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麦苗期耐湿性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麦苗期进行田间淹水试验,并用株高湿害指数、单行穗数湿害指数、单行穗重湿害指数、单行秆重湿害指数及其构成的综合湿害指数作为耐湿性的鉴定指标。不同基因型间、皮麦和裸麦间、二棱和多棱间的苗期耐湿性存在显著的差异。除了株高湿害指数与单行穗数湿害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以外,其它各项湿害指数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湿害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大麦基因型间苗期耐湿性的差异;各单项湿害指数对综合湿害指数的贡献率从大至小依次为单行穗数、单行秆重、单行穗重和株高。初步筛选出一批耐湿性较好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对15份油菜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室内发芽和田间模拟湿害鉴定,以研究湿害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及耐湿性不同鉴定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5份油菜资源耐湿性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室内缺氧发芽鉴定下,15份材料表现为活力指数、成苗率、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鲜重等耐湿性指标有较大差异;田间模拟湿害胁迫后,油菜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主要表现为根鲜重、根长、地上部鲜重、株高、全株鲜重、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下降。同时,油菜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升高;田间湿害后15份材料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单株产量极显著降低,其中有效角果数下降为对照的31.81%~78.02%,多数材料千粒重提高,材料间耐湿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耐湿性强的材料产量性状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其他材料。尽管15个材料田间模拟湿害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理、生化以及产量性状上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材料间差异很大,但是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室内耐湿指标、田间耐湿数据的隶属函数值综合指标,与产量性状各指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甘蓝型油菜不同耐湿性鉴定方法鉴定结果是一致的。鉴定方法的一致性,使得在实验室条件下,鉴别、筛选和预测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耐湿性成为可能,为加快耐湿品种的选育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麦耐湿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湿害是大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耐湿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和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非常必要。【方法】以大麦(Yerong × 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考查湿害处理和对照的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长(TF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粒重(GWPP)、单株粒数(GPP)、单株干重(DWPP)、千粒重(WTG)、绿叶数(NGL)和叶绿素含量(Chl)。以各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衡量DH系耐湿性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动态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大麦DH群体165个系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反映大麦主要耐湿性状的主成分及函数式,前两个为穗粒因子,第3个为绿叶数因子;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基于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下的动态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其分成高度耐湿、中度耐湿和极不耐湿3类,数目各为42、93和30。【结论】本研究用新的耐湿性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了分类、筛选和评价,为进一步的耐湿性QTL研究和大麦耐湿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卡小麦耐湿性SSR标记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害是小麦生产的世界性自然灾害,每年约有(1.0~1.5)×107 hm2小麦不同程度地遭受渍湿危害.中国南方冬麦区为湿害常发区,约有3/4以上的年份发生湿害,小麦产量损失一般为5%~20%,严重的甚至绝收,因此耐湿性已成为许多地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1].小麦种质资源的耐湿性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六倍体和四倍体小麦中马卡小麦的耐湿性最强,过湿处理后株高、叶片枯衰及穗粒性状的相对受害率都极显著低于对照品种[2,3].  相似文献   

5.
5-氮杂胞苷和丁酸钠对大麦苗期耐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湿性具有差异的大麦泰兴9425和Naso Nijo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外源5-氮杂胞苷和丁酸钠对湿害下大麦不定根、干重、叶片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湿害指数分析表明泰兴9425湿害受害指数较低,耐湿能力更强。外源5-氮杂胞苷处理使湿害胁迫后泰兴9425和Naso Nijo湿害指数分别降低4.90%和15.22%,MDA含量分别降低12.83%和34.68%;显著降低了Naso Nijo脯氨酸的累积,而泰兴9425脯氨酸积累增加,但并不显著。外源丁酸钠对两个供试品种湿害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与淹水组相比,显著增加了两个品种叶片MDA和脯氨酸的累积。研究结果表明5-氮杂胞苷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大麦苗期湿害,并对其具有一定生理调节作用,而丁酸钠则不适用于大麦湿害缓解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湿害对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尤其是生育后期降雨,易导致湿害发生。选育耐湿品种是逆境条件下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本研究以小麦孕穗期湿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小麦品种资源进行耐湿性鉴定,为小麦育种和有关专题研究提供耐湿种质资源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气候箱中,土壤湿度100%,空气湿度95%,光照500 lx,温度设10、20和30 ℃ 3个处理,调查湿胁迫下雪里蕻6个品种3、7和10 d的湿害率和湿害指数。结果表明,甬雪3号、甬雪5号和甬雪6号的耐湿性较强,宁波细叶黄种雪里蕻和上海金丝芥的耐湿性较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湿害。雪里蕻3~5片真叶时,在人工气候箱中,温度30 ℃,土壤湿度100%,空气湿度95%,光照500 lx,处理3 d,可以作为快速鉴定和评价雪里蕻种质资源耐湿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湿害后小麦生理变化与品种耐湿性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选用 12个小麦品种 (系 )为材料 ,研究了湿害对小麦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以及小麦耐湿性与其自身某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湿害使植株的根系活力下降 ,旗叶丙二醛含量增加 ,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相对含水量下降 ,对植株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使得单株粒数及千粒重下降 ,最终导致单株产量下降 ;孕穗期小麦的旗叶保水力、次生根游离氨基酸含量、次生根淀粉含量、成熟期主穗穗重占单株产量的百分比与小麦的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孕穗期旗叶丙二醛含量、旗叶相对含水量、叶部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指标与小麦的耐湿性呈显著相关。这些性状可作为耐湿育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芝麻耐湿性QTL定位及优异耐湿基因资源挖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芝麻是对湿害极其敏感的作物,湿害是影响中国芝麻生产发展和单产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然而,芝麻耐湿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迄今,国内外有关芝麻耐湿性基因定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芝麻耐湿性QTL定位,结合芝麻核心种质群体进行耐湿性相关分子标记研究,并挖掘优异耐湿基因资源。【方法】以高耐湿芝麻品种中芝13与极敏感种质宜阳白杂交后连续自交6代构建206个株系的RIL群体。利用113对多态性分子标记扫描RIL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用MapMaker/EXP. 3.0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2009年和2010年在武汉和鄂州2地点通过人工淹水胁迫获得RIL群体盛花期湿害后正常株率和存活株率的表型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用QTLNetwork 2.0软件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利用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扫描核心种质群体,并结合耐湿性表型数据分析得到相关有效分子标记。通过盛花期耐湿性表型重复鉴定筛选,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优异耐湿基因资源。【结果】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592.4 cM,共有70个标记位点进入15个连锁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8.46 cM。共检测到与盛花期耐湿性相关的6个QTL位点,定位在第7、9、13和15连锁群上,分别解释5.67%-17.19%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值2.7190-9.7302,贡献率最大的QTL为qWH10CHL09,加性效应3.9394,其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中芝13,SSR标记ZM428与其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7 cM)。标记ZM428在186份芝麻核心种质中验证结果表明,该标记2种基因型的资源间在耐湿表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63),因此,标记ZM428可作为芝麻耐湿性分子辅助选择的有效标记。还挖掘出8份优异耐湿基因资源,湿害后其正常株率均>70%,存活株率均>80%。【结论】检测到6个芝麻耐湿性相关QTL,其中,贡献率最大的17.19%,获得1个有效分子标记,挖掘出8份优异耐湿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0.
湿害对不同大麦基因型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耐湿性不同的2个大麦品种Yerong(耐性较强)和Franklin(耐性较弱)在苗期进行田间湿害试验,研究二者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害改变了植株叶片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SOD和POD活性在湿害胁迫早期均升高,但随着湿害时间的延长,Franklin叶片的SOD活性开始下降.湿害下CAT活性变化在2个大麦品种中不一致.2种大麦叶片中MDA含量均在湿害后呈上升趋势,而且Franklin比Yerong积累更多的MDA,表明随着湿害胁迫时间延长,Franklin细胞膜伤害比Yerong严重.可见,湿害逆境下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和较低的MDA含量与Yerong耐湿性较强有关;在一定程度上MDA含量高低、SOD和POD活性可以作为大麦耐湿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从六十年代起,国内对小麦湿害逐步开展了以设置田间排水工程为主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并对地区性的湿害特点从水文、气象、土壤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工作.近十年来,在总结推广群众麦田开沟防湿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区小麦湿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土壤理化特性与温害形成的关系;圩区地下水位的消长、控制以及各级沟系配套的排水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主要着眼于分析环境和改造环境.但从作物学上揭露湿害的过程;探讨排水措施的增产实质以及品种耐湿性的遗传改良等方面,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品种方面,近年曾从筛选鉴定入手开展工作(薄元嘉等,1979),但有关小麦湿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桔梗对湿害逆境的生长指标响应。[方法]分别在苗期、拔节期、花期、果期对桔梗进行湿害处理,测定株高、主茎粗度、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分枝数、地上干重、地下鲜重、地下干重、总皂苷含量,比较4个生育期中生长指标的耐湿性差异。[结果]湿害处理下,不同生育期桔梗生长指标响应有所差异,耐湿性不同,拔节期耐湿性最弱。[结论]该研究为指导桔梗大田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淹水胁迫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发芽期耐湿性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发芽期耐湿抗性的遗传机制,为合理选配亲本和选育耐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个耐湿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水淹胁迫条件下萌发亲本及F1代种子,测定萌芽种子的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单株鲜重、相对芽苗率、相对电导率和相对活力指数,用GriffingⅠ方法对发芽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在30个组合间,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了单位电导率外也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相对于其它5个性状,作为最能代表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相对活力指数,其狭义遗传率最大,而广义遗传率相对较小。品种中双9号和P79相对活力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结论】分析发芽期相对活力指数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可以有效地鉴定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的耐湿性,为耐湿育种进行早期世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的涝渍灾害,限制了棉花的产量、品质及效益增长。综述了湿害对棉花的影响及棉花的耐湿机理,探讨了棉花耐湿性鉴定及遗传改良的方法,并对耐湿性棉花育种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孕穗期湿害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耐湿性不同的三个栽培品种,运用人工模拟湿害的试验方法研究孕穗期湿害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湿害使籽粒灌浆期缩短;籽粒鲜重,干重下降;灌浆速率降低;单穗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及经济疾病下降。其生理原因是由于叶片Pn,叶绿素含量,单茎绿叶数,单茎地上干重,单茎地下干重和根系活力的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湿害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模拟根系高湿条件对6个不结球白菜品种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湿害胁迫下,各参试品种的鲜质量均低于对照,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菊花心的株高相对增长量显著低于低于对照;各参试品种根长则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各参试品种叶长也均显著小于对照;除龙池矮脚黄之外,其他5个品种的叶宽也均显著小于对照;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只有菊花心显著低于对照,黑油筒的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只有菊花心和高华青显著低于对照;脯氨酸含量也只有菊花心和高华青极显著和显著低于对照;相对含水量则只有菊花心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各形态及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矮脚苏州青和黑油筒受影响最小,说明二者在参试品种中具有相对较强的耐湿性,而菊花心受湿害胁迫影响最大,说明其耐湿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湿害对大麦生长的影响、大麦耐湿性机理、耐湿性的鉴定指标、耐湿性基因型差异及遗传性分析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建立大麦耐湿分子育种技术,为提高大麦的耐湿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96份大麦、小麦进行抗湿遗传特性研究和抗湿资源评价、分类;用9个性状的受湿害率进行因子分析和遗传力测定。结果表明,大麦小麦抗湿性特差异较大。性状对湿害的总贡献率,小麦为实粒数>小穗数>千粒重>有效蘖;大麦为有效蘖>绿叶数>实粒数>千粒重,可以此作为小麦,大麦品种的抗湿性鉴定和选择指标,小麦,大麦各性状遗传力大小与其对害总贡献排序基本一致。各性状遗传力和变异系数除每穗实粒数外,其余均为大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的耐湿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耐湿亲本和3个不耐湿农艺亲本,按双因素交叉式遗传设计(NCⅡ),配制12个组合,以孕穗期湿害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绿色叶片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过湿处理后的绿叶片数在组合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表明不同亲本在受渍后的耐湿程度是显著不同的。其绿叶片数的一般配合力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耐湿组亲本中农家品种水里占的一般配合力最好,Pato最差;组合间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也达显著水平,以西风/鄂麦6号的特殊配合力最高,Pato/鄂麦6号最低,初步认为耐湿性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耐湿亲本在株高、主穗粒数和千粒重上的一般配合力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准,而农艺亲本除株高外,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差异不显著。特殊配合力仅在千粒重上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农艺性状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为主。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及方差,评价了耐湿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苗期耐湿性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苗期耐湿性,筛选极端耐湿性DH系。【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株高(PH)、根长(RL)、地上部干重(SDW)、根干重(RDW)、根冠比(R/S)、总干重(TDW)等6个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耐湿性评价指标,对甘蓝型油菜DH群体的118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湿性评价。【结果】(1)与对照相比,湿害严重抑制了甘蓝型油菜苗期的生长,6个评价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根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在对照和湿害条件下,群体各株系各性状均表现出超亲连续分离,大部分呈正态分布,湿害条件下的分离更为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耐湿系数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结论】本研究综合应用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和总干重耐湿系数3个评价指标,筛选出005、007、040为候选的极端耐湿性基因型,086、110、119等为候选的极端不耐湿基因型,为耐湿相关研究及育种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