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大麦麦芽品质的基因型差异,以191个DH系及其亲本日本啤酒大麦Noso Nijo和中国大麦泰兴9425为材料,测定了浸出率、可溶性氮含量、库尔巴哈值、α-氨基氮含量、糖化力、黏度和总氮含量等7个麦芽品质性状,根据啤酒麦芽行业标准(QB1686-93)对参试材料的麦芽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依据7个麦芽性状对DH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oso Nijo的浸出率、可溶性氮含量、库尔巴哈值、α-氨基氮含量、糖化力及麦芽品质评分均高于泰兴9425,黏度和总氮含量均低于泰兴9425;除可溶性氮含量在两亲本间差异显著外,其余6个性状及麦芽品质评分在两亲本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浸出率、可溶性氮含量、库尔巴哈值、α-氨基氮含量、糖化力、麦芽品质评分在DH群体中呈正态分布,数值呈连续变化,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黏度和总氮含量在DH群体中分布的偏度介于-1和1之间,峰度大于1,且数值呈连续变化,说明其受主效基因控制的同时,也受微效多基因作用;麦芽品质评分与浸出率、α-氨基氮含量、可溶性氮含量、库尔巴哈值和糖化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黏度和总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浸出率和库尔巴哈值对麦芽品质影响相对较大。DH系及亲本被聚为3类:第Ⅰ类包括泰兴9425在内的87个株系,其麦芽品质较差,综合评分较低;第Ⅱ类包括Noso Nijo在内的97个株系,其麦芽品质较好,综合评分居中;第Ⅲ类由9个株系组成,其麦芽品质最好,综合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2.
几个国外引进高产红麻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对8个国外引进高产红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单株干皮重、单株鲜茎重、单株干茎重和单株纤维重的遗传力值为75.59~63.12%,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分别为19.46~10.66%和34.85~10.89%,严格选择效果明显。而株高、茎粗、皮厚、鲜茎出麻率的遗传力除茎粗外,仅30.23~53.09%,遗传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分别为2.03~7.56%和3.05~8.8%,严格选择效果不佳,可放宽选择尺度。纺织用品种的选育以干皮重、皮厚和茎粗为主,造纸用品种选育则以鲜茎重、株高和茎粗为主。  相似文献   

4.
引种是育种工作中把优良品种迅速用于生产或研究需要的一种好方法。我国一些油料作物如甘兰型油菜、油用向日葵、油用红花等主要是靠引进资源发展起来的。近些年来,我国引入的油料作物品种不断增加。1971—1980年十年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共引入各种油料作物品种1037份,其中大豆413份,油菜279份,花生116份,向日葵163份,芝麻54份,油用红花12份。这些国外引进的油料作物品种在我国油料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了一定作用,有的已在生产上推广,有的在育种中成为重要亲本,育成了一些新品种。现把几种油料作物的引种利用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合于福建省小麦产区种植的丰产、稳产、抗性较强、生育期适宜的小麦良种,通过1989~1999年福建省小麦区试,筛选出了龙溪6号、泉麦3号、绵阳26、莆小麦7号和泉麦1号5个品种应用于生产,并通过审定。本文拟利用区试结果及有关资料,对这些区试筛选出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今后育种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国外引进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从国外引进的25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51%~92.43%,表明各材料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凝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单株果数因子”、“株高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果粒数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3.85%、25.95%、16.32 %和12.05%,累计贡献率为88.17%;3)系统聚类分析将256份品种资源在欧氏距离D=34.42水平上聚为六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Ⅲ、第Ⅳ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大麦新品种选育及大麦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其研究的深度。广泛搜集引进和利用国外大麦种质资源则是拓宽遗传基因类型,加速新品种选育,促进大麦生产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我省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大麦资源980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大麦的遗传基础,并在大麦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国外大麦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大麦新品种选育及大麦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其研究的深度,广泛搜集引进和利用国外大麦种质资源则是拓遗传基类型,加速新品种选育,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我省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大麦资源980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大麦的遗传基础,并在大麦生产上开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两点三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环境及遗传(基因型)因素对大麦麦芽质量的影响很大,施肥对其影响较小。在三种肥料中,以N肥的影响最大.结果表明,对生产者来说,要通过管理措施的改进来生产理想的麦芽大麦,成效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科学》1996,(1):16-1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列杂交,对大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均小于±5%,且方差分析不显著;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穗粒重外也都达显著水平,表明亲本间基因的加性效应是显著的,也存在非加性效应,但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看,未出现一个在所有性状都表现良好的一般配合者。相比较而言,84-05除株高外,综合表现较理想,是杂交育种上的良好亲本。矮榛名×86-703既能整齐地保持亲本的矮杆性状,又是千粒重性状上的最佳组合,在杂交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各性状亲本的表型值与一般配合力均成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73年Riggs和Hayter;1976年1981年Fejer、Fedak;1980年Kaz’min等几位研究者报导,大麦正反交F_1代之间农艺性状包括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和植株高及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些正反交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1980年Tsueniga又报导了,在大麦中发现有母本遗传的叶绿体的基因突变。1971年Foster和Schooler;1979年Aholkas等还报导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等。  相似文献   

13.
两点三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环境及遗传(基因型)因素对大麦麦芽质量的影响很大,施肥对其影响较小。在三咱肥料中,以N肥的影响最大。结果表明,对生产者来说,要额定物改进来生产理想的麦芽大麦,成效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垦区大麦品种资源10种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性状的遗传型变异系数,遗传力及预期遗传进庆表明垦区大麦品讨汗派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和良好的预期选择效果.认为系统选育仍是大麦高产育种不可忽视的途径.系统育种过程中,送行.选系时,二校与多棱大麦对性状选择的定产程度相同.确定了生育期性状,产量性状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自花授粉作物如大麦的有种工作者一直对培育F;杂交种替代纯系品种感兴趣。杂交种优于系统品种在于它把双亲品系的互补性状结合在F:基因型中。另外,由于杂交种是独有的,生产者每季材需购买种子,这样就刺激私营部门纷纷投入对其的研究中。同时,当来种优势表现出重要的经济性状时,杂交种对生产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成功的杂交种依超过生产杂交种代价的杂种优势的经济效益而定.商业上已经提出了生产大麦杂交种的方案.大多数都进入复杂的遗传体系,最后必须利用遗传性雄性不育(Wide,1960;Ra。gf1965).ahokas(ig78;ig7g)对大麦…  相似文献   

18.
大麦品种性状的演变及改良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扦插及组织培养方法对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优质烤烟不育系杂交种NC297进行离体快繁研究,并对NC297原始引进种(I297)、NC297扦插苗(C297)、NC297组织培养苗(T297)3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主要病害抗性比较鉴定。结果表明,C297、T297、I297株高和叶片数的相对生长速率及茎围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I297产量、产值稍高于C297和T297,但3份材料在产量、产值及均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3份材料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及烟碱等化学成分含量相近,无显著差异;3份材料均抗烟草花叶病(TMV),中抗赤星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黄淮麦区不同时期代表性大麦品种为试材,探讨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育期等的演变规律,估计了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等重要遗传参数,分析了主要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对大麦今后高产育种的主攻目标、性状改良潜力、理想株型育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