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闻集萃     
<正>1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被推介10月15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社会推介北京市密云县司马台村等1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它们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典范。其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各地的农耕文明、地域风情和特色风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源自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三是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甘肃大地历经了漫长的农业发展,到如今依然以种植农业为支柱产业。通过对生活在甘肃12个地级市56个农耕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和中专职高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研究甘肃当代农业发展状况,农耕文明衍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出了结论: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厚实基础,也为下一步依托优秀传统,发展特色农业,振兴乡村经济,拉动地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甘肃大地历经了漫长的农业发展,到如今依然以种植农业为支柱产业。通过对生活在甘肃12个地级市56个农耕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和中专职高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研究甘肃当代农业发展状况,农耕文明衍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出了结论: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厚实基础,也为下一步依托优秀传统,发展特色农业,振兴乡村经济,拉动地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和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是高等农业院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内涵与农耕文明和农业绿色发展紧密相关。为此,构建了“以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载体,以培养绿色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围绕课程知识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教师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平台、信息拓展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培养有“学农、爱农、兴农”情怀的创新型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为促进东亚农业历史的研究,探索东亚农业文明的特质、形成、发展与交流,以及全球视野下东亚农业文明的地位,促进东亚国家农史界的交流,特举办"第13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一、会议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承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协办单位:江苏省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  相似文献   

8.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育人的实质内容就是文化的价值导引,在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文化育人必不可少。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农业类高职院校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实施农耕文化育人,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传统农耕文化实际紧密相结合,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提升尚农乐耕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成效显著,为培养“三农”人才贡献职教力量。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人才培养中,如何积极利用农耕文化,创新探索“农耕文化+X”的研究与实践,对于高职院校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全面分析农业多功能性内容特征,深入研究农业多功能性乡村振兴目标的关联机理,导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农业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功能属性,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振兴目标深度匹配关联,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提供动力支撑;生态宜居需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回归助力;乡风文明需要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有效治理需要农业社会和文化功能保障引领;生活富裕需要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充分发挥。【结论】实现农业整体功能最大化,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要放大农业经济功能,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激活农业生态功能,让农业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屏障;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守住乡村发展的根脉灵魂;强化农业社会政治功能,为乡村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老树、古井、袅袅炊烟在挖掘机声中消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城镇化大潮中"城进村退"。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及乡村文明的保护。古村落"临危"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伴随热潮涌动的城镇化进程,那些古村落是偏僻的、寂静的,有些甚至渐渐隐去。但根植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古村落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茂  莫力  杨玲 《农学学报》2020,10(8):89-9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云南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景观保护、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和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等层面,提出了挖掘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及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和传衍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这种建立在千百年农耕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随着新农村规划热潮的到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从物质基础建设上出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严重伤害了农村的精神生活习俗和农村特色。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使新农村建设既能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还能保持乡村历史沿革、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以及自身的文化优势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以及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成为农林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农林院校在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面临着教师培育意识不强、学生认同有待提升、育人资源挖掘不深、教育形式单一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应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网络育人。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千年农耕文明精神的感召下“学农、知农、爱农”,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22,(4):7-16+136
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不仅是国家经济和民众生存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提升和发展,离不开中华农耕文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贡献。本文从五个典型思想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农耕文化的育农、乐农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17日,农业部在江苏泰兴举办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活动。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出席发布活动并讲话。孙中华指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发掘和保护对于传承农耕文明,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遗产所在地省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内的文化遗产加强指  相似文献   

20.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认定标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价值评估,最后从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生态产品和休闲农业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