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流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作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重点省份之一,近年来桑园面积已发展到8万hm^2,占全国桑园面积的9.3%,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有45个县(市、区)栽桑养蚕,已形成了金沙江流域、珠江流域、滇中、滇南、滇西蚕桑产业带,蚕区分布在海拔300-2 200 m区域。随着桑园面积的快速发展,养蚕技术和养蚕设施显得相对落后,家蚕血液型脓病呈扩大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2.
由于去年大蒜价格高扬,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将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大蒜弄不好会走出"过山车"行情。大蒜行业资深人士、现货交易大厅经理杨桂华分析:去年的高蒜价,让老百姓种蒜的热情非常高。老蒜区种植面积比较稳定,而新蒜区,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3.
沿海的杭嘉甬和温台地区是浙江省主要梨产区,2006年栽培面积15 240 hm^2,占全省梨树栽培总面积的57.6%。与浙江内地相比,沿海地区地理环境独特、经济基础雄厚,在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台风危害、资源匮乏、相对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沿海地区梨业发展应以"抗台防风、增效增收"为首要目标,构建沿海地区梨树抗风栽培体系,走经济高效、科技支撑、集约经营、环境友好、产销一体化的新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吕硕  王静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总体下降了171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2.6%。【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明显向北向西移动,春玉米的可能种植面积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如果不考虑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适应,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面积所占比例缩小,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春玉米雨养产量的稳定性增加,其中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的区域内,春玉米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  相似文献   

5.
许诺  韩宗友  马秀婷  张长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21-17922
[目的]研究冬小麦上施用"控失"型复合肥的肥效和经济效益。[方法]实施小麦施用不同肥料的田间试验。[结果]"控失"高肥区产量与等养分普通基施区相比增产2.5%;"控失"低肥区与普通基施区平产。"控失"型复合肥区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表现突出,肥力充足,肥效优于普通肥;氮肥基施、拔节期追施各50%,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普通基施区相比产量增加7.7%,纯收益最高;不同施肥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控失"型复合肥的投入产出比较高,"控失"低肥区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投入产出比最高,纯收入比普通基施区多315.0元/hm~2。[结论]"控失"型复合肥控失效果显著,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解译、地统计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济南泉域现存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12个,总面积221.07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1.08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16.07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4.8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0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37.85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37.53 km~2。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7个,总面积78.32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0.82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23.48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6.2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3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12.69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0.66 km~2。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为84.84%,属于中等变异外,其他均属于强变异性。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和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高于100%,为强变异性外,其他均为中等变异性。从非植被区到高植被覆盖区,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减小,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明显,与其土地利用或覆被特征相吻合,总体上呈由南向北高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降低、劣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增加的分布特征。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山区,高于60%,北部为城市建设区,其高植被覆盖区相对较低,为0~27%。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北省英山县围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使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集中,通过这种形式念活了"土地经"也"转"出了农民致富的新天地。据统计,全县农村土地累计流转面积达1790.4公顷,流转农户15528户,分别占农村总承包耕地面积和承包农户的12.6%和16.2%,其中规模流转面积433.3公顷,流转农户4120户,分别占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农户的24%和26.5%。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朝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方法,对研究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4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重要性评估,以期为科学划定朝阳市生态保护红线提供重要支撑。结果表明:朝阳市水源涵养极重要区面积2014.29km~2,占区域面积的10.23%;水土保持极重要区面积5673.69km~2,占区域面积的28.80%;防风固沙极重要区面积100.23km~2,占区域面积的0.51%;生物多样性维护极重要区面积4650.66km~2,占区域面积的23.61%。  相似文献   

9.
北京密云森林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五"、"十一五"林业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评价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密云县森林经营主要以防护型林种为主、经济林为辅,截止2009年,其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至57.18%。大面积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及宜林地经过良好抚育管理转化为有林地,且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幅达21.71%,虽然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纯林较多、幼龄林面积及蓄积量比重继续增大等问题,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逐步增加。整体看来,密云县森林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健康林分比例逐渐降低,总体为一般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四川省高原山区热量条件"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和平丘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特点,利用马铃薯适应性广的特性,积极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改只在春季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为春、秋、冬三季节种植的技术路线,高原山区改一年只种植一季马铃薯或玉米等作物为薯玉套作两熟;平丘区改"稻-油"为"稻-薯/油(菜)",改"麦/玉/苕"为"麦/玉/豆(苕)/薯";改川东、川南"麦/玉/苕"为"麦+薯/玉/苕",改"中稻-绿肥(或空闲)"为"稻-薯"两熟等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大大拓展了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充分挖掘了马铃薯的面积潜力,形成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勾绘上海浦东新区(原)道路、水系及植被廊道,分别名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同时依据绿色廊道的属性,划分为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及环城绿带,分析各类绿色廊道的结构及网路特点,研究区面积533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37%、3.86%和15.07%;绿色网络面积101.15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9%,其中绿色廊道面积80.27 km2,附着节点面积20.88 km2;绿色廊道密度为1.99 km.km-2,其中,绿色道路廊道长685.39 km,密度1.29 km.km-2,又以主干道绿色廊道的比重大;环城绿带长为绿色廊道总长的8%,但面积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40.4%,绿色河流廊道面积最小,约为14.91%。另外,绿色廊道的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分别为1.301、0.196和0.478,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相比较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比其它类型复杂,还为研究区绿色廊道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7—2019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土壤化验数据与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数据,对寿县东南岗区、中部平原、淮淠平原3个主要耕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与地力等级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要耕作区土壤p H属于弱变异,其他土壤养分均为中度变异;土壤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缺氮、锌,极缺硼,速效硫、有机质含量中等,磷、钾含量中等偏上,富含铁、铜、锰。3个主要耕作区二等地面积均占其所在耕作区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三等地所占比例为9.4%~28.3%;一等地所占比例为7.5%~12.9%;四、五、六等地面积较小,除淮淠平原为10.8%外,其他2个耕作区面积均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金银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现有土地面积19.47万hm2,林地面积16.16万hm2,耕地面积0.78万hm2,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重点林业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境内山坡地多,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十分有利金银花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采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徽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辨识徽县生态保护重要区,为徽县"双评价"工作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徽县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中处于极重要区的面积约为1 757.24km~2,约占徽县国土总面积的65.09%;处于重要区的面积约为826.08km~2,约占30.60%,主要分布在徽县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紧密衔接的中部区域;处于一般重要区的面积约为116.33km~2,约占4.31%。  相似文献   

15.
孙爽  杨晓光  赵锦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1926-1941
【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潜在种植区内各站点冬小麦逐年潜在光温产量,综合考虑高产性和稳产性指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在分析1981-2010年(时段Ⅱ)较1961-1980年(时段Ⅰ)潜在光温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的变化及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的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6.33%和7.42%,而次高产区和低产区面积减少,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减少了10.50%和3.24%。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稳产区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降低了25.76%,而稳产区、次稳产区和低稳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2.09%、10.34%和3.31%。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界限在空间上都发生改变。其中,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界限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西扩,潜在最适宜区南界由安徽省中部北移至山东省西北部,潜在最适宜区西界由山西省西南部西扩至陕西省西北部;冬小麦潜在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西南部,移动距离达835.63 km。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变化引起各区域冬小麦面积相应改变。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分别降低了4.49%和4.75%,而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冬小麦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7.17%和2.06%。中国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单产增加,平均提高513 kg·hm-2,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得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的总产下降,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9.4% (5 108×104 t)和15.1% (5 896×104 t),从而使冬小麦种植区内冬小麦总产整体下降了1 504×104 t,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降低了2.07%。【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最稳产区面积减少,由于稳产性下降引起冬小麦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缩小;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最适宜区界限北移西扩,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适宜区界限的变动引起中国冬小麦各等级适宜种植区内的单产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中国冬小麦的总产整体下降。实际生产中,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适宜性发生改变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的灌溉条件,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6.
杨绍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9):67-69,78
[目的]将传统的土地适应性评价方法与现代GIS技术相结合,对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方法]以贵州省三都县农业用地(耕地、园地、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交通条件、灌溉条件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高程数字模型图(DEM)、坡度分级图、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库作缓冲区进行空间叠加,建立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农业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三都县农业用地适宜区面积为620.65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0.88%;较适宜区面积为17 595.82 hm~2,占总研究农业用地面积的24.87%;中等适宜区面积为42 077.62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59.48%,不适宜区面积为10 443.63 hm~2,占总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的14.7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农业用地利用对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岷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本现状根据市委市政府将定西打造为"中国薯都"的规划,岷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生产迅速发展,201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0.06万亩,马铃薯总播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8%以上总产达到55万吨。形成了以麻子川乡、闾井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梅川片、北路  相似文献   

18.
永泰是山区农业大县,是福州市经济作物主产区,有"中国李乡"荣誉称号。全县种植水果面积1.7万hm2,李种植面积达0.83万hm2,蔬菜面积1.2万hm2,占种植业总产值51%。桔小实蝇于2002年6月在本县富泉乡台湾富山有限公司苗木繁育基地诱到成虫,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在鲁西南滨湖稻区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2009-2011年,该病连续3年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造成十几万亩水稻近乎绝产。其流行原因主要是本地冬春气温变暖、栽培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多样性形成有利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传播介体灰飞虱种群繁殖危害的生态环境。采用调整栽培方式及利用农业生态和化学防治等有效措施,坚持"治秧田,保大田;治虫防病,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有效地控制了其危害。  相似文献   

20.
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相关影响因子,运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并探讨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173.755 t/(km2·a),年侵蚀总量约9.56×107t;约96%的区域为微度侵蚀;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侵蚀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3.32%,但泥沙流失量的比重为72.024%,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侵蚀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而后又减小的趋势,8°~15°坡度带是土壤侵蚀状况的转折点;不同坡向条件下,土壤侵蚀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半阳坡、阳坡、阴坡和平地,半阳坡侵蚀面积约占总侵蚀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