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遂宁市船山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以庭院和庭院四周的坡耕地及田、塘埝为对象,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大办农家乐,最终达到了农民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庭院水保为新农村建设助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遂宁市船山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以庭院和庭院四周的坡耕地及田、塘埝为对象,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大办农家乐,最终达到了农民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
庭院水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庭院水保的新发展.四川省资阳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以庭院及庭院四周为范围,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典型。其中,庭院水保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山、水、田、林、路、井、渠(沟)、气、园、塘等综合配套的一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了庭院水保内涵、发展历程及成效等,总结了庭院水保建设要点,认为大力推广庭院水保,对带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冬梅  陈婷  肖静  陈华春 《南方农业》2010,(3):89-89,94
春季花香、秋季果韵,发展庭园果树,既可绿化美化村庄,又能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文章浅析庭园果树发展前景及发展潜力,提出进一步发展庭院果树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调查方法,比较定量分析了河北省中南部山地丘陵、山前平原、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村落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年代尺度内村落分布几乎不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村落规模的分级特征较一致.庭院面积与地貌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平原地带的庭院面积大于山地丘陵,各类型区庭院土地利用率均较低,因而庭院开发潜力较大.山地丘陵到滨海平原村落与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较一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村落与耕地关系密切,控制村落规模,适当增加村落密度,有利于缩短耕作半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庭院雨水径流是农村雨水调蓄利用的重点。根据研究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监测和分析了3种不同雨水调蓄利用模式下监测户的雨水集蓄量、用水来源、耗水量、去向及经济效益等,对西峰黄土区庭院不同雨水径流调蓄利用模式下雨水径流对促进农户经济活动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庭院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庭院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狠抓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庭院经济的发展。庭院经济不但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1庭院“猪—沼—酒”生态经济模式布局鲁北地区庭院面积较大,一般在300m2左右,除零星饲养家禽家畜外,大部分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因猪、鸡饲养量小,再加上传统的散养习惯,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低,环境卫生差。2000年以来,我们受“四位一体”工程技术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户分化的村域居民点用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地块尺度探讨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农户层面居民点用地演变特征及其趋势,为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调控方向与模式提供依据。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古泥村为典型案例,从农户家庭收入、就业职业、就业地点3个方面对农户分化类型进行界定基础上,解析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内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规模存在"农业种养殖主导生计类型"农户户均面积最大,"既离土又离乡式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人均用地面积最大,"离土不离乡式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户均用地面积和人均用地面积均最小;非农型、农业型农户地块尺度居民点用地斑块空间形态最复杂,就地非农型和农业主导型农户居民点用地斑块空间形态较为简单,且趋于规整的方形;就地非农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房屋形态更为紧凑和集约,农业型农户房屋形态更为松散和粗放;就地非农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房屋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非农型农户土木结构所占比例最大;农户分化对其居民点生产功能占地比例影响不大,农户非农化对其居民点居住功能影响较为显著,即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其居民点居住功能越强;农户层面上居民点服务功能比例偏大是造成户均用地偏大和集约利用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管制户均用地规模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延吉、吉林、长春、四平、通化五个市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选取机械化模式、农户家庭人口数、农户户主年龄、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住址到县城距离、农户家庭所有固定资产总值、农户家庭总收入、农户拥有土地质量及农户耕作的种植面积9个变量来分析影响吉林省农户对农机需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探究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制约因素,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该研究基于2018年湖北农户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反事实分析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GPSM)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流转会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0.244个单位,水田转入和旱地转入会分别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0.299和0.204个单位;土地转入面积、水田转入面积和旱地转入面积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的比例要比流转面积提高的比例更大,且水田转入面积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更明显;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土地流转能够通过每公顷流转费反作用路径和要素集约促进路径提升农户耕地的复种程度,每公顷流转费起到调节作用,要素集约率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8.9%。建议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制定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12.
研究山区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对保障山区粮食安全、促进山区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剑河县白都村为例,基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在提取农户耕地地块空间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综合指标测度法对农户耕地地块细碎程度进行刻画,从地块和农户两个层面分别运用Logistic和Tobit模型分析耕地地块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探析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其撂荒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户平均地块面积为0.044 hm2,平均耕地撂荒占比为29.50%;2)从地块层面看,耕地地块细碎化会加剧耕地撂荒,其中地块耕作距离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的作用强度高于地块耕作距离;3)从农户层面看,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耕地撂荒规模愈大,农户耕地细碎化指数每提升10%,其耕地撂荒比例增加4.22%。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山区细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八五”以来 ,山东省临朐县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 ,1 994年又承担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 ,先后在大关镇南蒲沟村、临朐镇教场村等 1 6个村试点成功了“五建四养三追一浸一种”的以户为单元的生态农业模式 (见下图 )。1 “五建”是指在农户庭院内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畜禽暖舍、厕所、太阳能淋浴室、省柴灶小型高效沼气池 ,建于庭院一角 ,池容 6~ 8m3 ,池型为全地下园型水压式 ,混凝土整体现浇结构。沼气池出料口与水压间设在庭院外的街巷内 ,并盖上活动盖 ,保持环境卫生和人畜安全 ;太阳能畜禽暖舍 ,建于沼气…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华北平原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借助河北省沧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理论模型与多层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1)案例区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现象已较为普遍,2000年以来冬小麦退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28.18%;2)地块、农户和村庄3个层次在解释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方面均发挥显著作用,其解释程度分别为52.1%、17.5%和30.4%;3)地块层次的土地质量、灌溉水源和地块面积在1%或5%水平下显著影响农户冬小麦退耕决策,且土地质量低下、灌溉水源稳定性较差、面积较小的地块更有可能退耕冬小麦;4)农户层次的平均务工收入、地均务农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农机设备和地块破碎度在5%或10%的水平发挥显著影响,且地均务农劳动力数量少、平均务工收入和地块破碎度高、农业决策者受教育程度高且不具备农机设备的农户退耕冬小麦的概率更高;5)村庄层次灌溉用电单价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灌溉用电单价越高时,农户越有可能发生冬小麦退耕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背景下推行土地休耕制度须精准,应以严格的冬小麦种植摸底调查监测为前提,还应结合农村集体新型产业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推进制度落实;同时,应加强地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稳定与适度发展地表水灌溉的小麦面积,为实现土地休耕与口粮安全"双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户用沼气工程发展对农田养分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采用养分流的分析方法,对比分析2007年中国13个沼气发展省份沼气农户和非沼气农户农田养分管理行为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类农户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和秸秆还田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部分地区沼气农户生活燃料比例明显减少,但地头秸秆燃烧情况加剧;粪尿养分还田率有较大不同,非沼气农户粪尿直接还田率达到96%,沼气农户只有39%,沼气农户大量粪尿进入沼气池,但只有33%的养分被利用,沼肥养分仅占沼气农户养分输入总量的9%。综合比较,沼气农户家庭有机养分比重仅有24%,而非沼气农户达到了43%;这导致了沼气农户单位面积养分输入总量为 781.62 kg/hm2,显著低于非沼气农户的850.82 kg/hm2。沼气农户的废弃物养分循环利用率只有45%,而非沼气农户达到70%。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沼气农户并没有因为沼气发展而提高养分再利用,沼肥对化肥的替代效果没有表现出来,导致有机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沼气农户的技术培训,加强沼肥的还田力度,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充分发挥沼气对家庭养分资源再利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农户苜蓿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黄淮海地区农户种植苜蓿的影响因素,该研究以黄淮海地区的苜蓿种植主体-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苜蓿种植面积供给反应模型,利用统计数据及调查数据,证明黄淮海地区农户苜蓿种植并不遵循种植周期内收益最大化原则。通过建立幼稚价格预期模型,计算了各因素对黄淮海地区苜蓿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证明针对其他作物的种植补贴不会显著影响苜蓿种植面积,增加苜蓿供给能有效降低饲料粮供给压力。该研究提出苜蓿种植应当减少行政干预,增加良种、技术、信息的服务供给,培育苜蓿种植专业农户,并根据苜蓿的需求特点,结合畜牧业发展及环境改善需要,制定种养结合的苜蓿种植目标。该研究对于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促进黄淮海地区畜牧业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户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探究农户生态环境认知与保护行为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于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利用江西省2 02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农户生态环境认知和保护行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户生态环境认知水平较高,但保护行为程度较差,表明农户生态环境认知并不必然导致保护行为,二者之间不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究其原因是农户生态环境认知与其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不同。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实际耕种面积、年龄和外出务工比重,影响行为的则依次为年龄、实际耕种面积和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外出务工比重三个指标对农户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行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农药投入过量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普遍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投入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户是农药施用的微观决策主体,对农户施药行为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引导农户减少农药投入。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户施药行为的内在机理,对影响农户施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做出细化,弥补现有研究在生产经营、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分析上存在遗漏部分重要因素或表征变量不够准确的不足。基于7省746户种粮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施药行为的个体和家庭因素、生产经营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弥补了传统OLS模型或二项Logit模型估计方法的不足,揭示了各因素对农户施药行为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从影响方向看,受教育程度、种粮面积、地块集中度、地权稳定性、农药投入成本、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生产保险等变量对农户施药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种粮收入占比、种粮动机等变量对农户施药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农户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种粮面积越大、地块集中度越高、地权稳定性越好、种粮收入占比较低、以自给为目的、农药投入成本越低、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保险,施药强度越低。2)从影响程度看,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生产保险、种粮收入占比、受教育程度、地块集中度、地权稳定性、种粮动机等变量对农户施药强度的影响较大,而种粮面积、农户年龄、农药投入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为激励农户减量投入农药,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农户安全生产的内生动力,也为农户减少农药投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鄱阳湖沙区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其机理,以该区多宝乡238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和农户个体两方面分析了南方沙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行为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户与沙山距离、风沙危害程度、农地面积以及农户个体状态是影响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因素。通过对鄱阳湖沙区人地关系的探讨,提出了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改善农户生存与生产条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农户生态保护意识等措施,以期正确引导农户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地,实现农村新型、集约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该小流域工副业和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村落类型间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差异显著;养殖业中以养殖食粮型牲畜为主,虽然养殖业不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有35.23%的农户希望发展养殖业;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面积超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果/粮面积比为1.08;资金、技术、信息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