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木材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木材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我国用材林资源的权属、起源、龄组、树种等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对我国近70年的木材产量、目前的木材需求及木材安全进行了分析。从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大力培育珍贵用材和大径材、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倡木材节约代用、引导规范木材进口等5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木材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琴 《中国林业》2012,(5):22-27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对木材进行保护处理,是节约和合理利用木材资源最经济、最实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它是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木材及其制品进行保养、维护或功能性改良,减少或避免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对木材的侵害,以提高木材品质和提升木材使用价值的一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木材防腐、防霉、防虫、阻燃和改性等技术处理,改善木材使用性能,延长木材使用寿命,扩大木材用途,实现低档木材高档化,对节约和合理利用木材资源、保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木材防水剂在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广泛使用50余年了,就连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也在推广应用木材防水剂。我国应用桐油、沥青等天然材料作木材防水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采用防水性能更加优良的合成材料防水剂还未起步,对  相似文献   

4.
小径原木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木材资源之一,各国均在积极开发利用。文内着重介绍了林业发达国家在研究小径原木的材性特征和主要产品加工工艺特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关于保障中国木材安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木材安全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经营粗放,木材自给能力弱;木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缺口扩大;对外贸易摩擦日益突出,国际木材贸易难度加大;木材产业自身发展层次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保障木材安全战略的基本点是:立足国内资源,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科学利用木材资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对策:建立健全国有林管理机制,加快国有林改革步伐;全面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充分挖掘平原林业的潜力,实现平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对林业科技教育投入,培养不同层次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资源培育的效率和木材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国外木材资源供给战略研究,制定充分利用国际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利用国家政策保障木材安全;赋予林业行政部门对林业产业和木材安全机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6.
现代工业社会对木材的要求量非常大,如果控制不住对木材的过量采伐,森林资源便会迅速遭受破坏。为了解决树木生长慢而消耗快的矛盾,又要提高社会对木材消费水平,根本的办法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对国际上近半世纪来木材利用状况的观察发现,集中在发达国家木材利用领域中的大多数技术进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木材利用效率,而且越来越显出木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等效效应。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或多或少正在受这种趋势的影响。现代管理和决策科学正在大量地应用于木材资源高效利用的最佳化选择及经济可行性分析。锯材加工和木材干燥的技术进展也主要针对提高出材率和减少干燥缺陷。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木材工业态势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健 《木材工业》1998,12(5):21-24
鉴于木材资源的可于生性,木材及木材产品优良的应用和加工特性,木材工业对市场需求负有的责任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性,木材工业的继续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木材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恺  傅峰 《中国林业》1999,(6):36-37
一、木材高效利用是木材加工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于1988年预测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木材的供给量将日渐减少,材质不断降低。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在木材资源消耗量较大的发达国家,无不积极寻求木材的高效利用,木材综合利用率一般均在80%以上,有...  相似文献   

9.
1 对木材市场供求格局的影响 木材调减产量之后,国内木材的有效供给减少,资源缺口增大,市场供求矛盾将会日益突出。长期以来,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主要依赖进口材,国产木材在该地区销售呈下降趋势,因此,国内调减木材产量对上述地区影响不会明显。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国家除在中西部地区增加财政支持,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  相似文献   

10.
何乃彰 《木材工业》1989,3(4):39-44
为合理利用木材,提高其加工质量,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新的木材切削方法——激光切削。首次利用激光切削木材的试验是在1983年。1971年美国MC Millin and Harry公司展示了第一台木材激光切削装置。此后,苏联、法国、英国、捷克和民主德国等也都研制了用于切削木材的  相似文献   

11.
重型木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总结了重型木结构的特性与相关技术发展动态以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应用现状,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国内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发展要求, 从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木材资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对重型木结构在我国的应用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出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成为世界第1大木材进口国,近50年来其森林蓄积量净增长1.6倍。一个森林资源大国,长期大量地进口木材以满足其国内需求,因此有观点认为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文中重点阐述日本森林资源增长特点、木材进口动向、国产材利用政策等问题,以阐明日本为什么长期依靠进口木材而未能有效利用本国的森林资源和近年来日本政府推行的国产材利用政策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并且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对森林资源需求旺盛,并已成为重要的木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在系统研究中俄两国森林资源状况与木材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环保压力的增加,未来中俄两国在森林资源利用和木材贸易方面将呈现旺盛的发展态势,并认为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和企业将在未来林业经贸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木材储备基地及其多功能森林经营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被列入我国“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以应对我国木材自产不足、外供不济的安全保障问题,但面临速生丰产林用地有限、社会对森林综合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等因素制约。文中在分析木材储备的特征及其森林经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以林分状态存在的活立木储备是低成本、环境友好型、有战略意义的木材储备,而且木材储备基地是一种以物质生产功能为主导的多功能用材林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建设有生命活力和结构稳定的用材林生态系统来实现有经济效益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多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珍贵用材树种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文章探讨了珍贵用材树种的定义,及开展珍贵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工作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路线。加快珍贵树种的培育除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适当加大初植密度、加强抚育管理等技术措施外,要考虑与现有的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与林下种养殖业相结合,城市绿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我国木材供需状况及广西木材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建设国家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的优劣势,提出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完善森林保险机制和木材生产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林业基础设施倾斜支持等政策建议以及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集约经营、加快良种选育、强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及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发展中国木材产业的战略重要性;通过分析国内木材资源与国际木材资源供给,得出了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薄弱的结论;以实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为目的,论述了构筑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实施我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施国家储备材和储备林制度是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子种类与竹林面积均居世界首位,竹材长期以来对维持木材供给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竹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被纳入国家储备材或国家储备林计划进行管理。文中在分析我国木材安全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重要意义与保障措施,提出建设竹材储备国家体系,制定长期国家规划,对每年成熟的竹材当年采伐、合理利用、及时储备,对于充分发挥竹资源潜力、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从面积、蓄积、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量和消耗量等方面,对10年间广西乔木用材林资源的变化动态及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木材战略储备背景下的广西乔木用材林发展提供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