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3年生的酿酒葡萄"品丽珠"为试材,采用疏叶和疏果的处理方法,测定果实中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研究谢花后不同叶果比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适宜叶果比,以期探索提高"品丽珠"葡萄品质的最佳叶果比。结果表明:提高叶果比可以提高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采收时果实的品质均得到提高。在处理过程中,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花色苷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滴定酸、单宁、总酚含量显著负相关。在葡萄果实采收时,20cm2·粒-1疏果处理果实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分别比对照(15cm2·粒-1)提高了16.9%、19.1%、15.7%和15.9%,和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该处理的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最适叶果比,可以显著提高贺兰山东麓"品丽珠"葡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贺兰山东麓葡萄的果实品质,以3年生"品丽珠"葡萄为试材,对葡萄植株进行不同叶果比处理,试验设置对照CK(叶果比20∶1)、T1(叶果比15∶1)、T2(叶果比10∶1)、T3(叶果比40∶1)4个处理。不同叶果比对葡萄果实中还原糖、总酚、单宁含量的影响不同。结果表明:随着负载量的降低,葡萄果实还原糖、花色苷含量升高;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品丽珠"葡萄果实中总酚含量不断降低,单宁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现代园艺》2019,(23):3-5
以欧美杂交种早熟鲜食葡萄夏黑为试材,向土壤施等量纯氮,对葡萄幼苗分别按T1处理(硝铵比100︰0),T2处理(硝铵比75︰25),T3处理(硝铵比50︰50),T4处理(硝铵比25︰75),T5处理(硝铵比0︰100)5种比例施用NO3--N与NH4+-N氮肥,研究硝铵态氮不同配比对夏黑葡萄生长及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配施的T1、T2、T3处理的新梢节间长度、新梢节间粗度、果枝率、结果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淀粉均高于T1全硝处理和T5全铵处理。其中T2处理(硝铵比75︰25)的夏黑葡萄新梢节间长度、新梢节间粗度、结果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硝铵比50︰50)的果枝率、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T4处理(硝铵比25︰75)可溶性淀粉的含量最高。说明T2处理(硝铵比75︰25)和T3处理(硝铵比50︰50)可促进夏黑葡萄幼树的生长及成花。  相似文献   

4.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系统比较了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差异及其发育期品质指标的积累规律,以期为香格里拉及世界其它高海拔产区优质和特色葡萄与葡萄酒的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较长的日照时长、较强的紫外辐射及较大的温差使得位于海拔2 121m的溜筒江生产的"赤霞珠"葡萄果实还原糖含量最高(265.16g·L-1),总酸最低(4.01g·L-1)。另外,位于海拔2 238m的达日生产的"赤霞珠"葡萄果实总酚、单宁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最高(分别为8.58mg·g-1、11.54mg·g-1和160.53A520·g-1)。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各产地发育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总酸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金沙江流域(瓦卡和达日)比澜沧江流域(西当、斯农和阿东)葡萄果实还原糖快速积累期和总酸快速下降期普遍提前2周左右。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各产地在海拔2 000~2 250m范围内,成熟期葡萄果实中总酚、单宁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随着葡萄园海拔升高而升高,并均在各流域2 250m附近的葡萄园达最高。随着葡萄园海拔再度升高,到海拔最高的阿东(2 602m),其葡萄果实中总酚和单宁的含量又有所下降,但是果皮总花色苷没有显著变化。金沙江流域2个产地葡萄果实总酚和单宁含量在整个发育期内的积累规律与澜沧江流域4个产地不同,且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也不同。可能是由于澜沧江流域溜筒江产地的风土条件与金沙江流域类似,其发育期内品质指标,特别是还原糖和总酸含量的变化与金沙江流域具有类似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木醋液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等物质积累的影响,测定了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滴定酸、色素、单宁、总酚含量以及与糖代谢相关的转化酶活性,以期为探索木醋液对酿酒葡萄的使用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木醋液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可滴定酸、色素、单宁、总酚等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木醋液原液稀释至800倍处理可显著提高葡萄果实可滴定酸、色素、单宁及总酚含量。试验表明木醋液对葡萄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适当浓度木醋液可提高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赤霞珠’为试材,以自根苗为对照,于葡萄果实转色初期开始采样直至果实成熟,测定不同时期果粒质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pH值,果皮花色苷和单宁含量。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果皮花色苷含量缓慢增加,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单宁含量下降。果实成熟时,SO4、5BB、3309M和101-14砧木降低了果粒质量、pH值和果皮单宁含量,提高果实可滴定酸含量;3309M和101-14可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4和5BB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BB、3309M和101-14提高了果皮花色苷含量,其中‘赤霞珠’/101-14的花色苷含量最高(0.92mg/g),比对照提高33.33%;SO4砧木降低了果皮花色苷含量。  相似文献   

7.
叶果比对“北红”葡萄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以"北红"酿酒葡萄为试材,试验设置T1(6片叶,100粒浆果)、T2(3片叶,100粒浆果)、T3(12片叶,50粒浆果)、T4(12片叶,25粒浆果)处理,对照(12片叶,100粒浆果)。在葡萄果实转色前进行叶果比处理,研究了不同的处理对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积累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提高叶果比,明显提高了葡萄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的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T3(12叶/50粒果)和T4(12叶/12粒果)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在花后60~75d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转色前提高叶果比,可调节果实中糖分含量及花色苷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影响"北红"葡萄果实中花色苷含量,最终提高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不同高度结果部位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泾阳县主栽的酿酒葡萄赤霞珠和北醇为试材,研究了距地面40、801、20 cm结果部位成熟果实的糖、酸、总酚、单宁及花色素苷含量。结果表明:赤霞珠和北淳在结果部位高度距地面80 cm时,葡萄果实中的还原糖、单宁、总酚及总花色素苷含量均显著高于40 cm及120 cm。单宁和总酚含量在80 cm部位高度表现最高。说明,结果部位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葡萄果实中糖分和酚类物质的积累及果实中酸的条件。综合比较,在陕西泾阳,赤霞珠和北醇均以80 cm结果部位的果实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量对‘鸭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量对梨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鸭梨’为研究对象,不同氮素形态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T1~T6:100%尿素(酰胺态),100%硝态氮,硝铵比为70∶30,硝铵比为50∶50,硝铵比为30∶70,100%氨态氮,以喷清水为对照,于生长季节进行果面喷施试验;不同施氮量以酰胺态尿素进行试验,设置了高氮、中氮、低氮3个处理。【结果】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T1处理的总糖量最高,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鸭梨’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不同,100%氨态氮香气物质含量最高,100%硝铵香气物质含量最低,其余介于2者之间。不同氮素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中氮处理‘鸭梨’果实香气物质总量最高,为684 ng·g-1,低氮处理香气物质种类最多为40种,高氮处理香气物质总量较中氮处理减少了43.36%。【结论】铵态氮处理果实香气最高,全硝态最低,高氮处理不利于‘鸭梨’果实香气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果实为试材,外源喷施(0.05、0.10、0.50mg·L~(-1))24-表油菜素内酯(EBR)于葡萄果穗,测定葡萄果实品质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0.05mg·L~(-1) EBR处理促进了"赤霞珠"葡萄果实中花色苷、总酚的积累,0.50mg·L~(-1)EBR处理促进了"赤霞珠"葡萄果实中单宁的积累,降低了葡萄果实中总酸含量。0.10mg·L~(-1)EBR处理对蔗糖转化酶活性提高有较好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果实可溶性总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褪黑素对鲜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为褪黑素改善果实品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红地球’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设施延后栽培模式,在葡萄转色前,采用50、100、200、500μmol/L褪黑素水溶液进行全树喷施2次,以喷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葡萄果实形态指标(单粒重、纵横径和果形指数)、果皮色泽(L*、a*、b*)、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以及酚类物质(总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间的果实品质各指标(果形指数、果皮色泽除外)与对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褪黑素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单粒重、纵径,增加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并且有利于果实中酚类物质(总酚、黄酮和花色苷)积累,降低果实横径和可滴定酸含量;尤以100μmol/L褪黑素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最大、效果最明显。综合分析认为,在葡萄转色前喷施褪黑素,可以改善设施延后栽培‘红地球’果实品质,其中以100μmol/L褪黑素处理对改善‘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以‘北红’葡萄为试材,在果实成熟期进行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研究其对果实品质、花色苷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土壤相对含水量明显提高了葡萄果实总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50%~6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葡萄糖苷的含量,总花色苷、单宁、总酚含量也显著高于CK。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采收时果实中单体花色苷和果实品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50%~6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北红’葡萄果实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60%时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扦插苗为试材,对葡萄幼苗分别按100∶0(T1)、75∶25(T2)、50∶50(T3)、25∶75(T4)及0∶100(T5)5种比例施用NO3--N与NH4+-N氮肥,以不施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葡萄叶片光合色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氮素处理T2、T3和T4幼苗在各时期叶片中光合色素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CK和全铵处理T5(硝铵比0∶100);同时,处理T2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处理组,且处理T2与CK具有显著差异(P0.05);全硝态氮处理T1(硝铵比100∶0)各项指标与处理T3相近,且皆低于处理T2而高于处理T4,含硝态氮处理间各指标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套袋和植物内源激素对京优葡萄果实发育及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京优葡萄为试材,研究套袋、NAA和ABA处理对葡萄果实的质量、体积、硬度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鲜食葡萄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套袋可推迟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与对照(CK1)相比,在成熟期套袋使葡萄浆果的含酸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降低,果皮着色差.在采收期提前15 d解袋可使还原糖和花色苷的含量增加,从而提高果实的口味和外观品质.NAA处理可延缓葡萄果实成熟,而ABA则相反.NAA可抑制果实变软、有机酸降解、还原糖和花色苷的积累.ABA则促进果实软化、有机酸降解和花色苷积累.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玉泉营农场直立独龙蔓整形方式下的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鹿辄"(‘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为试材,研究比较了该整形方式下距地面不同高度结果部位成熟果实及其葡萄酒中酚类物质(总酚、单宁、总花色素苷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结果部位果实酿造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梅鹿辄"、"赤霞珠"、"霞多丽"葡萄果实及其相应葡萄酒中总酚、总花色素苷含量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在"梅鹿辄"和"赤霞珠"品种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而对于"霞多丽"单宁和总类黄酮则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试验表明,直立独龙蔓整形方式下酿酒葡萄上部果实品质较好,所酿葡萄酒的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在葡萄行间土壤中施用不同量的脱硫石膏,研究其对葡萄园内土壤理化性质和葡萄枝蔓、叶片发育与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促进盐碱地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的脱硫石膏处理均能降低土壤的pH,使土壤的全盐含量、碱化度和粘粒比重降低,提高了砂粒和粉粒比重,从而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降低了土壤容重;667m2施用1 500kg脱硫石膏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盐含量和碱化度,使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土施脱硫石膏也提高了葡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枝蔓的长度与粗度,采收时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明显升高;1 500kg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使果实品质显著提高。因此,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对于盐碱地葡萄园可在葡萄行间施用脱硫石膏以降低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以提高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叶片和枝蔓的发育,最终提高酿酒葡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vinfera‘CabernetSauvignon’)为试材,于果实转色期前一周对整株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brassinolide,EBR),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环境,研究EBR处理对高温胁迫下果实成熟过程中花色苷合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花色苷含量,下调了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VvCHS、VvDFR、VvLDOX和VvMybA1的表达量。转色初期(花后63d),高温处理的果实着色率比对照减少了17.80%。EBR提高了花色苷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花后77 d,高温+EBR处理与高温处理相比,果实花色苷含量提高了21.65%。果实成熟后期,高温+EBR处理VvCHS与VvLDOX表达量分别是高温处理的3.27和2.21倍。相关性分析显示,高温+EBR处理下花色苷含量与VvMybA1转录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葡萄外源EBR处理可提高转色初期花色苷含量,改善果实着色,促进总糖和总酚积累,有效缓解高温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北玫’葡萄为试材,采用HPLC法测定葡萄果实中单体酚类物质的含量,研究了成熟期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对果实品质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降低土壤含水量处理可以提高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甲基花青素、花翠素葡萄糖苷的含量,显著提高了二甲花翠素的含量;总花色苷和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CK,总酚含量也显著高于CK。对采收期果实中酚类物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立叶幕和V形叶幕对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建立合理的酿酒葡萄栽培架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温湿度仪对不同叶幕类型下果实表面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量叶片的光合指标,测定成熟果实的产量以及品质指标,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qRT-PCR荧光定量验证,分析不同叶幕形对赤霞珠产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V形叶幕拥有着较好的通风散热能力,在转色期与成熟中期,V形叶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直立形叶幕。V形叶幕平均单株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直立叶幕显著提高了20.57%和6.34%,且果实着色较好,两种叶幕形下果皮总酚、总类黄酮、总单宁含量差异不显著,但V形叶幕果皮的总黄烷醇、总花色苷含量分别比直立形叶幕高9.16%和12.92%;V形叶幕下葡萄果皮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直立形叶幕。【结论】与直立形叶幕相比,V形叶幕在保证葡萄果实品质的同时,又提高葡萄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成膜型抗蒸腾剂对酿酒葡萄成熟进程的影响机理,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在始熟期前(花后55 d)对果实定期喷施3次成膜型抗蒸腾剂Vapor Gard(有效成分为帖烯聚合物松脂二烯),对照喷施清水。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对成熟初期葡萄果粒横、纵径及百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但降低果实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及总酚积累量,提高果实含酸量。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延缓了始熟期果实膨压的下降及果实转色,通过下调果实花色苷合成通路中关键基因MYBA、OMT、UFGT的表达降低了成熟初期果实总花色苷含量及修饰类花色苷在总花色苷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推测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可能通过减少果实水分蒸腾来保持果实的膨压,从而延迟果实转色和成熟进程,因而此抗蒸腾剂可被用来调节葡萄果实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