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三角帆蚌HcTyr基因与内壳色性状的相关性,本实验根据已分离的三角帆蚌HcTyr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和片段扩增,并用144只三角帆蚌对其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卡方检验分析了SNP位点和三角帆蚌内壳色相关性,并对HcTyr基因进行了图谱定位。结果显示,在HcTyr基因上筛选出8个SNP位点,其中有7个SNP位点与三角帆蚌内壳色L、a及d E呈显著相关性,用这7个SNP位点做单倍型构建和分析,发现Ⅱ、Ⅲ及Ⅳ这3种单倍型在白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而Ⅴ和Ⅶ这2两种单倍型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群体。进一步在商业养殖群体中验证发现,Ⅳ和Ⅶ这2种单倍型可分别作为白色和紫色群体的优势单倍型。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Tyr基因可作为内壳色相关的候选基因,其部分SNP位点可用于三角帆蚌分子辅助育种。另外本实验还将HcTyr基因定位在三角帆蚌LG16连锁群上,这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调控珍珠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体选育辅助种内群体间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内壳色、体质量作为选育性状,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紫色选育系F4。本实验以F4为亲本进行繁殖,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对15个同批繁育的F4母蚌的1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出了来自12个父本、15个母本的42个全同胞家系,使用ASREML软件的约束极大似然法对三角帆蚌内壳色及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22、0.11±0.08、0.36±0.18、0.29±0.19,L*、a*、b*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范围为0.08~0.47和0.04~0.32,L*与dE*相关性最大,遗传相关为-0.94±0.06,表型相关为-0.96±0.01;生长性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壳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9、0.37±0.27、0.26±0.16、0.26±0.17、0.31±0.19,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分别为0.71~0.92、0.66~0.94;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很低,为0.02~0.18。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1龄阶段内壳色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多为中高水平,对其继续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良好遗传进展。内壳色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度很低,无法实现相互选择,体质量与其他生长性状相关均较紧密,表明将内壳色、体质量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同步选育的方法合理,可实现同时改良壳色及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供片蚌和育珠蚌对无核珍珠质量的影响,以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F5为材料,在插植无核珍珠前,测量了供片蚌和育珠蚌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等生长性状,检测了供片蚌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经过18个月育珠,测量了育珠蚌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计算其特定生长率,检测了育珠蚌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测量了育珠蚌所产无核珍珠的颜色、大小、圆度、光泽和产珠量。结果发现,供片蚌生长性状与所产无核珍珠大小、圆度和产珠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供片蚌内壳色与无核珍珠颜色相关性极显著(r=-0.400~0.376,P<0.01),供片蚌dE值越大所产紫色珍珠比例越高、dE值越小所产白色珍珠比例越高。育珠蚌特定生长率与所产无核珍珠大小、光泽和产珠量相关性极显著(r=0.237~0.516,P<0.01),相关程度为体重> 壳长> 壳宽> 壳高,育珠蚌特定生长率与所产无核珍珠圆度相关性极显著(r=-0.284~-0.256,P<0.01),相关程度为壳长>体质量>壳宽>壳高。育珠蚌内壳色与所产无核珍珠颜色、大小、圆度、光泽和产珠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合各性状相关性分析,改良供片蚌内壳色可以改良珍珠颜色,改良育珠蚌的生长性状可以改良珍珠大小、光泽、圆度和产珠量。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室根据前期研究发现,HcTyp-1基因可能参与了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形成。本实验根据HcTyp-1基因cDNA设计引物,比较筛选获得了8个SNP位点并分析了这些位点与内壳色的相关性,然后对HcTyp-1基因进行了图谱定位。通过研究这些多态性位点与贝壳珍珠层颜色性状相关性发现,C+3057T位点基因型仅在a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G+2985T和T+3006C 2个位点基因型分别在L、b及a、dE上存在显著差异,A+2834C、C+2919T和G+2986T这3个SNPs位点基因型在L、a及dE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连锁不平衡结果显示,HcTyp-1基因上除C+2912T、C+2983A这2个位点,其他6个位点具有显著差异,位点之间都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T2和T4在白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T6和T8两种单倍型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群体。因此HcTyp-1基因的部分SNPs可作为三角帆蚌不同内壳色贝壳辅助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位点。另外,本研究还将HcTyp-1基因定位在三角帆蚌LG16连锁群上,这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调控珍珠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申紫1号’F1为研究对象,在幼蚌壳色透明期,根据目标性状的选择顺序和中选率,设置了7种依次选择法。壳长(SL)为第1选择性状,贝壳深紫色(PN)为第2选择性状,设定3种中选率,选择方法分别为SL 50% × PN 20% (Ⅰ)、SL 30% × PN 33%(Ⅱ)、SL 20% × PN 50%(Ⅲ);贝壳深紫色(PN)为第1选择性状,壳长(SL)为第2选择性状,设定3种中选率,选择方法分别为PN 50% × SL 20%(Ⅳ)、PN 30% × SL 33%(Ⅴ)、PN 20% × SL 50%(Ⅵ);另外1组经验选择法SI 10%(Ⅶ)作为对照组,选择内壳色深紫色和体型大的个体,每种方法的综合中选率均为10%。经过300 d养殖后,通过比较分析选留三角帆蚌的生长和壳色性状表现,对这7种方法的早期选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选择方法,早期选择效果不同,方法Ⅳ和方法Ⅵ选留个体的生长性状表现最佳,方法Ⅱ最差;方法Ⅰ~方法Ⅲ对于壳色的选择效果最佳,方法Ⅳ对于壳色的选择效果较差;传统选择方法选留的三角帆蚌性状表现不突出。以贝壳深紫色为第1选择性状的方法,对于生长性状的早期选择效果优于以壳长性状为第1选择性状的选择方法;以壳长性状为第1选择性状的方法,对于壳色的早期选择效果优于以贝壳深紫色为第1选择性状的选择方法,说明选择顺序对于选择效果影响显著。更加关注的目标性状,在依次选择中,最后选择效果更佳;中选率影响选择效果,但受到复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珍珠与珍珠蚌内壳珍珠层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已发现珍珠颜色与供片蚌内壳色显著相关。该研究以紫色、金色、白色3种色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对象,设置β-胡萝卜素补充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90d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紫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色差值(dE)提高了21.48%(P0.05),明度值(L~*)降低了15.72%(P0.05),色度值(a~*)从0.48升至2.67 (P0.05),色度值(b~*)未见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金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a~*从0.07升至1.52 (P0.05),b~*从1.37升至4.43 (P0.05),dE和L~*未见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白色三角帆蚌内壳色各参数较对照组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3种色系三角帆蚌实验组肝胰腺TCC均大于对照组(P0.05);紫色和金色实验组外套膜TC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5.29%和39.69%(P0.05),白色实验组较对照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3种色系三角帆蚌各生长性状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证实补充β-胡萝卜素可提升三角帆蚌的内壳色和促进生长,为珍珠养殖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清道夫受体(SR)是一类对化学修饰的脂蛋白具有很强结合活性的糖蛋白家族。本研究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00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8.16 ku,理论等电点为5.55;预测含有2个SRCR结构域和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SRCR1 mRNA和蛋白表达模式基本相同,均在三角帆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较低,且在紫色选育系外套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选育系。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SRCR1基因主要在外套膜外褶的内、外上皮细胞层以及腹膜处的上皮细胞层中表达。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与贝壳珍珠质颜色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获得了三角帆蚌HcCUBD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5158bp,开放阅读框(ORF)1920bp,编码639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76bp,3′端非编码区2662bp,GeneBank登陆号为KP06795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角帆蚌HcCUBDC蛋白含有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4个CUB结构域,但未能比对上已知的蛋白。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cCUBDC基因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后端缘膜、中央膜、鳃、斧足、肝胰腺、肠和肾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都是肝胰腺表达量最低。在紫色蚌中,后端缘膜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前端缘膜;在白色蚌中,前端和后端缘膜之间表达差异不显著。HcCUBDC基因在紫色蚌后端缘膜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蚌,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CUBDC基因主要在缘膜外上皮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HcCUBDC基因在三角帆蚌内壳色形成中发挥作用,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F5壳色及生长性状选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选育系紫色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F_4和非选育系三角帆蚌为亲本建立后代家系群体,比较选育组与对照组贝壳珍珠质颜色和生长性状,以评价F5贝壳珍珠质层颜色与生长性能选育效果。结果显示,选育组明度L*、饱和度C*、色差值d E*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明度L*比对照组低17.13%,饱和度C*高于对照组20.55%,色差值d E*高于对照组22.56%,表明选育组贝壳珍珠质层颜色较对照组颜色更深,色彩更丰富。选育组左右两侧贝壳珍珠质层颜色参数–L*、d E*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表明贝壳珍珠质层颜色逐渐加深,对照组前端至后端变化规律与其不同。选育组与对照组左右贝壳相同位置处,贝壳珍珠质层颜色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育组各生长性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壳长、壳高、壳宽、体重分别高于对照组12.30%、9.95%、8.60%、36.34%。对贝壳珍珠质层颜色参数与生长指标综合评定值联合分析发现,B2、B4、B5、B6、B3家系最优,贝壳珍珠质层颜色深,并具有较强生长优势,可用于进一步选育与推广。通过对贝壳珍珠质层颜色和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选育组内壳珍珠质层各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相关系数较低,相关程度极弱,无法通过生长性状间接选择贝壳珍珠质颜色。  相似文献   

10.
探究补充不同类胡萝卜素对所育珍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淡水珍珠品质筛选出合适的类胡萝卜素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用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2种类胡萝卜素,对紫色系和白色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育珠蚌进行为期120 d的补充投喂养殖实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类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育珠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所育珍珠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补充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对紫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色度值(b*)和色差(dE)均有显著影响,而明度值(L*)和色度值(a*)无明显变化;白色系三角帆蚌中投喂虾青素组个体内壳a*差异显著,其余颜色参数则未见显著变化。补充类胡萝卜素后,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膜组织TCC均有显著增加,中央膜组织仅紫色系三角帆蚌个体产生显著变化,斧足组织则均未见显著改变。紫色系三角帆蚌中,补充虾青素组所育珍珠L*、b*和dE存在显著变化;白色系三角帆蚌中,补充2种类胡萝卜素后,所育珍珠b*和d...  相似文献   

11.
运用色差仪获得了两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选育品系珍珠层颜色与外壳色的颜色参数L、a和b值,对各颜色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珍珠层颜色与外壳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紫皇后"珍珠层颜色与外壳后部颜色具有相关性,它们的L、a和b值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371和-0.426,建立了"紫皇后"珍珠层对外壳后部各颜色参数的回归方程为L:y=80.49-0.53x(R~2=0.208),a:y=3.60+0.21x(R~2=0.137),b:y=4.69-0.35x(R~2=0.181);"白贵妃"珍珠层颜色与外壳后部颜色的L、a和b值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4、0.477和-0.390,表明"白贵妃"珍珠层颜色与外壳后部颜色显著相关,建立珍珠层对外壳后部各颜色参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L:y=87.36-0.21x(R~2=0.197),a:y=-1.77+0.23x(R~2=0.228),b:y=2.10-0.22x(R~2=0.152)。通过逐步判别分析获得了外壳色的2个参数(b和a),并构建了区分2个选育品系的判别函数:"紫皇后"的判别公式为YQ=1.786X1-0.384X2-4.440,"白贵妃"的判别公式为YW=0.321 X1+0.600 X2-4.763,综合判别率达90.0%。显示2个选育品系的外壳色差异非常明显,可通过判别分析进行可靠的区分。结果表明,对三角帆蚌外壳色的量化分析,可以对内部的珍珠层颜色进行可靠区分并进行量化推断。  相似文献   

12.
赵博文  李琪  王九龙  于红 《水产学报》2020,44(2):195-205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生物色素,而酪氨酸酶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实验以3种壳色的长牡蛎选育品系为材料,使用PCR-SSCP的方法对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1进行SNP分型筛选,将突变位点与不同壳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酪氨酸酶基因的外显子上存在23个SNP位点,其中11个SNP位点与壳色性状极显著相关;在这11个SNP位点中,检测到有3个SNP位点为有义突变(c.591C/T、c.632G/A和c.1155T/C),分别导致不同的氨基酸突变(Ala122Val、Gly136Ser和Phe310Ser);利用极显著关联的11个SNP位点,为每种壳色群体建立了1种单倍型,并在验证组中得到了确认。研究表明,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和以此构建的单倍型与壳色性状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筛选出的SNP位点和构建的单倍型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动物体内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是以酶原形式存在于溶酶体中,能水解多种蛋白,是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候选功能基因。为开发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本研究对大口黑鲈EST-SNP库中CTSB基因上的SNP位点进行筛选。经PCR扩增和测序分析,从该基因中筛选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C+598G),该位点属于错义突变位点,编码的甘氨酸突变成为精氨酸。采用Sna Pshot方法对C+598G位点在165尾大口黑鲈养殖样本中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在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C+598G位点在养殖群体中存在CC、GC和GG3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是40.6%、47.3%和12.1%,C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64.2%和35.8%;该位点在群体中的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73和0.354,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进一步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性状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GG型、GC型和CC型,其中GG型个体在体质量上显著小于CC型个体(P<0.05)。本研究获得的C+598G标记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的生长标记。  相似文献   

14.
The freshwater pearl mussel Hyriopsis cumingii is the most important mussel species for freshwater pearl production in China. Mussel shell colo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earl qua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whether total carotenoid content (TCC) in H. cumingii is related to shell color. TCC of different tissues (gonad, gill, hepatopancreas, kidney, axe foot, mantle, and adductor muscle) of purple and white inner-shell H. cumingii was determin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CC ranged from 12.91 ± 0.78 to 56.30 ± 0.74 μg/g. In general, TCC was higher in the hepatopancreas, followed by the mantle, gonad, gill, kidney, axe foot, and adductor muscle. TCC in gonad, gill, hepatopancreas, kidney, and mantle of purple musse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hite mussels. TCC in mussel tissues of H. cumingii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01) with respect to shell colo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CC in mussel mantle and shell color intensity. Future studies will assess the biological roles of carotenoids in shell colo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5.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丹 《水产学报》2003,27(6):540-544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粤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野生种群基因组发生的变异较养殖种群大。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54,表明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种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文蛤体内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清道夫受体B类I(Mm-SRBI)与红壳色形成的关联性,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基因编码区进行SNP筛查和关联分析,并用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Mm-SRBI蛋白在红、白壳色文蛤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Mm-SRBI基因的编码区筛选到15个SNP位点,位于保守序列上的4个突变位点c.647C/T、 c.723A/G、 c.818C/T、 c.1037A/G与红、白壳色存在显著关联,其中c.723A/G位点为非同义突变(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且4个位点在遗传上存在强连锁性;蛋白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m-SRBI在红壳中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壳文蛤,主要表达部位为外套膜边缘膜的纤毛处。研究表明,Mm-SRBI基因的高表达与变异可能导致文蛤对类胡萝卜素的代谢产生差异,从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导致红壳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三角帆蚌三种群F1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贝类,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育珠母蚌。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初步成功,解决了育珠所需的蚌源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三角帆蚌种质退化问题突出,表现在抗逆性下降、经济性状变差,因此有必要开展三角帆蚌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是衡量品质与产量的重要标准, 开发快长SNP 标记与挖掘优势基因型及生长主效基因, 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其生长发育遗传机制, 为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系奠定基础。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RAD-seq), 在大口黑鲈美国北方亚种F0 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体重极大前1%和极小后1%)中, 筛选了与生长性状存在潜在关联的SNP 位点, 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 GLM)将SNP 位点基因型与230 尾F0 个体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进行相关性分析, 此外通过基因注释信息预测生长候选基因, 并结合优势基因型加性效应分析优势基因型聚合效果。在大口黑鲈23 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196486 个高质量SNPs, 基于种群特异基因型频率阈值0.7, 初步筛选出100 个与生长性状潜在相关的SNP 位点。关联性分析显示, 有12 个SNP 标记存在显著关联, 包括5 个标记与体重显著关联, 10 个与体长显著关联, 4 个与体高显著关联, 5 个与体厚显著关联。其中标记SNP19140160、SNP24406191、SNP3355498 和SNP9244620 分别定位至生长候选基因fam174bdiaph2kiaa1549lbppip5k1b 上。富集6~10 个优势基因型的群体较富集0~5 个优势基因型的群体在平均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上分别提高了32.07%、9.63%、9.96%和10.58%。本研究所鉴定的12 个快长SNP 标记和4 个生长候选基因可助力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9.
育珠期三角帆蚌的生长及其与珍珠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三角帆蚌壳长、壳宽、蚌总重(整体湿重)、内脏团湿重、壳重和珍珠重等指标在5-11月间的逐月连续测定,研究了常规养殖模式下育珠期2龄三角帆蚌在主要生长季节的生长规律及其与珍珠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珍珠重(PW)与壳长(SL)、壳宽(SW)的关系分别为PW=0.0008SL3.3946 (R2=0.6948)和PW=0.7809SW1.0227 (R2=0.6888);而珍珠重(PW)与蚌重(TW)、内脏团重(BW)和壳重(W)的关系分别为PW=0.0021TW1.5434 (R2=0.7337),PW=0.107BW0.9125 (R2=0.7158)和PW=0.0324W1.1259 (R2=0.7101);三角帆蚌总重(TW)与壳长(SL)、 壳宽(SW)的关系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其关系式分别为TW=16.003e0.1681SL,(R2=0.7961),和TW=64.311e0.1372SW (R2=0.6822);而内脏团重(BW)和壳重(W)与壳长(SL)、壳宽(SW)的关系则适合为幂函数曲线拟合,关系式分别为BW=0.0188SL3.1427,(R2=0.6927);W=0.0656SL2.7721, (R2=0.8271)和BW=12.446SW0.8974 (R2=0.617);W=19.876SW0.802 (R2=0.7563)。本研究结果发现,珍珠生长与蚌总重、壳长和壳宽等外部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从而无须通过杀蚌取珠而直接通过这些外部生长指标的测定就能较好地了解珍珠的生长,更好地为珍珠养殖生产和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不同固定剂及固定时间对三角帆蚌DNA提取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对象,研究了无水乙醇,95%乙醇,4%多聚甲醛,福尔马林溶液,TE缓冲液5种固定剂不同固定时间对三角帆蚌斧足DNA提取质量及PCR扩增的影响。结果显示95%乙醇固定后提取的三角帆蚌基因组DNA降解少,DNA浓度高,OD260/OD2 8 0在1.8~2.0之间,OD260/OD230在1.5左右,表明95%乙醇固定后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最好,再依次为无水乙醇、福尔马林溶液、4%多聚甲醛,DNA提取质量最差的是用TE固定的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