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顶菊苗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探究黄顶菊适应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基础,为进一步预防其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黄顶菊种植在塑料桶中,并放于全透光的遮雨棚内,设3种土壤水分处理,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CK)、60%(T1)、30%(T2),对苗期黄顶菊的光合参数及相关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在CK条件下,黄顶菊的Pn日变化曲线基本呈"双峰"型,但在T1和T2处理条件下Pn呈"单峰"曲线;CK在11:3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为31.83μmol/(m2.s),15:30再次达到峰值,为23.34μmol/(m2.s)。而T1、T2在13:30达到峰值;3个处理黄顶菊叶片的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CK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T1处理的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和T2处理。[结论]干旱胁迫降低了黄顶菊叶片的Pn、Tr、Sc等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既有气孔因素又有非气孔限制因素;干旱胁迫推迟了净光合效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适度干旱能够有效提高黄顶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引起其抗旱性响应。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顶菊苗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探究黄顶菊适应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基础,为进一步预防其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黄顶菊种植在塑料桶中,并放于全透光的遮雨棚内,设3种土壤水分处理,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CK)、60%(T1)、30%(T2),对苗期黄顶菊的光合参数及相关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在CK条件下,黄顶菊的Pn日变化曲线基本呈"双峰"型,但在T1和T2处理条件下Pn呈"单峰"曲线;CK在上午11:3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为31.83μmol/(m2.s),13:30午休,下午15:30再次达到峰值,为23.34μmol/(m2.s)。而T1、T2在13:30达到峰值;3个处理黄顶菊叶片的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CK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T1处理的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和T2处理。[结论]干旱胁迫降低了黄顶菊叶片的Pn、Tr、Sc等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既有气孔因素又有非气孔限制因素;干旱胁迫推迟了净光合效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适度干旱能够有效提高黄顶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引起其抗旱性响应。 相似文献
6.
小麦开花特性与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麦穗上开花顺序和开花概率分布以穗轴中部为中心呈离心规律分布,结实概率分布与开花概率分布密切相关,趋势一致。这种概率的大小和分布反映了增粒潜力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也是小穗和小花结实性的优势与劣势的划分标准。增加粒数的调控序列为:促进幼穗的小穗分化,防止小花退化,力争多开花,提高开花结实率。促进多花多粒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性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杂交狼尾草亲本开花特性研究白淑娟,顾洪如,周卫星,丁成龙(江苏省农科院土肥所南京210014)杂交狼尾草是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americanum)Tift23A和象草(P.purpureumSchum)N51的种间杂种,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8.
苹果梨开花授粉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宝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2):97-99
以苹果梨和南果梨为试材研究发现,苹果梨柱头从开花前1天起至5天内都具有一定接受花粉能力,但前3天接受花粉能力强,交配结实率高,后2天显降低。苹果梨自交不结实,自然杂交的结实率和单果有效种子数显低于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时,破蕾授粉,破蕾法雄授粉,去雄除花瓣授粉和除整个花冠授粉4种方法对杂交结实率和杂交果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除花瓣或花冠后未授粉的苹果梨无论隔离与否均不结实,但授粉结实正常。套袋隔离能降低杂交结实率,对杂交果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杂交时可选择次日开花的大花蕾除花冠后授粉杂交免除套袋隔离;也可直接破蕾授粉套袋隔离,免除去雄过程,减少杂交环节,提高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淄博原山林场1986年定植的23 a生侧柏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来自全国37个种源的侧柏进行生长及开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胸径和每平方厘米胸高断面积的雄花数遗传力分别为0.816和0.823,遗传性状稳定。种源间生长指标存在明显差别,河北获鹿、河南禹县、山东平阴等种源的胸径分别为10.54、10.221、0.14 cm。不同种源开花指标差异显著,雄花的开花量普遍较大,雄花比例超过90%的有29个种源,甘肃徽县、山东益都等17个种源均超过96%,为富雄花种源。雌花的花量少,雌花比例高于20%的仅有北京密云1个种源,且种源间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11.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利用黄顶菊茎叶的不同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生长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水提物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马唐和反枝苋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在其浓度为0.2 g/mL时,对根长和茎长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85和-0.88,而该水提物对水稻的生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黄顶菊茎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化感效应要高于水提物,其中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强。利用重结晶法从黄顶菊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得到了一个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该物质的熔点为192.5℃~193.5℃,最大吸收波长为220 nm,初步判断该化合物是一种碱性有机物,该物质在浓度为1000,500,100,50 mg/L时,对马唐,反枝苋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萝卜、小麦、玉米和棉花为受体,研究了黄顶菊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旨在了解黄顶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结果显示:黄顶菊自然挥发物对受体植物不表现化感作用;黄顶菊淋溶物对棉花幼苗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棉花幼苗高度和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29%和10.42%;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4种受体植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了黄顶菊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3处理外,其它处理的综合效应均显著大于淋溶物处理,如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A1、A2、A3)、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1、B2、B3)以及淋溶物等各处理对受体植物的综合效应分别为44.74、29.37、14.5、31.54、16.52、3.55、1.48。结果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其次是通过雨雾的淋溶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实地调查了毗邻黄顶菊初发地河北省的山东省西北部。结果表明,与河北省毗邻的聊城、德州、济南均见黄顶菊疫情,其中聊城灾情最重,在夏津已发现黄顶菊侵入农田。调查还发现,黄顶菊主要沿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主要干道传播,且动物和交通工具都是其传播媒介。黄顶菊在山东的分布调查,为山东黄顶菊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土壤盆栽条件下,探讨了黄顶菊对附近生长的萝卜、玉米、黄瓜和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黄顶菊对供试4种作物种子的萌发以及株高和鲜重增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黄瓜、萝卜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还发现,生长在黄顶菊附近的萝卜、玉米、黄瓜和小麦根系活力明显低于对照,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CAT活力均低于对照,而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结果预示黄顶菊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对附近的作物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顶菊为外来潜在的危险植物,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被称为"生态杀手"。棉田是黄顶菊较容易侵入的农田之一。了解棉田黄顶菊的发生动态和生长特性,对研究黄顶菊的入侵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每7 d调查1次棉田黄顶菊的萌发数量和株数,每14 d调查1次生长特性,对棉田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密度变化以及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和叶片数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黄顶菊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性,旨为黄顶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21 d内萌发并成长为成株的黄顶菊数量占最终株数的92.9%;播种后22~69 d种子基本不再萌发;播种后第70 d受到土壤湿度迅速增加的影响,种子大量萌发,但此时萌发的黄顶菊幼苗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会在出苗后14 d内死亡,对最终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株高大部分是在出苗56 d以后形成的,其中,生物量增加了84.1%,株高增加了65.3%;而叶片数大部分是在出苗后56 d内形成的,该期形成的叶片数占最多叶片数的57.9%。可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对黄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以便于化学防除。 相似文献
17.
Jiao Xu Wenchao Xu Yajun Yang Bu Tao Jinlin Zhang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08,2(4):446-450
To identify the allelopathic effect of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F. bidenti) on other plan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s from F. bidentis on the growth of several plants were studied by bio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extract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corn (Zea mays L.),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otton (Gassypium Hirsutum L.), soybean (Glycine hispida L.), peanut (Arachi shypogaea L.), rice (Oryza sativa L.), crabgrass (Digitaria sanguinalis L.) and rigweed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with the most reactive indexes found in root and stem of cotton at −0.85 and −0.88, respectively, at a concentration
of 0.2 g·mL−1. However, the water extracts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rice. In addition, the reactive indexes of the extracts of petroleum
ether chloroform, ethyl acetate, acet and alcohol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 extracts, and that of the acet extracts
was the highest.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refined acetone extract ranged from 192.5°C to 193.5°C, and its maximum absorbing
wavelength was 220 nm. This extract was found to be herbicide-active and played an inhibitory role in the growth of crabgrass
and rigweed at concentrations of 1000, 500, 100 and 50 mg·L−1.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7, 30(6): 63–67 [译自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