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结合蔗糖梯度密度离心法纯化了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两种病毒.SDS-PAGE 分析表明,TGEV 有六种蛋白成份,依次为 VP_1(33KD)、VP_2(41KD)、VP_3(58KD)、VP_4(60KD)、VP_5(142KD)和 VP_6(200KD);PEDV亦有六种蛋白成份.为VP_1(33KD)、VP_2(40KD)、VP_3(53KD)、VP_4(62KD)、VP_5(163KD)和VP_6(190KD).两种病毒的结构蛋白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VP_5上.Westen-Blot 分析证明,TGEV 与 PEDV 在VP_2和 VP_4处存在抗原活性交叉反应,其它结构蛋白则无,VP_1和 VP_2为基质蛋白,VP_3和 VP_4为核蛋白,VP_5和 VP_6为纤突蛋白,病毒纤突蛋白可诱生中和抗体.因此认为,TGEV 和 PEDV 在 VP_5结构蛋白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两种病毒间无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分子基础.两种病毒在 VP_2和 VP_4处有抗原活性交叉反应,这可能由于两种病毒的基质蛋白和核蛋白在生物进化中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四川西充蚕区类似浓核病的病原病毒,直径为20±2nm、含SSDNA和四种结构蛋白亚基的球状粒子,各蛋白亚基分子量为VP_1 31000、VP_2 52000、VP_3 58000、VP_4 72000,这些性状同BmDNV基本相似。笔者认为,西充蚕区发生的类似浓核病的病蚕中,所含的病原为浓核病毒,定名为四川株浓核病毒(四川株DNV),该病毒感染蚕称为浓核病蚕。DID试验证明该病毒的抗原性与中国株相同。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FMD)是偶蹄兽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病。它是造成畜牧业生产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该病的病原属于微核糖核酸科,其RNA核酸外覆一层蛋衣壳,这层衣壳是由四种蛋白分子组成即VP_1,VP_2,VP_3和VP_4每一种蛋白在一个病毒子上的拷贝数为60。病毒的抗原决定簇集中在VP_1分子上。口蹄疫是全球分布性的,在流行地区,通常采用注苗来进行控制。常规制苗都是将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速离心—PEG沉淀—蔗糖和氯化铯密度离心—氯化铯平衡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从水貂肠炎病毒猫肾细胞培养物中提纯病毒粒子。提纯的病毒粒子分为氯化铯浮密度为1.32~1.36g/ml的空壳病毒粒子和氯化铯浮密度为1.40~1.42g/ml的实心病毒粒子。应用SDS—PAGE分析,实心病毒粒子有结构蛋白3种,(VP_1,VP_2、VP_3),空壳病毒粒子有2种(VP_1、VP_2);从第5d培养物中提纯的实心粒子的VP_3含量少于第7d培养物的量。从第7d培养物中提纯的实心病毒粒子经尿素、NP_(40)、TritonX—100裂解后,在薄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中出现4条蛋白带。从感染48h的细胞培养物中提取到水貂肠炎病毒线状双股复制型DNA(RF—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该RF—DNA大约有5000个硷基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F—DNA有2个HindⅢ酶切点,1个PstⅠ酶切点和1个ECoRⅠ酶切点。  相似文献   

5.
提高口蹄疫病毒衣壳多肽VP_1免疫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口蹄疫病毒(FMDV)衣壳多肽VP制成3种抗原制剂,即VP_1与鲎血蓝蛋白(TTH)连接而成的复合抗原(TTH—VP_1);VP_1与VP_2、VP_3,VP_4连接而成的VP_(1.2.3.4)复合物以及VP_1自身交联成的共聚体PolyVP_1。将3种抗原制剂分别免疫小鼠,测定其激发的抗病毒粒子的中和抗体反应,并与未交联VP_1所激发的免疫反应相比较。结果表明,PolyVP_1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明显高于单纯VP_1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P<0.01),而TTH—VP_1和VP_(1.2.3.4)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与单纯VP_1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小分子多肽兔疫原的自身交联能提高其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其基因组由两个片断的双链RNA组成.目前公认IBDV含有4种蛋白质:VP_1(90KDa)、VP_2(40KDa)、VP_3(32KDa)和VP_4(28KDa).另外还有一种附加蛋白质VP_x(48KDa),被认为是VP_2的前体.VP_2是重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带有诱发中和抗体的抗原决定基.该中和抗体可区别两种血清型以及血清Ⅰ型中各毒株.VP_3是群特异性抗原.美国和欧洲已发现两种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大量的交叉中和试验表明,血清Ⅰ型各毒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Jackwood等在参试的13个血清Ⅰ型毒株中鉴别出6个亚型.近来单抗的应用使人们已能分析IBDV血清Ⅰ型古典株和变异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Snyder等报道,从美国分离的新毒株发生了抗原漂移,从而导致了血清Ⅰ型古典株病毒两个中和位点中的一个发生缺失或移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的疑似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MEV)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在9份样品QD1309、QD1407、WH1407、WH1408、WH1508、WH1509、WF1310、WF1408、YT1408中扩增出VP2基因,和Gen Bank上已经公布的4株MEV参考株的VP_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3份MEV V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均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9.8%和96.9%~99.7%。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QD1309、YT1408、MEV-Beregovoj-Bincentr(MEV-BB)、MEV-e属于同一个组群,不同毒株主要在第5、62、87、101、232、236、279、300、534位氨基酸发生了替换。本研究对水貂细小病毒流行株的主要衣壳蛋白VP_2的编码蛋白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貂源细小病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第17型BTV免疫小鼠产生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所产生的21株单克隆抗体和BTV作用进行检测,能在其杂交瘤的培养上清液中鉴定出限制性及非限制性血清型的特异性(SerotTpe Specificities)。方法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RIA)和放射同位素标记的17型BTV感染细胞溶解产物做免疫沉淀试验,进行杂交瘤筛选和标化单抗的特异性。结果有13株单抗可以与病毒的结构蛋白9(VP_9)发生沉淀。表明有三种血清型特异性:有一株单抗可沉淀VP_7—48000道尔顿的非结构蛋白质,它在RIA中,能中和20个  相似文献   

9.
己培养建立的小鼠淋巴细胞杂交瘤单克隆抗体6C_2 A.4.2株,经用RIA标化,证明它属于免疫球旦白G类。在RIA中,可与17型BTV结合,但不能和19型BTV结合,可以中和17型BTV,抑制17型BTV的血凝作用,可以沉淀来自17型BTV感染细胞的病毒多肽2及3,(VP_2、VP_3)。接种杂交瘤细胞于小鼠腹腔内,可产生腹水。这种腹水仅含有非中和性的同型血抗17型BTV的抗体,可对导致初生乳鼠死亡的17型BTV提供血清型特异性的被动保护作用。将含有6C_2A.4.2株抗体的小鼠腹水,静脉  相似文献   

10.
兔传染性水疱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口腔黏膜发生水疱性炎症并大量流涎,故又称“流涎病”。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性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或圆柱性,有囊膜,大小为176nm×69nm。该病毒可在7~13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及尿囊内生长,1~2d内使鸡胚死亡。另外,该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中繁殖并产生血凝素。在4℃条件下该病毒能存活30d;-20℃能长期存活。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能在数分钟杀死该病毒;加热至60℃或直射阳光下,病毒很快死亡。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的水疱液、水疱皮、口腔黏膜坏死组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髓细胞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地方分离毒株的分子特征及开展该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本试验从四川某肉种鸡场髓细胞瘤病变病鸡的组织中分离到1株髓细胞瘤型ALV-J,命名为SCGS-1.序列测定表明其前病毒cDNA全序列长7 499 bp,与其他ALV-J代表毒株序列相似性均为95%~99%.在所有基因中,其env基因和LTR序列与其他毒株相应序列同源性相对较低,env基因同源性为93.0%~99.5%,LTR基因同源性为92%~95%,pol基因同源性为97%~99%,gag基因同源性为94%~97%.根据该毒株序列和质粒pUC19的序列,将SCGS-1株前病毒cDNA全序列分3段克隆入pUC19中,构建含SCGS-1前病毒cDNA的重组载体并命名为pUC-SCGS.试验结果为研究ALV-J的进化规律和开展反向遗传操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黑龙江某小型猪场的猪传染病流行情况,分别对其备母猪群、仔猪群、经产母猪群进行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PRVgB抗体阳性率为100.00%,抗体水平较高;CSFV抗体阳性率为86.67%;PRRSV抗体阳性率为70.00%,抗体水平不高,表明PR_RS在该场或有流行。  相似文献   

13.
从发病率为 100%、病死率为 97%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可凝集鸡的红细胞,血凝价为 28~ 10,且此凝集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新城疫病毒。经回归试验、 MDT、 EID50、 ICPI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毒为 NDV强毒株,命名为 NL株。  相似文献   

14.
在2004年初H5亚型禽流感在中国内地引起暴发前后,于湖北、广西二疫区市县的生态系中,自健康的鹰、鸽子、野鸭和鹌鹑中采集了54份血清,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其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并将获得的血清学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共采集的54份血清样品中,抗新城疫病毒(NDV)抗体、抗It6亚型禽流感病毒(H6)抗体、抗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抗体、抗H5亚型禽流感病毒(H5)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8%、64.8%、75.9%、29.6%。推断这一时期新城疫病毒(NDV)、H6亚型禽流感病毒(H6)、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H5)共循环于该生态系中,其中新城疫病毒、H9、H6亚型禽流感病毒长期、稳定循环于该生态系中,为该生态系主要流行血清型。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结果发现,抗H5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效价较低,最高仅为640,其阳性率为29.6%,推断其可能为新近传入的病毒或新近重组变异出现的新病毒、与该次流感暴发相关的新病毒,这一推断还有待于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而做进一步验证:另外,新城疫病毒在该生态系中的稳定循环,构成了对家禽持久、潜在的威胁。对于自1994年以来,长期稳定循环于我国生态系及家禽中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则仍然是以G9-like为优势亚组。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我们,对我国自主活动鸟类的生态系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的监测是预警、预报我国家禽流感暴发的有效途径,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血清学的检测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明确的靶向。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铁岭某鸭场的雏鸭突然发生以“背脖”为主要症状、肝脏出血点为主要剖检变化的疾病,死亡率达70%。从病死鸭的肝脏内分离到一株 病毒,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及12日龄鸭胚,致死率达100%,并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该病毒的毒力可被特异性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 清所中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结果证明,该病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病毒分离鉴定的常规方法,从某番鸭养殖户自然死亡的番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用分离到的毒株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其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分离毒株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RV)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关节炎、腱鞘炎、吸收障碍为特征的免疫抑制病。该病毒主要感染2周龄的雏鸡,感染率可达100%,发病率为5%~20%,死亡率为12%-15%不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山东某地区以瘫痪为主要特征的雏鸭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与OenBank上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8%,最高可达99.7%;病毒的ELD50为10^-3.17/0.2mL,接种9日龄鸭胚,68h左右鸭胚死亡,胚体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尿囊膜增厚;病毒对胰蛋白酶、酸、氯仿和热敏感,0.5%的胰蛋白酶、pH〈5和4.8%的氯仿条件下可将其灭活,56℃水浴20min或60℃水浴15min可将其灭活,37℃处理24h毒力由10^-3.17/0.2mL下降至10^-1.8/0.2mL;Mg2+不能提高病毒在50℃60min的稳定性;病毒未经酸碱处理不具有凝集鸡、鸭、鸽等红细胞的特性。接种7日龄雏鸭,48h后陆续发病,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剖检变化为雏鸭脑水肿,脑部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出血、腺胃出血、肺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9.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U.Com Sun株,建立了检测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该法检测三组接毒鸡的关节液,接毒后3天即可检出阳性,阳性率为58.3%;发病严重的4 ̄11天阳性检出率达95.7%;14天阳性率为50%;17天阳性率为31.3%;20天以后则全部为阴性。用该法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败血支原体、滑膜支原体、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进行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疆石河子地区某猪规模化猪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抗体水平以及猪伪狂犬野毒(PRV)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ELISA检测技术对该场84份血清进行了FMDV、CSFV、PRRSV、PCV-2、PRV gE蛋白抗体检测.结果发现,FMDV抗体阳性率为70.24%;CSFV抗体阳性率为82.14%;PRRSV抗体阳性率为97.62%;PCV-2抗体阳性率为54.76%;PRV gE蛋白抗体阳性率为75.00%.该结果为了解该猪场5种常见传染病的整体免疫水平,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防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