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 7 hm2增长为0.560 2 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应用与土地承载力评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毛学思 《河北农机》2024,5(5):127-129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土地利用中出现了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日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开展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本文以新时期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当前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耕地资源严重退化、农田防护林系统遭到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残缺不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突出问题,探讨了加强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并提出了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推进策略与路径.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农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河 《南方农机》2023,(18):54-56+104
笔者以陕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修复背景下陕北地区的土地整治研究,着重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在关系、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脆弱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实施目的和措施等方面相一致,两者在多元化发展理念上具有相互借鉴意义,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相互支撑。基于此,建议从生态空间修复、农业空间修复和人居环境修复等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要切实保护原生动植物的生态栖息地,做好原有耕地的农田整治修复、统一规划建设转变为复垦耕地或其他用地,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下差别化土地整治可以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求。同时未来还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资金管理及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推动相关生态修复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卫田霖 《南方农机》2021,(13):89-90
土地整治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偏远山村,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受到自然规律变化因素影响多以外,主要受到当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土地整治工程要对不合理的、影响生态文明的土地进行整改.基于此,笔者就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能够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反应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此,根据济南市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济南现状以及多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济南市生态赤字达0.42hm^2;1990~2005年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生态压力指数由1990年的2.32增长到2005年的4.39,土地利用处于不持续状态。针对现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传统稻田、稻虾生态种养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稻田生态种养水足迹核算方法,测算分析了不同种养模式在不同阶段的供、用、排水量,耗水规律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种养模式下水稻的灌溉定额、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足迹均存在差异;稻虾生态种养灌溉定额为24 922.95 m3/ha,是传统水稻灌溉定额的5.75倍;水稻生产水足迹为19.9 m3/kg,高于传统水稻生产水足迹11.9 m3/kg;传统水稻的绿水生产水足迹相比最高,而稻虾生态种养的灰水生产足迹最高,且高于绿水和蓝水生产水足迹;从水足迹角度,研究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用水效率不高,应针对不同用水环节采取适宜的节水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水足迹理论,计算黑龙江省各地区2007—2012年的粮食水足迹,分析其粮食作物用水情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用水量巨大,粮食作物灌溉用水量存在逐年增加的趋势,用于粮食生产的灌溉用水量占黑龙江省水资源消耗量的绝大多数。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体上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粮食蓝水足迹明显低于绿水足迹,粮食生产对绿水的依赖度较高。黑龙江省粮食水足迹整体上小于单产需水量,部分地区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缺水现象严重。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黑龙江省2007—2012年的粮食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均存在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粮食产量较高,但粮食蓝水足迹比例较高,粮食生产比较依赖灌溉水资源,水资源消耗量较大。由于2009年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降低,使得2007—2012年被分成2007—2008年和2009—2012年2个不同的时期,粮食水足迹在2个时期均存在逐年降低的趋势,粮食生产的用水效率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8.
9.
基于CROPWAT模型探讨了中国典型农作物需水的区域差异规律,分析了各自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多年平均(1961-2010年)需水量分别约为1 056.4、1 045.23和217.7亿m~3,且3种作物的绿水利用比例均高于蓝水,多年平均绿水需用量分别约为608.5、755.7和149.6亿m~3。从各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空间格局上分析,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平均生产水足迹约为1.37、1.10和2.02 m~3/kg。小麦和玉米生产水足迹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生产水足迹多在2.0 m~3/kg以上;棉花生产水足迹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以及甘肃等西部地区,多在2.5 m~3/kg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灌溉制度的制定以及农作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勇 《农业工程》2017,7(5):95-97
土地整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工程。分析新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发展趋势,对指导土地整治工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准备工作不充分、规划设计及项目施工不尽合理以及监管不力等不足;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和加大后期管护力度3个方面出发,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最后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得出土地整治工程主要向多元化发展,“土地整治+扶贫”等已成为趋势,“大而强、小而精”的土地整治成为今后两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课题组基于实地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崇左市昆仑村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需重视保护乡村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加强农用地整理,盘活建设用地资源,并推动乡村风貌与自然保护区特色相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的变化规律,选择了重庆市3种地貌区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了土地综合整治的单项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3个村域综合效益评价值天子村>大柱村>大泉村,其值依次为0.739 1、0.699 4和0.160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值也呈现出天子村>大柱村>大泉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则表现为大柱村>天子村>大泉村。不同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不一样,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3.
邹清祺 《南方农机》2019,(12):80-81
土地整治手段与综合效益分析是土地整治的方法与目的,文章以吴起县白豹镇白豹川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探讨治沟造地土地整治方法及工程综合效益,为土地整治工程因地制宜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与方法引导。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对区域水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战略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水足迹理论,对景泰县的农业水足迹进行结构分析、时空变化分析和水足迹综合影响因子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水足迹结构变化分析显示,景泰县农业水足迹整体上从2010年到2019年间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经济作物水足迹最高,畜产品水足迹次之,粮食作物水足迹最低;从2010年到2019年农业水足迹增长变化来看,粮食作物水足迹增加了102%,畜产品水足迹增加了38%,经济作物水足迹增加了22%。(2)农业水足迹空间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在2010年到2019年间,景泰县农业水足迹呈现从东向西转移,农业水资源消耗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各乡镇农业水迹增长型主要为景泰县西部区域,下降型为中东部地区,以东北部及波动型区域。(3)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影响贡献率为高达64.997%,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分别为11.333%、10.504%。说明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对于景泰县的农业水足迹影响最大,而气候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相对较低。未来景泰县需从调整农业结构出发,发展高水效农业,促进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研究乌鲁木齐市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特征,根据生态足迹法构建了乌鲁木齐市生活耗水、农业耗水、工业耗水、城镇公共耗水和生态环境耗水5个水资源指标,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乌鲁木齐市2004-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1年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在波动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1 767hm2下降到2011年的1 640hm2;总的水足迹从2004年的14 598hm2上升到2011年的18 988hm2;水资源赤字从2004年的12 831hm2上升到2011年的17 348hm2;水资源负载指数非常高,2011年达到63.22,远远超过了其Ⅰ级标准。表明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利用程度非常高,必须从外界引水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产品水足迹量化仅关注农田直接耗水,而忽略间接水足迹的问题,基于国际水足迹标准量化框架,结合生命周期法,构建考虑生产资料及其上游产品完整供应链、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农产品生产水足迹量化框架,计算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尺度小麦原粮及其初加工产品(面粉和麦麸)的生产水足迹,分析其耗水特征.结果 表明:供应链视角下,全...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对区域水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战略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水足迹理论,对甘肃省景泰县的农业水足迹进行了结构分析、时空变化分析和水足迹综合影响因子分析和评价。水足迹结构变化分析显示,景泰县农业水足迹2010—2019年整体上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经济作物水足迹最高,畜产品水足迹次之,粮食作物水足迹最低;从2010—2019年农业水足迹增长变化来看,粮食作物水足迹增加了102%,畜产品水足迹增加了38%,经济作物水足迹增加了22%。农业水足迹空间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9年景泰县农业水足迹从东向西转移,农业水资源消耗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各乡镇农业水足迹增长型主要为景泰县西部区域,下降型为中东部地区,波动型区域为东北部地区。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影响贡献率高达64.997%,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分别为11.333%、10.504%,说明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对于景泰县的农业水足迹影响最大,而气候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相对较低。未来景泰县需从调整农业结构出发,发展高水效农业,促进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估澜沧江中上游及元江水电开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判断其影响因素,同时与全流域对比澜沧江中上游水电开发水资源消耗水平,以澜沧江中上游和元江两个不同水热、地形条件的干流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总蒸发水量法计算水电站水足迹.结果表明:元江干流的2座水电站水足迹平均值为3.19 m3/GJ,澜沧江4座水电站平均值为0.51 m...  相似文献   

1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项促进高标准农田连片提质建设、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对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的综合性工程,也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行业在政策、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优势等方面的机遇,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进一步思考和相关建议,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再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甜  杨肖丽 《节水灌溉》2021,(10):24-29,35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与能源的主要产出地区,水资源的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探究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绿色发展的关系,通过测算2011-2016年黄河流域粮食与能源水足迹,揭示虚拟水流动对水资源压力影响,并根据"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指数,最后通过Tapio脱钩模型探究水资源压力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粮食和能源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山东和四川粮食和能源水足迹最高;②黄河流域多数省份存在缺水压力,宁夏达到极端缺水程度;③全流域绿色发展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与水足迹压力指数的脱钩状态随时间变化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