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祁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14-10817,10836
根据1980、1995、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动态度、斑块个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研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并根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甘肃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确定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0年甘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建筑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减少趋势;同期各生态系统类型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从总体变化特征看,基本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3.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艾比湖流域1990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转换的时空格局、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价值和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的定量分析,阐述和分析艾比湖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的扩大有利于...  相似文献   

4.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2年间,在退耕还林、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多重因素驱动下,研究区以往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频繁,突出表现在水田、旱地、林地、园地及建设用地间的转换;2 2005-2012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58 2上升至0.382 2,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其中旱地向林地、建设用地向林地、水田向林地转换的贡献率最为突出;3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负效应转换,尤其应注意林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逆向转换.研究认为,实施"人退林进",加强林地抚育,严格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空间蔓延,强化集约利用,是今后改善和提升传统农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过程及空间转移3个维度揭示西北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特征,为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用2000年5月、2008年7月以及2015年8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自然属性状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7种(林地、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从利用程度来看,2000,2008及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依次为252.65,247.69和250.66,其中2000-2008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4.97,处于调整期;2008-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97,处于发展期;2000-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00,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调整期,仍有较大开发利用空间。2000-2015年,耕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间呈持续下降趋势,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呈衰退趋势;林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持续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发展阶段;水库坑塘和草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 从转移过程来看,在2000-2008和2008-2015年耀州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3 362.44和21 579.20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发生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水库坑塘转移面积占比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成为主要趋势。(3)从空间变化来看,在2000-2015年,耀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迁移,其中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的重心转移距离均较大,林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小。【结论】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配置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其时空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安全.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2020年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使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方法,多尺度和多层次探究了中山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年间,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呈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减少的“两增三减”态势;建设用地急速增长,耕地则锐减近50%;(2)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皆互为转换关系,主要表现为耕地、水体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转换方式;(3)中山市优势景观类型由2000年的耕地(670.22 km2,37.23%),2010年的水体(505.15 km2,37.23%),2010年的水体(505.15 km2,28.06%),转变成2020年的建设用地(644.43 km2,28.06%),转变成2020年的建设用地(644.43 km2,35.80%),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水体.同时,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高值区的范围逐渐增加,团聚程度增强,景观优势持续扩大.20年间,中山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建设用地取代其他用地类型的均一化发展趋势,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城市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越发严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艾比湖流域多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景观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艾比湖流域近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论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效应.[结果]从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来看,景观分离度的逐步降低、破碎度的先升后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急升缓增;生态系统价值的不断增多;通过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分析及土地利用转换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的响应研究,艾比湖流域各土地类型转换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结论]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扩大有利于整个区域生态质量的改善,但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南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南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平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1-2000年的10 a间变化幅度较大,年均变化速度达0.70%,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小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幅最大的是园地.各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的是松溪县,其次是政和县,建瓯市土地利用复杂程度最小.各县市土地类型区际意义明显,可以进行专门化生产.浦城县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快,其次为邵武市,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慢的是光泽县,其中浦城、松溪2个县的土地利用系统处于衰退期,其余各县市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9.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三者之间,2005—2015年间,三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吉尔吉斯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响应,为该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邻邦中国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方法]货币量价值法、贡献率分析、敏感度分析.[结果](1) 2000~2008年减少的地类有耕地、水域以及储备土地,其他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保护自然土地利用类型的增加幅度最大.(2) 2000~2003年吉尔吉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趋势,对这种变化产生的贡献最大的地类为特别保护自然土地.2004~2008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的趋势,对这种变化产生贡献最大的地类为水域.[结论]近年来,吉尔吉斯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剧烈的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小幅度不大,但是该国土地管理粗放,建设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大量优质耕地被建设占用,耕地质量日趋下降,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水域虽然仅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3.84;,但是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需要大力的保护,以确保吉尔吉斯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生态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南昌市为例,借助RS和GIS技术,对南昌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4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5年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计算南昌市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转移矩阵、敏感性系数,探讨南昌市2000-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昌市耕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显著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4%;南昌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不大,其总量由2000年的390.35×108元增加到2015年的393.30×108元;2000-2015年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主要分布在新建县东部和进贤县北部,低生态服务价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昌市城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可信。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直接原因,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对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采用2008、2013、2018年3期Landsat 8 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依托ENVI与Arc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产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做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912 510 km2)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占据较大优势,2018年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分别为874 019 km2(49.08%)、428 188 km2(24.04%)、247 435 km2(13.8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总体变化为“林地(0.133%)、草地(0.246%)、湿地(0.319%)、建设用地(5.591%)面积增加明显,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相对平稳”的特点。2)斑块类型分析表明,林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草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扩大,但在空间布局上更加集中。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人类活动与城镇化建设活动导致土地空间不断分散和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工业污染物排放。基于上述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应减量优化与高效;上游、西北与西南等地推进草原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加强工业用地的整治;科学规划长江流域土地空间布局,构建长江生态大廊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发现: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烈,耕地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城镇工矿和农居点则是变化幅度和变动程度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苏州地区生态连通性变化强烈,全市土地有84.2%区域生态阻力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这源于城镇工况和农居点快速扩张,仅有15.8%区域生态阻力下降,生态连通性提高,这源于土地利用类型向水域和草地的转换。全市生态孤岛面积增加15.84%;通过对农村地区农居点有效整理,将其转变成为更具有生态价值的耕地、水域、草地或林地,是降低苏州地区生态阻力,提高生态连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作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区域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绿地空间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受建设活动影响显著。探明江苏省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绿地空间景观格局规划与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以2000—2020年中5年为1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对相应景观格局指数的研究来反映绿地系统的结构与生态过程的联系;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对江苏省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由此得到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绿地中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为主要优势类型,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降幅为20.30%;江苏省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明显,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均衡程度被破坏,多样性下降,总体趋于破碎化;江苏省绿地ESV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共减少15.75%;绿地高ESV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北部和西南部,2020年江苏省绿地系统ESV最高的城市是南京市;总体下降最多的城市是盐城市。江苏省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发现: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烈,耕地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城镇工矿和农居点则是变化幅度和变动程度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苏州地区生态连通性变化强烈,全市土地有84.2%区域生态阻力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这源于城镇工况和农居点快速扩张,仅有15.8%区域生态阻力下降,生态连通性提高,这源于土地利用类型向水域和草地的转换。全市生态孤岛面积增加15.84%;通过对农村地区农居点有效整理,将其转变成为更具有生态价值的耕地、水域、草地或林地,是降低苏州地区生态阻力,提高生态连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指标和图谱方法,利用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和RS技术,得出南四湖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1)1990?2010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与流域内地形密切相关。(2)近20年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9%,总体变化速度较缓慢。其中,南四湖流域未利用地的减少速度最快,是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独特的特征。(3)流域内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特点,集中分布在流域内的各个县域;82.39%的未利用地在1990?1995年转化为人工水域,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发生在流域东部的多山地丘陵地带。  相似文献   

18.
程浩  舒晓波  龙英  李秀娟  吕江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66-168,177
基于系统论的信息熵有关理论,对江西省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宜春市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缓慢向均衡状态发展。(2)根据2008年信息熵空间分布差异,将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为3个不同类型区域。(3)宜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在时空上的区域分异规律主要受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伊犁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根据伊宁市2009-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以1 km×1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GIS技术与半方差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对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伊宁市土地利用/覆盖存在风险集中在耕地、牧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三者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3.14%;2)土地利用结构与数量变化复杂,耕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形式,突出表现为耕地锐减与建设用地大幅扩展;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不断推进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4)伊宁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显著,伴随建设用地扩展,高生态风险区由北向南逐渐转移,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2010、2013年的3期遥感数据,基于RS与GSI技术,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使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专题信息提取,获得准格尔旗2008~2010年、2010~2013年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据此全面分析了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在利用传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模型,从总动态度、地类活跃度的层面结合3期遥感数据分析了5年来准格尔旗土地利用总动态变化度、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活跃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