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解云南耕地土壤硒含量状况,采集了640个云南代表性耕地表层土壤样品,对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土壤硒总量变幅在0.05~7.12 mg/kg,平均含量为0.51 mg/kg,达到富硒水平;(2)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基型结晶盐类的玄武岩等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为0.77 mg/kg;(3)土壤类型对硒的含量影响明显,其中棕壤硒含量平均为1.24mg/kg,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石灰(岩)土硒含量最低仅为0.21mg/kg;从行政区看位于滇东的曲靖市和昭通市土壤硒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州市;(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之间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110,P <0.001),说明有机质影响土壤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揭阳市土壤为对象,系统采集了表层土壤样(0~20 cm)1 330个和深层土壤样(150~200 cm)331个,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及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揭阳市表层土壤Se含量处于0.02~2.01 mg/kg之间,几何平均值为0.48 mg/kg,是中国土壤Se平均含量的1.66倍。揭阳市土壤总体呈足硒及富硒特征,不存在硒过剩,极少区域土壤呈硒缺乏特征,表层与深层土壤表现基本一致,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普宁市、惠来县及北部边缘。表层土壤中Se富集面积达到52.03%,但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这可能与母质、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强富集区域集中分布于花岗岩与粉砂岩为母质的土壤区,而大部分由第四纪冲积物形成的土壤无富集。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母质、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e的含量及富集水平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揭阳市表层土壤Se含量的主要因素为成土母质。除此之外,土壤理化性质及海拔也是影响揭阳市表层土壤Se富集的重要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表层土壤Se与pH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分别与有机碳、Fe_2O_3及Al_2O_3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香港土壤研究——Ⅱ.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香港地区51个剖面土壤和44个表层土壤中总硒量的分析,对香港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总硒量变幅在0.07~2.26mgkg^-1,平均含量为0.76mgkg^-1,在湿润铁铝土中的硒含量最高,平均为1.05mgkg^-1,含量最低的为旱耕人为土,平均为0.45mgkg^-1;在土壤剖面中硒主要分布在心土层和底土层。林地土壤硒含量(1.36mgkg^-1)较高,农业土壤较低(0.36mgkg^-1)。影响香港土壤硒含量及其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成土母质。土壤pH值、有机质、粘粒和Fe、Al的含量也是影响土壤硒富集与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6.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重庆是我国缺硒(Se)的重点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土壤Se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的研究,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每4 km2 1个表层和每16 km2 1个深层土壤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Se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土壤Se含量在0.006~5.79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6 mg/kg,以缺Se或潜在缺Se为主,其分布面积达到73.19%,足Se面积为25.77%,富Se或Se中毒区域仅为0.16%;深层土壤Se含量在0.03~0.62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2 mg/kg,缺Se面积占到67.36%,潜在缺Se面积也占到20.68%。不同类型间以黄壤表层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土,且与水稻土和紫色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以林地与建筑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相对较高,但各土地利用方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Se含量相对于深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富集面积达到76.97%,但以弱富集区域为主,占到总面积的56.93%。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与表层土壤Se含量存在较好相关性;与主要重金属以及S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存在着较强的伴生关系,以Cd的伴生关系最为密切。表层土壤Se含量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少。此外,Fe、Al也是影响表层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壤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探明富硒土壤的分布状况,系统掌握土壤硒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则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硒资源的前提条件。【方法】本研究以鄂中丘陵区湖北省钟祥市为研究区,以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双层网格化采样模式,采集分析2479件表层土壤样、60件深层土壤样、148件有效态元素土壤样,分析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类型关系,并用硒含量-土层深度直线关系式估算土壤硒资源量。【结果】研究区内深层土壤的硒含量普遍小于表层土壤硒含量;土壤硒赋存形态以惰性态为主,惰性态占73.05%,中等利用态占17.69%,交换态占8.31%,易利用态仅占1.40%;区内表层(0~0.2 m)和深层(1.2~1.8 m)土壤硒资源量分别为29.22 t和168.44 t;储硒量最大的两类土壤是潮土和水稻土。【结论】研究区土壤硒资源量较丰富,深层硒资源量大于表层;土壤中含硒物质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和生物化学活动的积累;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为此可通过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继而增加土壤硒资源数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白银市平川区土壤硒分布规律和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因素,为保护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在白银市平川区共采集土壤样本59个、农作物可食部分样品36个,通过检测分析土样全硒含量、土壤化学性状(铅、汞、镉、pH、有机质、有效硅、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与农作物可食部分全硒含量,研究了白银市平川区土壤与农作物全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川区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29 mg/kg,高出甘肃省土壤全硒平均含量45.0%,且富硒土壤母质均为冲洪积物。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R2=0.32*)、有效硅(R2=0.35**)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平川区各农产品全硒含量大小依次为胡麻、枸杞、藜麦、菊芋、玉米、马铃薯。平川区土壤硒含量有区域差异,西北部高于东南部,且灌区高于旱作区。土壤母质、有机质含量、有效硅含量是决定土壤富硒的主要因子,富集系数是各农产品全硒平均含量产生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四川盆地436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cm)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法、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该区域耕地表层土壤p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壤pH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在3.53~8.76之间,平均为6.54,以微酸性至中性为主;变异系数为18.89%,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表明,指数模型为该区域土壤pH变异的最佳拟合模型,块金效应为49.97%,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的空间变异主要受到土壤类型、降雨量、地形和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其中,土壤类型和降雨量分别能独立解释14.6%和11.6%的土壤pH空间变异,是该区域土壤pH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富硒(Se)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物质,富 Se 土地开发利用将是提高 Se 资源合理利用的首要切入点。选取奉节县中部青龙镇和五马镇一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 247 个土壤样品,对研究区 Se 元素含量、来源、分布和影响因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 Se 平均含量为 0.462 mg/kg,变异程度属于高度变异。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中规定的富 Se 土地划分标准,研究区内一般富 Se 点位占比为 17.89%,空间位置上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对 Se 等元素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e 元素与 Cd 等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伴生关系并且来源相对一致。同时,土壤有机质、硫化物、铁氧化物及磷灰石对 Se 含量影响显著,并指示受到外源迁入的影响。据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定量源解析分析,研究区 土壤中 Se 来源影响顺序为外源迁入 > 地质背景 > 人为活动,贡献率分别为 70.1%、15.2% 和 14.7%,主要受河流上游地质背景影响,同时伴随着 Cd 的迁入。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有利于 Se 元素富集并降低重金属安全风险,具有划定天然富 Se 土地的条件,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开展专项农作物调查,进一步评估农产品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苹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省礼泉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客观、定量化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作物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苹果产区为研究区,基于“S”形的样点布设法采集果园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4种养分的预测精度,并通过交叉验证和相对预测误差确定最优预测模型,绘制果园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结果表明:1在最佳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对果区土壤碱解氮的预测精度高,协同克里格对其他3种养分的预测精度高。2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骏马-阡东和建陵-昭陵一带向中部递减;赵镇至史德镇的东部为碱解氮的高值区,分别向东、北和西南递减;速效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北部大多数地区钾含量偏低;有效磷的高值区分布在烽火和骏马镇、石潭-昭陵镇一线。3有机质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碱解氮受NDVI、土壤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影响,速效钾与当地坡度、坡向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有效磷与三大类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陕北小流域生物结皮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坡面,通过全面调查,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生物结皮盖度和厚度的空间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生物结皮在沙土区呈连续分布,平均盖度在30%以上,在黄土区则呈离散的零星分布,盖度大多在20%以下;而其厚度和抗剪强度在沙土区和黄土区的差异不显著(p > 0.05)。(2)通径分析表明,土壤质地是影响结皮盖度的直接因子(直接通径系数Psand=0.720),沙蒿盖度是其间接因子(间接通径系数Psh,sand=0.422),两者均对结皮盖度有促进作用,土壤含水率的直接正作用和间接负作用相当,因而总体贡献并不明显,海拔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为负;沙蒿盖度是影响结皮厚度的直接因子(Psh=0.329),而海拔(Pele,other=-0.206)及坡向(Pasp,other=-0.311)对结皮厚度的间接负作用最大。(3)土壤含水率、土壤质地、海拔及沙蒿盖度是影响生物结皮盖度的主要决策变量,且土壤质地的直接作用,以及沙蒿盖度通过土壤质地的间接作用是其主要的作用路径;沙蒿盖度、坡向及海拔是影响生物结皮厚度的主要决策变量,且沙蒿盖度的直接作用,以及坡向通过沙蒿盖度及海拔通过硬质早熟禾盖度的间接作用是其主要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运用Arc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3级及以下占68.94%,有机质变化范围为1.10~107.50 g/kg,均值为20.13 g/kg;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得到有机质的最适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2)通过绘制整个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图可知,研究区东部区域从宁夏、陕北至甘南、陕南,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梯级增加的趋势;研究区西部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由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向边界递增的同心圆分布。有机质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青海东部、新疆的天山一带;低值区分布在宁夏、陕西北部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分布趋势与西北地区大地形区有一定的相似性。(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4)有机质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但草地与林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和降水是影响有机质的主要因素,能解释49%的土壤有机质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定性定量认识西北地区有机质空间分布,而且为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鄂西咸丰县土壤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区内表层土壤中30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再结合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成因机制,分析了土壤元素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咸丰地区土壤B、Cd、Cr、F、Hg、Se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背景值,I、Mo、Sr、Ca O、Na2O等元素较全国贫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工矿活动、腐殖质过程、风化作用、地形因素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共同影响着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的背景值特征,其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但是工矿活动、地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过程重塑了区域元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川东北巴中市为例,采用实地采样法和室内测定法,对土壤Se含量及其分布做了研究,以促进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合理选择优势作物。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Se含量:黄棕壤 > 黄壤 > 紫色土壤。黄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e含量:其他用地 > 农田 > 蔬菜地;黄棕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e含量:蔬菜地 > 其他用地 > 林地 > 农田 > 旱地 > 果园地;紫色土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e含量:农田 > 果园地 > 旱地 > 蔬菜地 > 其他用地。黄壤不同耕作制度类型Se含量:旱作地 > 水耕地;黄棕壤不同耕作制度类型Se含量:水耕地 > 旱作地 > 水旱地;紫色土壤不同耕作制度类型Se含量:水旱地 > 旱作地。不同地域土壤剖面中Se元素含量:通江县 > 南江县 > 巴州区 > 平昌县。巴中市Se含量平均值为0.165 μg/g,低于全国平均值。四个富硒产业带分别为:通江县富硒马铃薯产业带;南江县富硒金银花产业带;南江县富硒蔬菜产业带;南江县富硒茶叶产业带。马铃薯、金银花、茶叶均为巴中的富硒优势作物。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湘西州植烟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解湘西州植烟土壤pH特征,于2015年采集湘西烟区1 242个土壤样本,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州植烟土壤pH区域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烟区植烟土壤pH变幅为4.17~8.17,平均值为6.12,变异系数为18.30%;处于植烟土壤pH适宜范围内(pH为5.5~7.0)的样本占34.06%,pH小于5.0的植烟土壤样本为20.77%,pH大于7.5的植烟土壤样本为18.20%;(2)7个主产烟县植烟土壤pH平均值在5.44~6.84;不同县植烟土壤pH差异极显著;(3)植烟土壤pH有从西向东递减的分布趋势;(4)成土母岩、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状况、灌溉能力、海拔高度、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显著影响植烟土壤pH;(5)水土流失严重、无灌溉能力和耕作层较浅的烟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红壤和红黄壤以及粘粒比例较大的土壤容易酸化;(6)土壤pH呈现出随海拔降低和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为发展该区特色富硒农产品产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对溧水全区土壤采样并测试土壤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采用ArcGIS对土壤硒含量进行地统计和插值分析,选取最合适的拟合模型和插值方法,根据样点数据预测整个研究区土壤含硒情况,综合文献资料和溧水实际情况将富硒土地分级,明确富硒土地空间分布,结合土壤酸碱度划分出适宜种植富硒农产品的区域及种类。[结果]溧水区约有4.25%的富硒土地资源,呈块状或点状分布于各个乡镇,可以综合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开发作为富硒农产品的种植地。[结论]普通克里金方法中高斯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出溧水区土壤富硒情况,并且研究区的富硒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为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依据。基于宁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SRTM-DEM,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着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主导因素地形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密度较大,斑块规模较小,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用地规模差异显著,规模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河流阶地、低山区,呈“拱形分层”结构。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宁强县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优化可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异地搬迁型,为该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