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种群组成和致病力分化情况,2007—2014年对河南省15个市84个田块的327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种群鉴定、毒素化学型分析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97%),F. pseudograminearum(2.1%)、F. culmorum(0.3%)、F. equiseti(0.3%)、F. verticillioids(0.3%)为次要种群;对于禾谷镰刀菌复合群来说,豫北地区分布只有F. graminearum s. str.,豫中地区F.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都存在,以F. graminearum s. str.为主,豫南地区F. graminearum s. str.和F. asiaticum都存在,以F. asiaticum为主;291个F. graminearum s. str.都为15ADON类型,26个F. asiaticum菌株中22个为3ADON,1个为15ADON,3个为NIV类型;F. graminearum s. str.(15ADON)也存在致病力分化,强、中、弱致病力的菌株在河南省的比例约为2:2:1。  相似文献   

2.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1年和2012年从山东省15地市分离了95株小麦赤霉病菌,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种的基础上,采用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分析。在95个菌株中,93株分离物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株为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94株分离物为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化学型,1株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化学型。在94株DON毒素化学型菌株中,90株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化学型,4株为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化学型。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29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显。表明在山东省冬小麦产区,产15-AcDON毒素的F.gra-minearum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伟 《植物保护》1989,15(1):33-35
1985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爆发成灾,发生面积达4957万亩,损失小麦的8.9亿公斤,发生面积之广,损失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这种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常发的病害,在黄淮平原冬麦区流行成灾,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河南省有  相似文献   

4.
防治小麦赤霉病微生物菌株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微营养培养分离拮抗菌和淀粉发酵法分离营养竞争性菌株,共分离到139个菌株,其中拮抗性菌株123个(118个细菌,5个放线菌)营养,竞争性菌株16个(3个酵母菌,13个细菌)。通过离体试验,30个拮抗菌仍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占总数的21.6%。经温室试验测定,9个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达70%以上,占总数的6.5%。经大田小区只有YN1、GJ6、Y-12等3个菌株分别表现出67.6%、64.9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麦赤霉病病情资料标准化处理,避免伪相关预报因子影响预报效果,充分利用病穗率资料信息,限制其误差对预报方程造成过大偏离。提高了原预报方程的稳健性。做到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逐步修正。并使赤霉病预报、小麦齐穗期预报和天气预报相结合,综合分析,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分段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与气候、病菌活动状况等环境因子的极其复杂关系,应用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分析法、Fuzzy综合评判法、Exs综合决策法,建立由粗到精到粗的前、中、后三段预报模型,既较好地弥补了目前中长期趋势预报的不足,又可防止按短期预报部署防治而出现被动应战的局面。且各段预报历史符合率达86.96—100%。经1986—1988年3年应用,预报正确。  相似文献   

7.
赤霉病菌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对人畜有毒害作用、本文综述了毒素的种类,检测方法,去毒措施,以及毒素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关中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分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20余的的气候资料和病情数据,以逐步判别分析法将关中麦区各县(市)划分为三大气候区。长安、户县等13县(市)为有利病气候区,岐山、凤翔等5县(市)为过渡区,蒲城,富平等8县为不利发病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发的有利性在关中盆地自西向东渐次降低。在气候分区的基础上,地下水位与发病率的回归关系,进一步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小麦赤霉病流行区。结果表明,203个乡镇为赤霉病严重区,111个为中度区,143个为轻度  相似文献   

9.
在观测调查的基础上,用耦合法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收获前平均病穗率(病指)与4~5月上旬(4月)平均相对湿度、4~5月上旬平均气温、子囊壳成熟高峰期至小麦齐穗期期距有关。用期距衡量子囊孢子释放期与穗期(抽穗—灌浆期)的吻合程度,流行程度由吻合程度、穗期气象条件等因素决定,开展定量预测应用研究,提高预测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 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 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 省33 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 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 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 graminearum、F.avenaceum 和F. meridionale 4 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2 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 graminearum 1 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 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 和15-AcDON 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 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 和15-AcDON 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 asiaticum 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 和NIV 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 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 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 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襄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赤霉病已由偶发性病害发展成为常发性重大病害。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襄阳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全程管控策略;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出预防为主、防治关口前移,突出关键技术、抓好科学防控,突出收获减损、适时抢收烘干储粮的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监测预警、强化宣传服务、强化统防统治到位,将赤霉病等小麦重大病虫灾害控制在初发阶段,保障粮食增产丰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小麦主产区赤霉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该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Y=-52648+0495x1+0278x2+0101x3±09711,方程的历史回拟率为875%。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获得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小麦产量的相关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中感型品种(龙麦19):YMS=0024+0781x±6124,中抗型品种(龙87-7953):YMR=-0033+0679x±7502。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1和09847。历史拟合率为889%和857%。  相似文献   

14.
 1978~1981年采集54个县市小麦病穗标样,单孢分离获1081菌株。经室内外综合鉴定明确本省引起小麦赤霉病的致病病原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雪腐镰刀菌[F.nival (Fr.) Ces.],本色镰刀菌(F.concolor Rg.),弯角镰刀菌(F.camptoceras Wr.&Rg.),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 schecht Sacc.)和燕麦镰刀菌草类变种(F.avenaceum var.herberum)。其中禾谷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占绝对优势,分布遍及全省。7个种致病力测定,F=10.48,F> 0.01,不同种致病力差异极显著;禾谷镰刀菌、弯角镰刀菌和硫色镰刀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了1976 年从江苏南京采集的54 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在0. 2617~ 0. 6544 μg. mL - 1 之间, 1983 年在同一地点采集的76 株, EC50 值相应为0. 2517~ 0. 7050 μg. mL- 1 , 而1998 年从浙江、湖北、上海、福建、安徽、江苏各地采集的104 株菌株EC50值为0. 2478~ 6. 4574 Lg. mL- 1 , 表明湖北、上海、浙江等地田间已检测到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紫外光诱导分生孢子也获得了该病菌抗多菌灵突变株, 其EC50 值为14. 1993 Lg. mL - 1 。抗药性突变体JPR 与敏感亲本菌株JPS 相比, 在菌丝生长、产孢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JPR 孢子萌发率为57. 1% , 而JPS 为100% , 而且50% 孢子萌发的时间较野生亲本菌株滞后12 h。JPR 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毒素) 3. 90 μg mL - 1 , 而JPS 产生的DON 毒素为9. 28μg. mL - 1 。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损失估计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年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赤霉病为害损失结构的研究为基础,用950个数据构建了小麦赤病的产量,质量损失模型,结果表明,单穗粒重损失率是唯一完全的,最佳的产量损失指标,千粒重损失率是粗略的产量损失估计指标。病粒率是品质损失的最佳指标,用其可完整地表征赤霉病的产量,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40%叶绿宝可湿性粉剂是江苏省大丰市农药厂生产的一种新型杀菌剂,主要有效成份是多菌灵和粉锈宁。为了探讨叶绿宝在我市防治夏粮病害的前景,今年我们在小麦上进行了防治赤霉病示范,并获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现将示范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示范材料40%叶绿宝可湿性粉剂(江苏大丰农药厂);40%灭病威悬浮剂(广州珠江电化厂);50%多菌灵超微粉(上海吴淞化工厂)。小麦品种为鄂荆1号。1.2示范设计示范分期在本市沙咀办事处杜柳村两农户水田小麦地进行。示范(1)40%叶绿宝每667m2100g,面积60…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嘉兴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今后流行概率。分析指出,充足的菌源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必要基础,抽穗—花期遇适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促进因素。另外,品种抗性差、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也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表明:250g/L嘧菌酯SC、325g/L嘧菌酯·苯醚SC、250g/L嘧菌酯SC+43%戊唑醇SC、43%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30%嘧菌酯·咪鲜胺ME、25%咪鲜胺EC、42%咪鲜·甲硫灵WP对小麦赤霉病防效63.29%~79.1%,较CK增产18.6%~32.7%,赤霉病防效和增产效果均优于30%己唑醇SC、40%多·酮WP。小麦赤霉病适时预防是关键,在小麦齐穗至扬花达5%时施第一次药,间隔7d~10d施第二次药,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