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尚法 《长江蔬菜》2013,(18):83-85
浙茭3号是以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为原始材料,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夏、秋季采收始期分别比浙茭2号晚约5d和2d,夏季壳茭产量33000~36000kg/hm2,秋季壳茭产量21000-24000kg/hm。,全年产量比浙茭2号增产7.34%,肉质茎个体较大,光滑细嫩,品质优。  相似文献   

2.
浙茭7号是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品种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其植株较梭子茭矮小,适宜在浙江省中部以北平原地区种植;孕茭适温18~28℃;秋季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采收秋季茭白,比梭子茭早4~5 d;春季4月初到6月初采收夏季茭白,比梭子茭早6~7 d;秋茭产量约1 368.0 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45%和10.44%,夏茭产量约2 718.8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54%和12.83%。  相似文献   

3.
四月茭是苏州地区名特优蔬菜之一,又是解决旱生蔬菜淡季的主要品种。四月茭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在1.4%以上,脂肪达0.3%,醣类3.5%,粗纤维1.1%左右,还富含维生素及无机盐类。其味鲜美,且耐贮存,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我地目前种植的四月茭,其实是一年两熟茭白,先是秋季(9月底至10月底)采收的第一熟茭白称为秋茭,然后是秋茭的老茭墩到第2年春季发芽放青的茭秧称为四月茭秧。因为四月茭的产量,尤其是经济效益在一年两熟中占绝对优势,所以人们常把它们笼统地称为四月茭。根据我地多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表明,要取得667m~2产3000kg优质四月茭,必须走“以种好秋茭为前提,种好四月茭为重点”的高产栽培路子,从而达到四月茭高产高效的目的。 一、以种好秋茭为前提 秋茭与四月茭两熟茭白的种植是连贯性的,秋茭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第2年四月茭产量的高低与品质的优劣。因此,种好秋茭是夺取四月茭优质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怎样防除雄茭和灰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内 ,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株形高大 ,在孕茭期不能结茭白的植株 ,通常称为雄茭 ;同时也会发现虽然结茭 ,但肉质茎较小、包叶不开裂的茭白 ,肉质茎剖开后 ,其中充满灰黑色粉末状物 ,这类茭白不堪食用 ,称为灰茭。雄茭、灰茭是如何产生的呢 ?茭白之所以能够形成肥大的肉质茎 ,是因为茭白植株被一种称为菰黑粉菌的真菌寄生后 ,其茎端不正常膨大而成。若茭白植株未被黑粉菌侵染寄生 ,则不能形成茭白的产品器官即可食用的肉质茎 ,有些植株可以抽穗开花。这些茭白植株即为通常称的雄茭。而另一些植株被毒力强的菌种侵染 ,膨大的肉质茎内形成…  相似文献   

5.
符长焕 《中国蔬菜》2018,1(1):54-57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二茬模式不同栽种期对茭白第1茬孕茭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种期的提前,茭白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极显著提高。其中9月15日栽种的茭白翌年春季生长旺盛,早期分蘖增多,提前15 d进入分蘖高峰;植株增高4~7 cm,壳茭质量增加9~21 g;茭白采茭时间提前3~7 d,采茭盛期提前4~8 d,采茭末期提前1~4 d;每墩孕茭苗9.7个,孕茭率90.7%;每667 m~2产量为1 425 kg,产值8 265元,经济效益增幅达35.5%~113.8%。  相似文献   

6.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7.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多茬茭模式不同育苗方法对夏茭孕茭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薹管定植育苗和育苗定植相比,利用常规单季茭收获后次年匍匐茎上的芽萌发直接作为夏茭种苗的育苗方法有效苗数充足、田间分布均衡、生长进程加快,采茭始期提早2~3d、采茭盛期提早3~4d、采茭末期提早1~2d;孕茭苗数、孕茭率、产量和产值极显著增加(与薹管育苗孕茭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极显著差异);每667m2产量1891kg、产值12291元,经济效益增幅21.9%~70.4%。虽茭白个体略小,但仍在市民认可和喜欢的范围内,对销售价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金茭2号茭白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茭2号2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金茭2号植株形态、生育特性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般单季茭白的栽培模式,金茭2号夏茭在7月上中旬上市,不仅采收期正处于茭白供应淡季,而且产量高,品质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9.
浙茭3号是从浙茭2号品系中选育而成的。植株矮壮,结茭早,单墩结茭数多,耐高温。茭白长17~20cm,茭肉洁白粗壮,品质优良,单茭质量120~135g。秋茭10月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100kg左右;夏茭6月中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400kg左右,采收期较长,适于大棚早熟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0.
正龙茭2号是2008年由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4家单位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的耐寒晚熟双季茭新品种,在桐乡等浙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黄岩传统的茭白种植是以夏茭为主的早熟双季茭,茭白的产量、效益主要在夏季。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自2010年开始引进试种龙茭2号,由于该品种夏茭上市迟,价格低,夏茭效益不及当地主栽品种,加上当地重夏茭、轻秋茭管理的种植习惯,因此该品种并没有引起当地茭农的兴  相似文献   

11.
金茭1号是从地方茭白品种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新品种,适宜海拔500 ̄700m高山台地种植的单季茭白,熟期早,品质优,肉质茎长条形,表皮光滑,肉质白嫩,长20.2 ̄22.8cm,粗3.1 ̄3.8cm,单壳茭重110 ̄135g,667m2产量1200 ̄1400kg。  相似文献   

12.
栽植一次可采收两熟茭白,称之为双季茭,又称二熟茭。我县自1967年从无锡毛巷地区引进少量中介茭种植,经20年连续单株选择,混合种植,已形成一个新品系。现在所栽的双季茭,茭肉洁白,粗壮柔嫩,纤维少,且早熟性强,采收整齐,产量高。我县地理条件优越,西部地区大小湖荡群集,水面辽阔,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境内河流纵横,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适宜于水生蔬菜栽植。近年来,每年栽植双季茭面积在15000亩以上。当年9月上旬始收秋茭,次年6月上旬始收夏  相似文献   

13.
余汉清  顾力 《中国蔬菜》2007,(B08):95-97
苏南地区是二熟茭白的起源地。16世纪江南出现了以春季(或夏末)栽插,秋季收获秋茭,老墩越冬,翌年夏季再采收一次夏茭的茭白变异种类。经过不断的演化和积累,形成了夏茭为主型和夏秋兼用型两种二熟茭类型。起源于苏州的品种大多为夏茭,夏茭的代表收获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每667m^2产量1200~1500kg(净茭肉,下同);秋茭的代表收获期在10月初~11月上旬,每667m^2产量400—500kg。  相似文献   

14.
‘浙茭8号’是以‘梭子茭’优良变异株为材料,历经10年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双季茭白新品种。株形紧凑,长势中等。秋季采收时间比‘梭子茭’早5~6 d,单只壳茭平均质量107.8 g,净茭平均质量70.2 g,平均产量17 910 kg·hm~(-2)。夏季采收时间比‘梭子茭’早8~10 d,单只壳茭平均质量123.7 g,净茭平均质量85.1 g,平均产量34 170 kg·hm~(-2)。肉质茎3~5节,隐芽白色,表皮光滑洁白,肉质细嫩。适宜在浙江省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提高秋茭产量和商品性的新技术,以双季茭白浙茭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移栽后15、30、45 d割除茭白种茎,考察分析种茎不同割除时间对茭白生长发育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后30、45 d割除茭白种茎,可以提高茭白有效分蘖数、增加壳茭质量、改善茭白商品性、促进增产增收;割除时间过早,分蘖数量过多,不利于培育大分蘖,达不到预期的增产目的.建议双季茭白秋季种茎割除时间以移栽后30 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茭白产量,需要寻找一种快速辨别雄茭的方法。本试验在比较茭白的雄茭与正常茭、灰茭薹管内部结构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薹管内部结构差异与茭白孕茭的关系:正常茭、灰茭的薹管髓腔内有丝状物,而雄茭薹管髓腔内则完全没有丝状物。髓腔内有丝状物的薹管均能孕茭,无丝状物的薹管则不能孕茭。利用薹管髓腔内有无丝状物可以快速区分出雄茭薹管,是一种高效快速辨别雄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过鸿英 《长江蔬菜》2013,(18):80-82
浙茭6号是以浙茭2号优良变异株为材料育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其植株高大,长势较强,株型较披散,耐肥力中等。孕茭适温16-20℃,大棚栽培,春季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收,比浙茭2号早6-8d:秋季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采收,比浙茭2号迟10-14d;夏茭产量约37560kg/hm2,秋茭产量约23700kg/hm2,分别较对照增加13.00%和19.88%。  相似文献   

18.
茭白和水芹均为生长周期较长的蔬菜品种,无锡地区传统的栽培模式为2年内栽培一季秋茭、一季夏茭和一季水芹,经济效益不佳.该文介绍了1年内一季茭白一季水芹的栽培模式,既提高了单位面积蔬菜产量,又克服了土壤连作障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双季茭是我区已形成产业化的蔬菜作物。 1999年全区夏茭棚栽面积达到 110 0hm2 ( 1.6 5万亩 ) ,总产量 3.71万t,实现产值5 70 0多万元。但近几年由于暖冬天气频繁 ,棚栽夏茭“怪茭”现象尤为突出。 1999年部分茭田的“怪茭”率高达 30 %以上。因孕茭株叶龄小的只有 4叶 1心 ,比正常孕茭提早近 3个叶龄 ,叶片同化面积少 ,其形成的茭又细又短 ,商品性差 ,成为“怪茭” ,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和产值。现就棚栽夏茭“怪茭”的成因及防止措施分述如下。1 引发“怪茭”的因素①暖冬天气我区种植的“黄岩双季茭白”品种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20.
茭白属禾本科菰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分布广泛,南至广东、北至北京、东至台湾、西至四川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1]。浙江省栽培面积约3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0%,是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2]。茭白按感光性和采收时间可分为单季茭、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一年一熟,双季茭一年两熟[3]。双季茭一般7月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5~6月采收夏茭[4]。余姚市常年茭白种植面积2000 hm2左右,双季茭种植面积占茭白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大量双季茭集中上市导致茭白滞销和价格下降,农民种茭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