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但是,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目前,平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稻—菇—芦笋”、“稻—菇—稻”、“稻—菇—蔬菜(西甜瓜)”等多种以稻草为切入点的农业循环种植模式日益被认同和推广,食用菌废料通过上述循环种植模式实现再利用,稻草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了变废为宝,减少其大量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稻草利用每年为全市水稻种植户直接增收1 100多万元,间接提高了粮食品质,带动了芦笋及蔬菜(西甜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市对稻草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提高稻草的利用率,减少焚烧,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食用菌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劼 《南方农机》2019,(9):71-71
秸秆属于农业废弃资源,在以往的秸秆处理中其多数是以丢弃或焚烧的形式进行处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使秸秆固化燃料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废弃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将其制成新型燃料,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目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在分析秸秆的利用价值.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探讨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及其农机化技术的发展.提出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机化技术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徐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约600万t。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提升缓慢,大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和焚烧,造成了资源浪费,熟化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亿t,由于秸秆饲料加工技术滞后,致使大批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严重造成了秸秆资源浪费,污染了环境。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草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人们对秸秆饲料产品的认识提高,秸秆饲料加工业的不断创新,农作物秸秆压块技术设备的开发生产,该项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宿迁是农业大市,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年产量300多万t.据初步测算,宿迁市的秸秆有120万t作为农村生活燃料和能源,占40%左右;45万t被直接还田,占15%;15万t作为饲料,占5%左右;12万t作为食用菌基料,占4%;秸秆发电、秸秆编织及其它利用18万t,占6%;还有30%左右的秸秆被废弃或在田间直接焚烧掉.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定时监测,宿迁市2005年夏熟作物220.41 khm2,有秸秆焚烧火点194个,单位面积(khm2)有0.88个火点,比全省单位面积火点平均值高0.078%.  相似文献   

7.
1概况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或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浪费,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交通安全,不利于生态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自主  相似文献   

8.
1概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有50%的农作物秸秆和部分林业剩余物被废弃和焚烧,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交通安全,因此,亟需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把农作物秸秆压缩打包装袋,可缩小秸秆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可广泛用于青贮饲料、秸秆保温墙及燃料等,有利于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但是,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目前,平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稻—菇—芦笋、稻—菇—稻、稻—菇—蔬菜(西甜瓜)等多种以稻草为切入点的农业循环  相似文献   

10.
家用秸秆气化炉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市是粮食生产大市,也是秸秆生产大市,年产秸秆量约1000万t。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稻、麦、玉米秸秆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约有60%以上的秸秆被废弃焚烧,从而造成大量的秸秆资源浪费、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交通安全。近年来,秸秆被废弃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秸秆本身价值低,从成本核算角度看,秸秆运输超过20km就失去利用价值,因此,农作物秸秆的工业化利用进程发展缓慢,有效利用率很低。基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菌糠是食用菌生产的副产物,对其进行循环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并保护环境.介绍食用菌废弃菌糠在食用菌栽培、饲料、肥料、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循环利用现状,以期为实现资源良性循环、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小麦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大量的稻麦秸秆被废弃或焚烧,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交通安全,现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因此,现亟需为稻麦秸秆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3.
<正>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甚至被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如何利用秸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新焦点。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秸秆还田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应用途径: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通过秸秆还田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业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实现农业  相似文献   

14.
怀集县水稻秸秆焚烧的现状分析和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广东怀集县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水稻秸秆。怀集县是水稻种植大县,水稻种植面积大约为4.13万hm~2,生产水稻秸秆20多万t,大部分被废弃或焚烧,燃烧秸秆是PM2.5数值升高的罪魁祸首之一,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3700多万吨,至今已有效利用的秸秆量还不足50%,即每年有2000万吨秸秆被废弃和焚烧。江苏省把大力发展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作为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难点的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小麦及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大量的秸秆被废弃或焚烧,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交通安全,亟需寻找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目前推广的秸秆还田机械无法解决大面积旱地秸秆埋草还田问题,在技术性能上和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联合收割机作业后的秸秆还田需求。我国当前应用的耕整地机械为单式驱动圆盘犁、铧犁和旋耕  相似文献   

17.
从四川秸秆资源区域分布,针对秸秆富集易收集区域、秸秆分散易收集区域和秸秆分散难收集区域进行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分析各个区域适宜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富集易收集区域宜以沼气工程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气,秸秆分散易收集区域宜采用基于秸秆的基料化、气化集中供气和低热值燃烧机的食用菌灭菌热能复合供应模式,秸秆分散难收集区域宜采用基于秸秆制沼气的生态循环模式,旨在推动四川秸秆能源化利用规模,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玉米收获后,一般情况下秸秆有一部分被丢弃在田间地头,大部分集中起来堆积在房前屋后,还有焚烧现象.秸秆不能被合理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提升我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拓展农作物秸秆利用渠道,实现秸秆全面利用率,结合我县实际,分析研究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开发和利用 ,是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作物秸秆十分丰富 ,但由于有效利用率低 ,造成大量秸秆被焚烧和废弃 ,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秸秆丧失了原来做燃料、饲料和沤制有机肥的功能外 ,它本身松散 ,容积密度小 ,收集、运输、处理困难 ;直接做饲料适口性差 ,采食率低 ;再加上农时紧 ,秸秆处理与播种争劳力等 ,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制作秸秆压块饲料 ,不仅可以延长秸秆处理时间 ,而且通过铡切、压缩 ,使其密度增加 ,…  相似文献   

20.
张园  刘霞 《农机科技推广》2012,(10):52-52,54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为6亿多吨,居世界第一。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8000万吨。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提升缓慢,导致大量秸秆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约70%的秸秆被废弃和焚烧,秸秆如何处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秸秆粪便混合有机肥造粒技术研究的必要性秸秆作为肥料的一般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经调查,机械化收获后,留茬普遍较高,如果还田数量过大、土壤水分不够,加上翻压质量不好等因素影响,秸秆不能充分腐解,会出现妨碍耕作、影响出苗、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