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寄生真菌种类调查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球孢白僵菌粘孢白僵菌,青霉菌,拟青霉菌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2.
对粉拟青霉菌菌株的毒力复壮技术和其复壮菌的应用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不断的探索获得了粉拟青霉菌复壮用的Pf-Ⅱ号培养基,对其复壮菌株作室内及林间的毒力测试,结果显示:(1)经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菌株对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感病死亡率为88.5 %,比未经复壮的菌株感病死亡率48.8 %提高了39.7 %.(2)林间温度对粉拟青霉菌使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感病死亡的影响不明显,但林间使用该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适宜温度为15℃~20℃;粉拟青霉菌致使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感病的死亡率与林间相对湿度成正相关,最适相对湿度为90 %~95 %,下限不能低于80 %;1月中旬、6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应用粉拟青霉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最佳时期.用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菌粉在云南省沾益县西平镇文家坟、火石梁子的150 hm2蠹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防治.其林分的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受害株率由防治前的32.9 %降至4.6 %,受害株减退率为86.1 %,进一步表明:用毒力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虫虫害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部分成虫具有恢复营养并二次蛀干繁殖妹代习性,通过在该虫第一次蛀干繁殖姐代高峰期对侵入孔套网标记、退坑转梢、转干定殖研究,明确了32.58%的松纵坑切梢小蠹雌成虫种群具有繁殖妹代能力。  相似文献   

4.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11月蛀梢,11~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14d,集中扬飞3~4d,扬飞期对防治成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研究了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各虫期及不同性别酯酶同工酶(Eet)的酶谱,从多次实验中求出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相对迁移率,并用昆虫酯酶同工酶来分析昆虫的行为活动,此项研究尚属首次。研究结果表明,松小蠹酯酶同工酶具有5~7条谱带,Est4和Est5是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Est1~Est3和Est6~Est7的酶带数和  相似文献   

6.
不同蠹害区的蠹害木清理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是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标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  相似文献   

7.
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及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确定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为:平均虫孔数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0.52%。平均株枯梢率4.74%,有虫株率5.14%,确定昆明地区方旺林场的经济阈值为0.2151虫孔/株;并制订了适合于基层林区的多个动态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8.
土壤物理性质与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云南省西,中,南依无,轻,中,重度危害,选择8个试验点,建立48块调查标地,作危害调查与土壤剖面,收集土壤样本,作室内分析得出,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砾质关系密切,与土壤容重,萎蔫点,植物可利用水无明显关系,依此结果,对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云南省昆明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发现该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52.79%的死亡率出现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18.06%、22.03%、12.70%;特别是幼虫期和卵期死亡率最高,其中34.86%的种群死亡为捕食性天敌所致。其捕食率分别为12.64%和12.58%,因此,认为捕食是幼虫期及卵期控制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对该害虫进行综合防治时,应重点加强对捕食性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近40年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在该流域的危害情况,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关系。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是松科(Pinaceae)树木的主要蛀食性害虫,分布遍及国内各省、自治区[1,2],在云南该虫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L.)。近10多年来,云南松蠹害林已达数十万公顷,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3~5]。国外对小蠹虫侵害机理及暴发成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小蠹虫携带的病原性伴生真菌在蠹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伴生真菌是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Linnaeus)成功定殖的先决条件[6];对于栎…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个旧白沙冲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进行昆虫捕获量研究,共获得11个目的昆虫,其中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及双翅目类为优势类群,占昆虫类群全捕量的74.59%,是该林区昆虫类群的主体。昆虫数量与不同强度间伐后的林分类型和该林分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有一定关系,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高,昆虫捕获量大,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很低;而不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小,昆虫捕获量最少,松小蠹危害明显高于间伐林地。  相似文献   

16.
论抚育间伐对小蠹虫危害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育间伐增强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使死亡量减少而净生长量增多,从而增强林分系统的内能。云南松林分抵御病虫危害的功能与立地环境的优劣有关,也与本身的转化功能有关。间伐被压木乃至间伐Ⅲ级木,林分在蠹害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抵御能力。在立地条件相似的环境中,抚育间伐促进林分的转化功能,所以林分抵御蠹害的抗性也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分布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保护区内昆虫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类描述,对已鉴定出的昆虫种类特点、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鞘翅目昆虫占有明显优势;云南松毛虫和松纵坑切梢小蠹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森林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东洋区(界)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问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