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调查分析浙江小流域特点,总结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治理上、中、下游统筹,预防、治理、开发、管理度举的规划思想;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小流域治理规划提纲、管理办法、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文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小流域治理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地确定治理项目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结合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对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全国大部分山丘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或正在解决,不少地区开始由温饱型向富裕型(小康水平)过渡。最近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新的指示与号召。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3.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8县1市2区(不含城市4区),157个乡(镇),总人口6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0万人,土地总面积15160km2,地形大致概括为“五山四丘一分川”。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0444km2,每年直接输入黄河泥沙3500万t,严重的...  相似文献   

4.
北四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四家小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等先进技术理论 ,通过建立该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信息系统 ,历经7a的综合治理开发 ,确定了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逐步建立一个高生产力、持续稳定的生态结构 ;针对广种薄收、生产单一 ,逐步建立一个农、林、牧、副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的治理开发方略。并由此建立了流域治理开发的技术体系 ,探讨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流域治理开发模式 ,取得了显著效益 ,为全国重点治理区工程建设树立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治理开发的模式和样板。  相似文献   

5.
对已治理的隆堡小流域和未治理的板桥小流域进行了对比调研工作,这两个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地质地貌、社会经济状况都较相似,具有可比性。对比结果表明:隆堡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农业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750元提高到治理后的2241元,提高了198.8%;未进行综合治理的板桥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低。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建立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自然灾害与消除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山小流域是彭阳县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治理转型的示范流域,在治理机制上采用"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协作机制,在治理模式上采用"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宁南地区小流域治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主要做法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水保搭台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将政府推动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将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以计算机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运行监测、验收评价的辅助工具,建立了小流域资源数据库;研制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投入产出关联平衡分析、治理方案系统动力学仿真、资源分派0—1规划、径流树状网络分析、治理信息熵评价、经济分析评价等模型构成的模型库;开发了包含决策意图、环境参数输入、输出方式等内容的人机对话系统,综合组成小流域决策支持系统,并提出了运行本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按SW/DSS所给决策方案实施能实现治理措施的优化定性、定量、定位、定序,从而建立该流域科学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煤矿废弃堆积物坡面侵蚀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壤侵蚀加剧是黄河中游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增加了河流泥沙,污染了水质和环境。煤矿废弃堆积物可分为岩土堆积、煤灰(渣)堆积和煤矸石堆积三种类型,其侵蚀形成除击溅、层状面蚀、细沟侵蚀、滑坡、滑塌、泻溜等外,还出现了黄土区少见的砂砾化面蚀及坡面泥石流。当年形成的堆积物,其侵蚀模数在20000t/km2以上,高者可达37000t/km2.黄河中游地区煤炭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12.
大沙河重点治理区泥沙变化分析杨裕国,万岳东(安徽省岳西县水利电力局246600)陈来如(安徽省安庆市水利电力局)安徽省大沙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是指长江流域菜子湖水系的大沙河沙河埠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面积,行政上隶属潜山、岳西两县。沙河埠以上流域面积4...  相似文献   

13.
坝地玉米、高粱耐淹试验研究(续)卫元太,郭文元,刘正魁,聂兴山,许国平,赵海仙(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离石03000)四、试验结果与分析由于1992~1993年天然洪水来临较晚(8月3~5日),较第三年推迟近20天,作物的株高、生育期和抗逆性能等...  相似文献   

14.
煤矸石松散堆置体坡面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煤矸石堆置体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20,°25,°30,°35°4个坡度、放水流量为2 L/min,2.5 L/min,3 L/min,3.5 L/min的情况下,煤矸石堆置体的侵蚀产沙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较小坡度和流量下,侵蚀的脉动性、随机性、间歇性明显,径流体积含沙量变化幅度很大;在较大坡度和流量下,侵蚀呈现明显的突发性,泥沙移动具有类似泥石流移动的特征,在冲刷初期含沙量便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含沙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2)集中径流对煤矸石堆置体具有很强的冲刷作用,会造成严重的侵蚀,总侵蚀量的大小与设计流量呈线性关系,与坡面坡度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坡面土壤细沟侵蚀自组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坡面土壤细沟侵蚀过程是坡面土壤颗粒的一种宏观定向有序运动,这种现象在耗散结构中称为自组织现象。细沟侵蚀愈剧烈,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愈严重。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坡面土壤细沟侵蚀进行了分析,对细沟侵蚀的防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土石混合堆积体是一种堆弃物,因其特殊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受到雨水冲刷极易发生次生灾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坡面土壤侵蚀问题,但研究尚无完整的理论与方法,整体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综述了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特性、入渗过程、水流水动力学特征及产流产沙特征等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借鉴元素示踪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土石混合堆积体内部水分运移规律,从物质来源、类型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完善研究其坡面水流水动力学特性,注重探讨堆置形态、原地貌形态以及砾石的分布状况等对其坡面及地下土壤侵蚀的影响,着重研究降雨及径流共同作用下的坡面及地下侵蚀规律,进一步探究其不同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构建适宜各类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为生态防护体系的构建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含砾石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关中地区的重质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制的堆积平台模拟散乱锥状工程堆积体的堆积过程及形态建造实体模型,在人工模拟降雨的条件下,研究了4个降雨强度下(1.0,1.5,2.0,2.5mm/min)不同砾石质量分数(0,10%,20%,30%,40%)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率和流速随时间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长至稳定的变化趋势,雨强和砾石含量对径流率和流速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雨强对两者的贡献率较大,起决定性作用;(2)平均径流率和平均流速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与雨强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与砾石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雨强为1.0mm/min时,侵蚀速率先快速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雨强≥1.5mm/min时,侵蚀速率呈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雨强为2.0,2.5mm/min时,在降雨中后期侵蚀速率突变式增加;(4)侵蚀总量随雨强的增大呈指数型增加的趋势,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呈负对数型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力捍水土保持法的威严──铁岭县查处辽宁省交通厅修建高速公路造成水土流失案徐国秀,刘洪生(辽宁省铁岭县水土保持监督站,112000)辽宁省铁岭县位于沈阳北40km处,全县总面积228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10km2。辽宁省交通厅修建的京哈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汇流强度、坡度和侵蚀泥沙颗粒分形对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选用3种土壤(风沙土、红土、塿土),4个汇流强度(8,12,16,20 L/min),在3个坡度(28°,32°,36°)堆积体坡面上进行野外径流冲刷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汇流强度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对坡面平均流速的影响最大.3种土壤坡面流流速均随汇流...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李先琨,黄玉清,苏宗明,冯玲(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广西丰富的植物资源中,蕴藏着村用、药用、芳香、纤维、油脂、淀粉、观赏等各类植物资源,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