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池塘养殖河蟹底层微孔曝气技术,通过定时、定距、分层采集试验河蟹池塘水质,测定其溶解氧,以此确定单个PVC盘状管能改善水中溶解氧的最大范围和效果,结果表明:PVC盘状增氧圈有较好的水体底部增氧作用,其范围为距增氧圈1~10 m,而作用深度为水下1 m。河蟹池塘底PVC盘间适宜间距为15~20 m,增氧开机时间最好为4:00—6:00,持续开机2 h,14:00—16:00开动增氧机有利于水体降温和河蟹生长。  相似文献   

2.
<正> 在冬季,养殖在鱼池中的鱼进入越冬期。这些鱼,需通过生物增氧,即利用鱼池中的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对氧的需要。鱼池在冬季严寒结冰时,冰下水层仍有浮游生物在生长,如隐藻、黄甲藻等,它们在冰下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使冰下水层中的含氧量得到增加。 根据试验,冬季影响冰下浮游生物产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光照。光照强、时间长,产生的氧就多。二是营养盐。指水中所含的氧、磷、钾等。这些元素含量高,浮游生物繁殖快,产氧就多。三  相似文献   

3.
冬季鱼池由于水位低,冻雪封冻后水中的溶氧量容易提早耗尽,致使越冬鱼种窒息死亡。因此冬季鱼种池需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增氧,现介绍几种方法:1、破冰增氧鱼池封冻后,为增加水中溶氧量,每天早晚各砸一次冰洞,每亩鱼池需砸冰洞面积为5~6評。砸出的冰块及时捞出。2、冲注新水增氧越冬期间,鱼池内因缺水而发生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池。鱼池中注新水时,应尽量做到时间短、水量少,并注意加注的新水与池水温差不大于4℃,以防引发池鱼“感冒”。3、循环水增氧即将越冬鱼种池原池水抽出再喷回去。这种方法既能给池水增氧,又能将池塘中有害气体排出。但…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工厂化水产养殖溶解氧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以曝气增氧方式的养殖系统(养殖平均体重为450 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密度为27kg/m3)设计了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即对水体溶解氧进行在线监测,对增氧设备进行自动控制。该监控系统是以覆膜溶解氧电极作为检测元件,用组态王软件设计在上位机中运行的监控系统完成在线检测,以PLC为下位机直接控制增氧气泵实现溶解氧控制功能。结果表明:该溶解氧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能直观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养殖现场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并可以储存、打印、记录溶解氧的变化数值,为掌握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分析溶解氧产生变化的原因提供基础数据。对增氧设备进行控制,可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维持在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范围内,减少了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了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是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淡水养殖鱼类越冬成活率低的问题,采取以生物增氧为关键措施,在弄清越冬池理化因子、生物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在鱼类越冬水体中培养耐低温、适弱光照的浮游植物,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补充水中溶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海水养殖的环境条件下日本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时间、体重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5种体重日本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水温25℃的环境下,日本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和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降低而降低,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和虾体瞬时耗氧速率的降低,日本对虾的运动能力逐渐减弱,当溶解氧3 mg/L时,应注意及时充氧,以免造成虾体不适。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通过采用温室大棚培育罗氏沼虾苗,比直接投放露天池塘提前进苗20 d左右,延长养殖周期。配套先进的纳米增氧技术,精心做好饲养管理,攻克了临沧市养殖罗氏沼虾成活率低、产量低的技术难题,为成虾养殖提供了充足的大规格虾苗,保证了成虾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溶解氧是养殖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养殖水生动物种类的生存、生长和产量。采用有效的增氧措施,是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1池塘微孔增氧的概念池塘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是国家重点推荐的一项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型自动增氧控制系统:采用C8051F020为主控芯片,通过溶解氧传感器多点分布检测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利用ZigBee技术组网实现多点通信;手持终端对多通道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实时监测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并通过与下位机通信实现对增氧机转速的控制。经测试,该系统具有测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检测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为自动增氧系统提供了一个新型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纳米曝气盘式增氧机是鱼塘增氧的好工具,经多项试验证明,在阳光下水中生物光合作用增加水质溶解氧及水体呼吸作用消耗溶解氧的实际鱼塘应用中,及没有任何外界影响的实验室内进行水体试验,均表明该类型增氧机具有良好的增氧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直径100 cm的曝气盘,每盘从外到内装有外径15mm的纳米曝气管4圈,曝气管间距为10 cm,在2~3m深水体中,1 hm2安置90个曝气盘,使用0.25 kW的鼓风机,可以满足水体溶解氧的增氧要求.  相似文献   

12.
越冬鱼池的生物增氧辽宁葫芦岛水产科研所方柯生物增氧,就是充分利用水生浮游植物及其它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加越冬池塘水中溶氧,确保鱼类安全越冬。一、生物增氧条件1.光照条件越冬池塘生物增氧的先决条件是冰下光照。冰的厚薄和透光强弱直接影响透光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鳗鱼养殖中应用微孔曝气增氧与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两种方式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在未载鱼情况下,两种增氧方式的增氧能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微孔曝气增氧方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单位水体增氧能力提高了15.85%,增氧动力效率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2.36倍.在载鱼养殖情况下,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池表层水的平均溶解氧值显著低于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值(P〈0.05),但底层水的溶解氧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溶解氧值都大于5 mg/L.微孔曝气增氧方式单位养殖水体的用电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节省57.6%,且无安全隐患.由于微孔曝气增氧池水的流动性小,鱼类活动消耗的能量减少,且水温较高,因此,使用微孔曝气增氧方式的鳗鲡养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PVC管底层微孔增氧机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底层增氧机的使用规律,分别测定了12:00~14:00和0:00~6:00增氧时,距增氧机输出口1、3、5、7、10 m各点的溶解氧含量。结果表明,功率为2.2 kW的PVC管底层微孔增氧机持续开机2 h后,可以显著增加10 m内水域溶解氧含量;且试验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根据河蟹生态养殖模式的特点,总结PVC管底层微孔增氧机的使用规律为:晴天中午开,日出前夕勤开;阴雨天夜晚长开;闷热天气延长开,大风天气可少开。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鲟鱼养殖过程中应用微纳米曝气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两种增氧方式的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增氧方式对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结构和潜在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影响,以及溶解氧浓度与潜在病原微生物相对丰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纳米曝气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鲟鱼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结构基本一致,且两种增氧方式下的鲟...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温室大棚可以延长黄鳝养殖的生长期,实现多批次周年化连续养殖和解决越冬问题,增加苗种供应,提高黄鳝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了温室大棚在不同季节、天气、位置的水质、水草变化规律,旨在为绿色温室大棚的日常管理、黄鳝的精准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增温效果明显,水温高于芋艿田环沟2~3℃,溶解氧(DO)含量低于室外菜田沟、水泥沟4.41~9.48 mg/L。网箱内平均水温比网箱外高0.14℃,而网箱养殖黄鳝引起DO降低0.2 mg/L和pH值降低0.1;池塘中间网箱营养负荷加重且pH值最低。6月大棚水体透明度高于室外环沟27 cm。水花生长势与黄鳝摄食关系密切,黄鳝摄食佳则水花生呈现嫩绿色且生长茂盛。应注意黄鳝养殖过程中的营养负荷过重问题,及时调节水体DO含量、pH值并采取水体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微孔增氧技术其原理是由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通过充气式增氧技术发展而来,于本世纪开始在池塘养殖中试验应用,是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和改善水体溶解氧含量,从而提高池塘的养殖产量、养殖产品规格、成活率以及产品质量,有利于推进渔业生态、健康、优质、安全养殖,减少药物使用,实现较高的养殖效益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1养殖水体引起低氧综合症的原因1.1多云天气。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若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产物联服务平台的智能增氧控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水产养殖增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与智能化养殖的需求,且现有的自动增氧系统控制方式过于简单,灵活性较差。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水产物联服务平台的智能增氧控制系统。该系统以水产物联服务平台为云端数据服务器,以西门子PLC作为现场智能控制节点,其中智能控制节点通过GPRS通信方式与水产物联服务系统连接;系统使用光学溶解氧传感器进行水质数据的采集,并采用Zig Bee无线组网技术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利用溶解氧状态判定机制,根据控制参数将池塘溶解氧划分为5个状态,并输出相应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系统通信与数据传输通畅,监测数据更新及时,能够根据设定的控制参数,智能地判定池塘溶解氧状态并触发系统调水机制或增氧机制。系统达到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要求,稳定高效的控制效果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生产效益,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一月全年最冷的月份,冰层最厚。要经常清扫冰面,使越冬池冰面透明,光线射入水中,以保证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每3天测定1次水中的氧含量。氧含量降到3毫升/升时及时补氧,一般注入新水,所注新水的溶解氧一定要达到7~8毫升/升,pH值呈微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