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选用吉林省地区45个气象站近45 a逐月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详细分析吉林省范围内干旱强度、影响范围和发生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的45 a中,吉林省地区干旱整体呈增强的趋势。吉林西部和中部地区是年、季尺度干旱高发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从站次比上来看,年尺度干旱站次比呈阶段性先减后增的变化形式,且全省范围内多发全域性干旱。不同季节中,春、冬两季中的站次比出现下降,夏、秋两季中站次比有所增加。夏旱多为局域性干旱,其余季节中则均为全域性干旱。年尺度干旱强度变化呈增强趋势,且以中旱为主。不同季节中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变化形式有所不同,春、夏两季中干旱的作用强度减弱,秋、冬季中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3座已建土质心墙堆石坝的坝顶裂缝工程实例分析,对土石坝坝顶裂缝开裂机理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由施工运行期坝顶变形发生发展规律和裂缝开裂机理可得:坝顶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体承受的应力应变超过其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后而发生的三种破坏,直接原因为坝顶不均匀沉降的不断发展;蓄水作用、湿化变形和流变变形是坝顶不均匀沉降的关键影响因素;土石坝坝顶变位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蓄水速率和高水位对坝项变位表现得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耕作性土地地表土壤抗剪强度、地温、含水率等的现场测试,综合现场采取土样的实验室实验数据。得出抗剪强度随地温的升高呈二次曲线减小。在地表含水率日变化幅度(0.8%-1.2%)不大的情况下,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这是由于伴随表土温度及表土水分运移的日变化过程,地表形成了一层致密、粗细颗粒相间的痴皮,痂皮的强度反映了该地区表土抗蚀能力的强弱。本文也比较了2003年初冬与2004年3月表土颗粒分析试验数据,结果显示:表土在冻融和风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细微颗粒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组成成份含量的变化,致使表土抗蚀能力急剧减小。风蚀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4.
内遮阳网对连栋温室内自然通风流场影响的稳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模型基础,运用CFX软件对华东地区三连栋塑料温室在配置内遮阳网后室内自然通风气流场进行三维稳态模拟,外界风向取平行于温室的屋脊方向。模拟结果显示,在设置内遮阳网后,两侧栋内气流流速明显降低,尤其是顶窗开向对面侧侧栋内,气流平均速度只有外界风速的1/6左右,不及无遮阳网时的一半;在遮阳网覆盖下温室中间栋气流流态变化不大,流场略偏向顶窗开向侧方向。顶窗开向对面侧气流流动的均匀性有所改善,但平均流速下降,环流不太明显,静止区域小,尤其是下部区域。在顶窗开向侧侧栋内,气流虽仍集中在温室中上部区域,但均匀性有所提高;侧窗和山墙门进风对温室内气流场流态的影响作用较大,而顶窗使得遮阳网上部的气流流动得到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沈阳市1959-2006年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和频率分析,探讨了该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枯丰变化趋势,总结了沈阳市多年平均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沈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6.6 mm,其变差系数为0.2,且多年平均降水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且分配不均匀,汛期降水量(6-9月)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9O%,最大一日降水多发生在7、8月份;沈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部地区大于北部地区,具有由南向北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80-2013年莫旗地区暴雨洪涝气象灾情资料分析,发现莫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每年汛期,6-8月为高发期。暴雨洪涝灾害由大到暴雨造成,具有强度大,突发性强,先兆特征不明显,落区离散,时空分布不均匀等,本文分析引发莫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发展的天气条件,归纳总结综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微观层面研究不同治理措施整治前后盐碱土结构变化,土壤结构与土壤性质相互作用,微结构变化对土壤性质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渭南市富平县褚原村"对流弥散"和"覆沙改良"试验小区的原状土进行采集,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采取"改排为蓄"和"覆沙改良"法整治前后的盐碱土进行微观形貌观测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整治前盐碱土板结较严重,孔隙结构差,经淡水洗盐并经合理蓄水处理后的盐碱土颗粒变小,结构上呈片层状,利于水盐向下运移并有利于阻止返盐,"覆沙改良"法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5~15 cm),非毛管孔隙增多,土壤孔隙结构逐渐改善。【结论】对比"改排为蓄"和"覆沙改良"法整治后盐碱土微结构,"覆沙改良"法使土壤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设计单排钢板桩围堰时如果不设拉撑结构,设计成悬臂式钢板桩围堰,将导致钢板桩在软土地基中变形量大,甚至发生倾覆。基于华南地区某船闸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计算分析了施工垫层、搅拌桩施工时对地基土扰动和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等因素对钢板桩围堰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由于当地软土具有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等性质,深厚软土搅拌桩连续施工过程中存在土体强度因扰动降低的时段,施工荷载、水压力、土压力等综合因素作用导致钢板桩围堰产生大变形。结合监测数据及专家意见,提出围堰变形预警控制及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阳曲县1960-2005年的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以及不同等级降水强度的降雨量与降水日数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调查区域下垫面各类型、面积以及径流系数,计算得出不同年型的可收集雨水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430.4mm,虽缺乏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但存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可集蓄降水过程,具备发展集雨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常见稻麦秸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与刀具作用发生2种变形:挤压秸秆发生弯曲变形和剪切秸秆发生剪切变形,根据2种变形设置弯曲试验和剪切试验,分别测试15~30 mm/min加载速率下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抗弯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水稻秸秆抗弯强度随着转速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小麦秸秆剪切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水稻秸秆剪切强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增加。其次在田间试验中,根据2种变形设置横纵向秸秆以及180~280 r/min的刀轴转速,并对其反旋作业。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即根据标记秸秆前后坐标变化值来代替机具在幅宽范围内纵横向秸秆的位移变化,将得到的标记点坐标在三维坐标系中用Matlab绘制成曲线,该曲线形状与旋耕刀片在刀轴上排列相似。耕作后位移和坐标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位移大于小麦秸秆位移,水稻秸秆标记点位移变化较小麦秸秆标记点位移变化均匀;2种秸秆排列方式对应2种分布情况:纵向标记秸秆坐标在X轴上以零点对称分布,横向标记秸秆坐标在X、Z轴上两侧对称分布。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实际作业中,选择刀轴转速230 r/min以及改变秸秆在田间排列方式,以使秸秆还田效果达到更佳。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修建水库,由于坝基土粉粒含量较高,渗透性较强,因此,必须确保坝体坝基的稳定性。结合胜利油田修建的纯化水库,对坝体坝基静动力应力变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原型观测值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结论,对该地区地质条件下修建高坝水库并保证坝体、坝基的稳定性,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黄河下游灌区作物需水量变化规律,以柳园口灌区为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Penman公式,分析研究主要参考作物的需水量变化情况,并结合引黄河水流量与含沙量的变化特点,探讨了灌区节水灌溉模式。研究表明:柳园口灌区ET_0呈近年来处于稳定态势,整体略有下降,主要农作物受生长季节和生育周期的限制,棉花生育期需水量大于小麦,小麦的需水量大于玉米。结合黄河来水来沙分布情况,引导灌区适时使用引黄灌溉和井灌的灌溉模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宁夏引黄灌区退水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退水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问题,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宁夏灵武试验区西大沟的2个监测断面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灌区退水中氮、磷质量分数超标严重,退水水质受养殖污染、灌水、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应从源头控制入手,通过降低化肥使用量、代替以有机肥和生物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及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判断准则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关键制约因素。【方法】基于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学习领会,解读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定义及内涵,提出高质量发展判断准则,包括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增长有序、资源安全供给、生态健康宜居和文化先进引领(统称“五准则”);基于“五准则”,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流域2008―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大致呈递增趋势,由2008年较低上升至中等水平;在准则层中,“生态健康宜居”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准则,而“资源安全供给”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优势准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差异明显,各省区中,山东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为稳定;时间维度上,各省区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治理与排灌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大开发首当其冲的是贡河治理问题。文中论述了黄河流载的黄河治理、排灌事业、防止断流、节水农业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河口附近的水文泥沙容重试验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了黄河口泥沙冲淤计算容重采用值1.533g/cc,经验证与黄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57g/cc相吻合.并初步分析了黄河口滨海区泥沙容重分布规律,以更好地服务黄河口的综合治理开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省特别是鲁北地区引黄发展过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鲁北地区大规模引黄灌溉前后地表径流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量基本相同时,区域地表径流系数随引黄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大规模引黄灌溉后,增加了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并且成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可利用黄河水替代深层地下水,控制和停止开采深层地下水或回灌深层承压含水层,能缓解淡水地下水漏斗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引黄灌区浑水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中泥沙淤堵问题,合理确定临界不淤流速,用试验沙样和清水配制了6组不同含沙量的浑水水样,在4种规格管径的管道中进行了浑水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试验.分析了浑水含沙量、输水管径、泥沙密度和颗粒粒径对临界不淤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径和泥沙密度不变时,临界不淤流速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含沙量和泥沙密度不变时,临界不淤流速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泥沙密度和粒径对临界不淤流速影响也很明显,特别是泥沙颗粒的上限粒径(d90或d95),一般最先沉降到管底的是粒径比较大的泥沙颗粒.同时,基于泥沙悬浮效率系数和悬浮泥沙能量耗损的角度,建立了临界不淤流速计算公式;利用试验数据,确定了泥沙悬浮效率系数计算方法;经试验并比较了临界不淤流速的实测值与计算值,两者之间的最大误差为2958%.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水资源特点及大型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发展概况,提出了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推广管道输水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路,并通过试验示范工程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同时认为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推广管道输水发展节水灌溉具有有利的条件,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对解决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当地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缓解黄河中下游的水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各类工程建设与投资计划特点,将黄河下游工程建设分为防洪堤防、引黄工程、灌溉与节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河口综合开发治理、水利信息化及重点水库等8类,利用模糊决策分析理论和工程规划调查数据确定工程权重,建立模糊理想点法模型,将黄河下游按照区域特征分为15个子区,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排序求解,得到了黄河下游水利工程建设排序计划方案。研究成果对于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