免疫监测1次,每半年对疫病监控1次。以了解猪群的免疫状况与抗体水平,找出隐性感染的带毒猪只,净化猪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清除传染源,确保猪群的健康。种猪场重点是检测猪瘟、蓝耳病、口蹄疫、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1至12月份,河北省迁西县两个猪场的猪群分别发生了急性猪瘟病例,其中一个猪场猪只约110日龄,(简称1号猪场),第二个猪场的猪只约80日龄(简称2号猪场)。在对两个猪场的猪群治疗过程中,其治愈率出现了明显差距,1号猪场由本地市场和外地购入组成,共165头,相继发病,死亡75头,治愈率在55.5%;2号猪场由本地猪场购入210头猪,发病的是9月初新购入的36头猪,死亡3头,治愈率91.7%。以上猪群发生急性猪瘟的共同原因是出现了猪瘟免疫空档,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做了简单的比较分析,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贤泽  肖定福 《猪业科学》2020,37(11):112-114
在当前集约化生产的猪场中,约有10%的仔猪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长受阻形成“僵猪”。僵猪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换率低,免疫力差、易染病而成为猪群的传染源。对僵猪的处理方式不当会造成饲料的浪费与猪只的损失,期间给猪场或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文章浅析了生长受阻仔猪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从事养猪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个猪场能否盈利是由品种、营养、管理、环境控制决定的,但这个猪场能否存在是由生物安全决定,但猪病的问题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切不可照搬照抄.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止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3.
在养猪生产中.不论是哪个阶段的猪,每批猪中总有几头个体明显小于其伙伴。,在猪群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些猪生长速度慢、料肉比高、体质差、易生病、出栏时间延长,不但降低整个猪群的生产效益.由于其体质弱、易发病还可能会成为传染源而危害整个猪群。因此,饲养好弱小猪只、提高猪群的整齐度在养猪生产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以来,许多猪场的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保育猪均暴发了猪无名高热病,大部分发病的猪场患猪发病率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破产。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一般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病残猪和死亡猪只增多,饲料效率、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降低,治疗成本增加,使养猪生产蒙受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5月起,我区部分地区发生以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为特征的猪病,受害猪群包括生长猪、育成猪和部分母猪。药物治愈率低,常用抗菌药、抗病毒药、解热镇痛药难于控制病情,各猪场患病猪只疾病的临床症状略有不同,猪场发病猪只血清学化验结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猪场要稳定发展,维护猪群健康,管理者要及早地发现猪场问题,管理工作应细致、有序,才能达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生产效益。维护猪群健康,应严格执行如下健康管理体系。一、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1.引种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引种的猪只要求健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发病史。2~6胎的母猪所产的后代,引种之前需按程序免疫,引入后、配种前再免疫1次。每批要引进不同体重的后备母猪,以便配种均衡,但仍然需要进行45天的隔离驯化。2.隔离购猪车辆不得进入猪场内,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猪只一旦装车绝不能返回。  相似文献   

17.
在某600头母猪的伪狂犬病阳性猪场,应用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苗对全场所有猪只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强化免疫,8个月后对本场种猪群猪伪狂犬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当抽样检测gE抗体阳性率低于5%时,对全群种猪进行检测并淘汰gE阳性猪只,对免疫后的后备母猪进行逐头检测,gE阴性猪只并入生产群。通过反复检测、淘汰,3年后,该场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率由2008年的11.53%下降为0,达到净化标准。  相似文献   

18.
猪场慢性病带来的隐形损失很惨重。笔者近期走访江西地区各个猪场发现,慢性猪瘟免疫抑制猪、圆环病毒感染发病猪很常见,这类猪消耗饲料但不增重,并且成为猪病传染源,在猪群中不断散布致病因子,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7月,一猪场发生不明原因青壮年猪突然大量死亡,畜主范某来找笔者求诊。1发病情况该场为自繁自养猪场,一直坚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商业疫苗,过去从未发生猪大量死亡情况。这次猪群发病前没有换饲的情况,死亡猪只发病前无明显临床症状。死了10头猪之后,对部分精神萎靡的猪只进行了隔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找笔者诊治。2临床症状死亡猪只发病前采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后突然发病,呈  相似文献   

20.
<正>1猪肺炎支原体的危害性猪肺炎支原体能够引起猪支原体肺炎,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气喘病或猪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一种慢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可感染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只,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率在40%以上,临床常见的发病猪群为断奶到育肥阶段的猪只。该病一旦在猪场发生,极难清除,多表现为慢性消耗性呼吸道症状。猪群一旦发病,严重影响猪群的饲料报酬,饲料转化率可降低14%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