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 ,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 ,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我国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的缓解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地利用咸水资源进行灌溉提供指导。从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现状来看,膜下滴灌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利用微咸水资源以及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利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微咸水灌溉,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如何从流域或区域尺度上评价微咸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更大尺度维持盐分平衡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微咸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可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从微咸水水质、灌水方法、土壤性质和作物类型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影响微咸水安全利用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影响效应;综述了耐盐先锋作物--棉花的耐盐特性和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及棉花微成水灌水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微咸水安全利用技术及其在棉花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黄淮海平原地下微咸水为研究材料,通过实验室模拟,采用冻融法,研究地下微咸水冰晶融冻过程中融水含盐量以及离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融冰初期(进程10%)融水含盐量高达14.71g/L。随着融冻进程融水含盐量及Cl-、SO24-、CO23-、HCO3-、Na+、Mg2+、K+等离子均呈逐渐递减趋势,且与融解进程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相关程度均达90%以上;Ca2+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融冰进程呈显著抛物线关系。当500mL地下咸水冰晶融解掉79mL水后,剩余水含盐量将会低于2g/L,融掉216.5mL时,可将盐分控制在1g/L以下。融冰前期,离子主要以Na+、Mg2+、Cl-为主,随着融冻进程逐渐演变为以Na+、Mg2+、Cl-、SO24-为主。地下咸水冰晶融冻时含盐量与离子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冰晶融冻技术可达到地下咸水脱盐和控制离子组成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7.
开发利用咸水资源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内外咸水灌溉的现状、土壤盐分积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盐分淋洗过程及效果、土壤盐分淋洗模型等方面对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壤盐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喜泽 《南方农机》2023,(6):190-192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传统行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但是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会浪费大量资源,并未取得良好的农业生产效果。实践证明,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灌溉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农业灌溉的精细化控制,不仅可以降低因农业灌溉活动而导致的资源浪费,还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灌溉效果,促进农田增产。基于此,笔者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灌溉活动中的应用入手,对农业灌溉活动应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简述,分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灌溉活动当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提升了农田灌溉的精确性和科学性,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在农业用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动灌溉的实效性。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了农业自动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灌溉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在农业用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动灌溉的实效性。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了农业自动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灌溉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在农业用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动灌溉的实效性。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了农业自动灌溉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灌溉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淡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是一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灌溉方法,归纳了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水盐运移规律,概括了大量开采微咸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从国内外微咸水灌溉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星星 《湖南农机》2013,(6):188-189
滴灌是农业灌溉技术的一项革命性变革。这种灌溉方式,对节省灌溉用水、实现高产、控制杂草等有它独到之处。本文对滴灌进行了简述并分析了滴灌技术在我国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对其优势、节水效果等方面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为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曾超 《南方农机》2023,(22):58-60+79
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工灌溉方式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下,还存在着一定的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详细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塑料大棚灌溉中的应用优势、挑战与实践,调查发现通过自动化定时灌溉系统、微喷灌溉技术、遥控技术和温室监控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灌溉过程的智能化、精确化和高效化,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劳动力成本,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充分考虑作物品种、生长环境、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农民劳动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概述后,对智慧农业中常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加以研究,对智慧农业节能灌溉中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对策作以探讨,最后对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概述后,对智慧农业中常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加以研究,对智慧农业节能灌溉中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对策作以探讨,最后对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毕节地区属于耕地资源贫乏,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发展滞后的岩溶山区,整个区域处于云贵高原的斜坡地段,境内山峦起伏,山高水低,全区面积26953平方公里,其中溶岩占70%,耕地1551.6万亩,沙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2.7%。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相似文献   

18.
19.
张德儒 《南方农机》2023,(10):193-195
【目的】农业生产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传统灌溉方式会加剧水资源浪费问题,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因此研究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笔者利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与实际应用场景。【结果】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具有操作难度低、可自动调节与自我纠错、抗腐蚀性强、节水能力强、灌溉效率高等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且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结论】应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可以弥补传统灌溉方式的不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应扩大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升农业灌溉的自动化水平与节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郎广栋 《河北农机》2023,(20):115-117
在农业领域,节水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应对水资源的稀缺和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也是为了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下游,涉及灌溉面积540万亩,占聊城市耕地总面积的65%。作为全国第五大灌区,聊城地区水资源却相对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十分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节水技术在农业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应用成为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关键手段。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如智能灌溉系统、精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减轻对地下水位和附近水域的压力。此外,节水灌溉还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营养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综合性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和谐发展。本文探讨农业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技术的应用,以期为广大农业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