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大面积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菌是否当地越冬决定春季显病迟早。发生程度受4月中旬-6月上旬气象因素的影响,5月中至下旬降雨量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其分级相关系数r=0.9254**。本文选取条锈病菌越冬情况、4月中旬-5月上旬降雨量、5月中-下旬降雨量、6月上旬雨温系数4个因子,按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渐进规律,制定了简易预报模式,预报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2)、4月上、中旬雨量(X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  相似文献   

4.
在观测调查的基础上,用耦合法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收获前平均病穗率(病指)与4~5月上旬(4月)平均相对湿度、4~5月上旬平均气温、子囊壳成熟高峰期至小麦齐穗期期距有关。用期距衡量子囊孢子释放期与穗期(抽穗—灌浆期)的吻合程度,流行程度由吻合程度、穗期气象条件等因素决定,开展定量预测应用研究,提高预测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湿度条件。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宝应县降雨多、气温偏高是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防控小麦赤霉病应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立足"早、快、抢",进行适时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提高小麦、油菜病害预测预报水平,指导小麦、油菜病害防控,2009年2—5月、2010年2—5月对城固县中部平坝区、南部浅山区小麦、油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每年每乡镇每作物每期分别调查5块、10块田(地),每块田(地)面积0.03~0.20 ha,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进行后期调查(5月上中旬)。年度间病害防治次数、防治面积占比相似,就某一病害来说,已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未防田块后期最高发病程度均与未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小麦、油菜后期调查意义重大。对小麦条锈病还要开展早中期调查(2—4月)。调查结果表明: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的小麦、油菜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和发生特点不同,小麦条锈病有些年度浅山区重,而有些年度平坝区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浅山区重,小麦纹枯病区域间差异不大,低湿田病害较重,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预测防控。  相似文献   

7.
利用玉米纹枯病14a发生情况资料,选择历年4月下旬的平均病株率、5月份的日均温和5月下旬~6月中旬的降雨量等3个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为92.8%,经2002年、2003年预测检验,结果与发生情况相一致,可利用此模式进行该病发生程度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8.
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往资料记载,以15℃作为发病的临界温度,雨日作为病害流行预测预报的主要气象指标。但近年来,在麦子抽穗开花至灌浆初期,阴雨连绵,日平均气温低于15℃,赤霉病也会流行。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对大元麦、早小麦发病与为害的流行因子临界温度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嘉兴一带大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结果证明:4月上旬和大小麦齐穗前、后10天内,空中予囊孢子捕到量;齐穗后10天内12℃、13~C以上连阴雨、湿、温指数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子。以此为依据,应用气象资料相关性,以上年10月下旬—11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一种简便预测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模糊多级判别技术预测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糊多级判别预测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的方法,对曲阜市1983~1997年共15a小麦穗期叶锈病发生趋势系统观测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建立起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预报模型,拟合率达867%,并用现有模型预测1998年病害发生等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方法,对指导大田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81~1988年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预报方法研究,1987年以来应用证明,预报结果较好,对指导大面积综合防治起了明显作用。1.病害流行与预报要素:据多点系统观察和大面积普查结果表明:流行程度与4月下旬~5月中旬的雨日、雨量、连阴雨次数、相对湿度、玉米茬带菌率均呈正相关,与日照呈负相关。并与上年9月和11月总雨量呈正相关,与上年7、8月气温呈负相关。2.综合预报方法:长期预报每年1月初做出,如上年7、8月均温低于26℃,9、11月总降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16a发生情况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菌原基数和冬春气候条件。选择12月下旬平均病株率、1~2月平均温度和2~4月降雨量,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长期预测式,历史回测符合率93.7%,2000年经预测检验,结果和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通市25年的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及气候条件分析表明,稻桩枝菌率越高,赤霉病发病几率越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利用前期气象数据和稻桩枝菌率进行逐步回归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年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监测表明,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田间温、湿度有关。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和雨季的到来,晚疫病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病害流行盛期。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 DC.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病害发生后严重阻碍作物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导致小麦实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和质量损失很大。为及时做好防治,1981—1987年对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其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种植感病品种和具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气象因素是决定条锈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子。收集宁夏灌区34年间(1952—1985)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8个主要气象因素的观测值。应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依4月份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和5月份上旬相对湿度、中旬降水量等6个因子确定病害发生程度的判别函数式,并且在1986年试报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