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采用“水保法”计算为主,对泾河、北洛河、渭河三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是:1970~1996年,三流域水保措施年均减洪1.875亿m3,年均减洪沙0.743亿t;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洪11.239亿m3,年均减洪沙0.943亿t;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34.816亿m3,年均减沙1.106亿t。三流域1990~1996年年均减水38.251亿m3,年均减沙1.086亿t。在减水减沙中,水利水保措施居主导地位,降雨变化的影响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小五家流域属辽河水系老哈河流域,流域总面积278 km2,通过对该流域近30 a的两次大暴雨径流、洪沙等数据观测及结果分析,明确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削洪减沙的作用及所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引洪漫地是旱作基本农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干旱缺水山区集流抗旱、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之有效的一项工程措施。其具有费省效优、增产效果明显、拦蓄水沙量大和改良土壤的特点。引洪漫地工程由渠首引洪工程、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组成 ,采取干沟与支沟相结合 ,分散与集中结合 ,永久性和临时性工程相结合 ,分区配套 ,自成体系的布局原则 ,根据不同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在干旱缺水山区应重视并大力发展引洪漫地工程 ,减轻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使之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坝系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内依靠坝系建设发展沟坝地、缩河造地、引洪淤地。利用坝库拦蓄的径流发展水浇地。增加粮食产量,为荒山退耕还林还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实测资料,对河龙区间晋西北片降雨产洪沙规律、降雨变化影响减沙所占比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如何建立降雨产洪沙模型,并改进降雨影响减沙量计算方法,对降水量偏小对综合治理减沙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晋西北片各支流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变化深化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全县风蚀地面积已达16 432.23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18%。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采取护岸造林、客土压沙造地、引洪淤灌造地、利用尾矿泥造地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建立营林种草模式、果粮间作模式、稻麦开发模式、粮菜轮作模式,取得显著实效。  相似文献   

7.
我国引洪淤灌,改良土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农民不断地用这种方法与大自然作斗争,治理洪水,提高土壤肥力,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河源梁涧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地貌类型。该对河源梁涧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作了详细描述,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及经验总结,特别是对固沟保涧,引洪漫地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河源梁涧区的治理模式,对该区治理与开发具有拽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房山区某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变更内容及设计标准,结合北京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特点,探讨了设计变更阶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重点——雨洪利用控制措施技术设计,阐述其雨洪利用措施效果。建议类似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变更时应注重结合建设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雨洪利用措施设计,因地制宜地选择措施,以保证措施的顺利实施,达到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的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对照)、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颗粒粒径组成的测定,以分析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粒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淤地的速效磷含量是原状风沙土的4.2倍,速效钾的2.5倍,碱解氮的2.4倍,全氮的2.7倍,全磷的1.3倍,有机质的3.3倍,其中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标准的极高、丰富等级。将高含沙洪水引人沙漠盆地,经过多年多次淤积,淤积层累计达到或超过耕作层厚度,可以将沙漠变成高质量的农田。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是减少黄河河床淤积、治理沙漠、开发农田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力侵蚀导致沟壑发育,土地支离破碎,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常常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实施带来困扰,治水保水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发灌溉水源、发展小型蓄排引工程,积极加强雨洪集蓄利用成为首要选择。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个小流域为例,对水窖、涝池、滚水坝等小型蓄引工程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引洪灌溉沙漠 综合治理沙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洪灌溉沙漠综合治理沙害于振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策勒县位于世界著名的流动性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新疆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县之一。历史上,策勒县城曾三次因风沙湮埋而被迫迁移。近代,由于人类不当的社会经济活...  相似文献   

13.
1990~1996年渭河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流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1990年土地详查成果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等,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对渭河流域1990~1996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及水沙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计算.经"水保法"分析,年均减水量28.48亿m3,效益47.7%,其中减洪水量9 .19亿m3,减洪效益37.1%;年均减沙量4 630万t,效益35.8%,其中减洪沙量3 986万t, 减洪沙效益33.6%.经"水文法"分析,年均减水量25.71亿m3,减水效益44.3%,在减少的年径流量中,人类活动影响占51.5%,降雨影响占48.5%;年均减沙量0.800亿t,效益59.7 %,在减少的沙量中,人类活动影响占57.1%,降雨影响占42.9%.  相似文献   

14.
古代水土保持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 ,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省份之一。自西周至晚清 30 0 0a间 ,居住在山区、丘陵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 ,创造出了许多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如打坝淤地、引洪淤灌、沟头防护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石坎梯田、保土耕作等 ;形成了沟洫治水治田、土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是“人、土、水”等关系严重恶化,进而引发并加重一系列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在:(1)“人土”关系恶化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洪旱灾害加重;(2)“人水”关系恶化引起洪旱灾害频发;(3)70%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的采矿或其它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4)大中型水库诱发性地震明显增加。人地关系恶化总的结果是导致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人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暴雨洪水的现状,提出雨洪资源化的研究课题。限定了雨洪资源化利用的概念,并从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城市、平原及山区的雨洪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表明,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淤地坝前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投资效果,关系着坝系后期运行、管护及受益问题。本文探讨了利用入库洪水过程线,结合列表试算法进行调洪的方法,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确定坝高与溢洪道尺寸,更好地解决兴利与除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南麓巴河上游流域是整个巴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其他它生态问题,进行流域环境治理必须通过生物调节和水调节措施相结合来强化流域对水土的拦截和对洪沙的排出功能。探讨了通过水调节规划治理巴河上游流域的具体方法和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植被影响下的黄土坡地降雨漫流数学模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径流实验小学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坡地稀疏植被对降雨漫流中有效糙率的影响,提出了在数学模型中定量考虑植被作用的简化方法,并通过模拟计算进行了检验。坡地降雨浸流过程模拟精度的提高为进一步建立黄土坡地雨洪侵蚀过程数学模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土地资源及水土保持专家宋桂琴研究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南地区土壤矿质元素的含量顺序为SiO2>Al2O3>CaO>Fe2O3MgO>K2O>MnO>Zn>Cu,其中硅、铝、铁、钛空间分布较均匀;钙、镁、钾变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硅、钛、铜、锌、锰为残积母质>洪冲积母质>黄土母质;铁、镁、钾为洪冲积母质>残积母质>黄土母质;铝为洪冲积母质>黄土母质>残积母质;钙为黄土母质最高,残积母质很低。从山地洪积扇中上游阶地中下游阶地,硅、铜、锌、锰逐渐减少;铝、镁、铁、钙、钾则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