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归纳提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4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3.
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具有农业与牧业兼业,耕地与草地交织的特点.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靠草地提供饲草和农作物副产品提供饲料.但由于草地破坏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分析了退耕还草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研究了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 C、 N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0 cm土层微生物量 C、 N的大小顺序为混播草地 >相应的单播草地 >小麦地.不同单播处理对土壤 0~ 20 cm微生物量 C、 N影响明显.无芒雀麦+冰草( 1∶ 1)在增加土壤微生物量 C、 N方面效果较佳.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单播牧草比小麦能更好地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 C、 N.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氮循环作为土壤物质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氮素作为重要的养分来源,投入到农牧业中的数量日益增多,在满足人类对食物、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区域性氮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不同区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的有关分析,在明确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氮素流动特征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为北方农牧系统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极为脆弱的地区,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的生态移民是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移民有着大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回顾,对生态移民扶贫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生态移民能有效地解决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贫困问题,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在国内实践中,生态移民却遇到了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坝上地区田间定位实测的土壤水分、作物和降水资料 ,运用水分平衡原理 ,研究了相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田等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耗水规律 ,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在当地 ,作物耗水集中于 6和 7月 ,约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6 5 %以上 ;人工草地耗水量为 2 13.2mm ,比天然草地少 14mm ;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 0 .78kg·m-3 ,是农田的 1.7倍 ;人工草地的济效益较好 ,达到 2 388.4元·hm-2 ,产投比是农田的 4 .6倍 ;人工草地的风蚀模数小于农田 ,生态效益优于农田。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在农牧交错带现有条件下 ,人工草地是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0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介于3 485.46~5 654.76 MJ.mm/(hm2.h)之间;夏季降雨侵蚀力所占比重最大;春秋两季相当,仅次于夏季;冬季全区降雨侵蚀力为零;降雨侵蚀力各季节的空间分布不同;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组合状况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月季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33个站点1960—2010年的常规气象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季、月以及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全区平均气温50年内上升2.0℃左右,线性上升趋势明显;各季气温升高不同,冬季0.57℃/10年,春季为0.43℃/10年,秋季为0.35℃/10年,夏季为0.30℃/10年。各月的气温变化为2月份的气温50年上升了近4℃,为各月最大,波动也最明显,3、4月份次之。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减少40.0mm左右。夏季降水与年降水震荡趋势相似,秋季与春季降水有一定的年际波动,不同的是春季降水略增多,秋季微减少,冬季降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各月中,7、8月份的降水下降幅度较大,其他月份的降水波动性大。结合分区研究表明,近50年研究区东段南部、中段西部、西段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持续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建设的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适宜性.【方法】通过对典型地貌区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植被状况的数量指标值(树种、高度、密度、频度、显著度等),分析与评价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选用的林木和草本植物均较适宜研究区的生长环境,在不同的地貌区林木的种植基本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研究区植物重要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流域内刺槐的重要值(0.871 6)最大,是乔木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其他各树种重要值依次减小,各树种生长状况良好,群落结构合理;研究区山杏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柠条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会宁县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肥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壤机械组成为:砂粒含量>784.0g/kg,有机质含量<3.67g/kg,阳离子交换量不超过6.37cmol/kg,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足,土壤的综合肥力质量低;从沙丘流动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粒径>0.25mm的砂粒降低,5mm以上的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增高,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增强。可以认为,土壤肥力差异是荒漠化的本质反映,结皮层可作为荒漠化类型土壤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横山县和榆阳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后果业地位下降和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果业是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该区果业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科技宣传与推广、建立果农协会、抓好果树区划、开展绿色果品生产、加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才能保证果树的优质丰产,确保农民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以推动退耕还林还草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t de-tarmlng in m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ideaology or a technical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e impetu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A case study wa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productivity of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decreased by 38.4-72.3% compared with that of farming subsystem in the eco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was focused 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t caused the ideal beneficial recycling ‘defarming → planting grass → raising animals → earn money' difficult to be realiz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input to the farming subsystem were accumulated. This laid a basis for the new attributes of economic productivity to be upgraded. The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economic produ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was increased by 8.85-13.35 times due to re-coupling between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and the farming subsystem as well as coupling between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e subsystems, where the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could enrich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the same fiel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system productivity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North China included structure rebuilding and opening of the de-farming ecosystem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lementary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rebuilding an open agro-pas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基于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采用NPP换算耕地单产的方法,探究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及其县域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耕地单产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0.79 t/hm2;低单产县、中单产县、高单产县数量减少,较高单产县数量增加,耕地单产内部差异基本不变。2)东北黑土区不同县域耕地单产在空间上非均衡状态明显。其中低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南部,中单产县集聚于黑土区西部,较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北、东北与南部,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东南部。全域单产变化幅度沿“肇东—虎林”连线递减分布。3)结合区域单产与地形起伏度分异可知,东北黑土区单产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且起伏度高值区与县域单产高值区具有一致性。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县域单产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