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蒙古东部区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2年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开展了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研究。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大豆、玉米等六大主栽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分析讨论了各地区不同作物降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和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2):F002-F002
我国自汉代有了臂式犁以后,就开始进入传统耕作法。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这一主要以犁-耙-耱为体系的北方旱地耕作技术日臻完备。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以致成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点是,把作物残茬和有机肥翻到耕层以内,地面清洁,再通过耙耱建造松碎的种床层,有利于保  相似文献   

5.
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定西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促苗早发、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提前出苗2~6d,出苗率提高11.0~17.9个百分点;土壤供水能力提高46.3%~158.0%;春小麦产量提高34.4%~58.8%,水分利用率提高2.07~3.38kg/(mm*hm2),达到6.58~8.32kg/(mm*hm2)。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秸秆深埋蓄水抗旱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降水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时期不同步,雨水利用率低,是造成旱作农业区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秸秆深埋蓄水抗旱耕作技术使有限的天然降水就地拦蓄入渗,建立土壤水库,成为解决旱作区干旱缺水的有效措施。试验表明:秸秆深埋蓄水抗旱田0cm-60cm深土 含水量比常规田提高1.3%-6.0%,活土层由15cm-18cm增加到50cm,土 容重由1.282g/cm3下降到1.142g/cm3,平水年增产80.7%,水分生产效率增加84.1%,干旱年增产229.4%,水分生产效率增加225%。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农业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甘肃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或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早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8.
方城县山丘区旱作农业技术初探陈清明(河南省方城县旱地农业办公室,473200)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缘,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面积的70%属于丘陵区和浅山区。全县有耕地10.2万hm2,其中坡耕地面积3.8万hm2,土壤瘠薄,结构不良,一遇暴...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技术发展与降水资源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提高旱地麦田休闲期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保证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深松、深翻和旋耕),副区为保水剂施用量(0、45、90 kg·hm-2),研究了耕作方式和施用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生育期耗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时空有序张淑芝,孙尚海(甘肃省平凉地区水保所,平凉市744000)水保林体系的空间有序包括林种间的分层格局和林种内乔灌草地被物的空间结构。它的空间有序保证了它能立体利用太阳能、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绿色植物的热动力系统;它的时间有序...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的深层次综合开发研究孔四新,贾绪初,李延福(河南省济源市水土保持研究所,454650)五味子,一种盛产于我国广大山区的野果,属木兰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具有酸、甜、苦、辛、咸五昧故而得名,历史上多作药用。近年来,这一野生植物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国永      韩艳    刘明华    侯俊丽  时海萍  刘维真  郭伊利  乔强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6):115-120
以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en’s倾向估计、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1个极端降水指数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过去53年,河南省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2)河南省区域内,东南部极端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大于西北部。过去53年,商丘和西华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安阳、新乡、孟津、三门峡等地显著减少。(3)将河南省极端降水指数与其他区域进行了比较表明,极端降水指数存在区域性差异。(4)极端降水指数与纬度因素之间相关性强于经度和海拔因素。(5)除CDD指数外,其余指数与年总降水量均具有较高相关性。其中,极端降水量(R95p)、年降水日数降水量(R10,R20和R25)对年总降水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渭北旱原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但降水有限,且年季分布不均,旱灾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瘠薄,资源利用率低,土地生产力低等客观条件,陕西省农科院在合阳甘井建立旱地农业研究试验站,长期进行了渭北旱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攻关研究,先后构建了多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践证明,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消除这一地区贫困,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农田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TRMM数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降水产品,其准确性已得到广泛验证和认可。但其相对较低的空间分辨率制约和阻碍了在各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以降水空间分异显著的四川省为例,在综合考虑空间位置、地形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与克里格插值(Kriging)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个兼顾多因素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的降尺度模型(MGWRK),对研究区域的TRMM年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研究,并通过41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对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经过降尺度处理后,TRMM降水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从0.25°(约26km)提升至1km,数据的精细程度有了明显提升;(2)MGWRK模型综合运用了空间位置、地形等多个高分辨率的辅助信息,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TRMM降水影响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类型与特征。从多年平均及两个典型年份的验证结果看,MGWRK法比传统的重采样方法Bilinear法及基于OLS的全局回归克里格法具有更高的精度,降尺度结果的精度更接近TRMM原始数据;(3)构建的降尺度模型兼顾了提升空间分辨率和保持数据精确度两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四川省TRMM降水数据的降尺度研究,可为TRMM数据在小尺度的应用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实际产值占光、热、水、土壤资源生产潜力(资源可能产量)的比率作为粮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计算了吉林省各市县主要粮豆作物资源利用率现状。粮豆作物光合资源利用率为20% ̄30%,光温资源利用率为25% ̄40%,气候资源利用率为35% ̄45%,气候-土壤资源综合利用率为45% ̄55%。资源利用率地域差异较明显,中部及东部半山区较高,东部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区较低。最后,分析了各地粮食增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能使大豆根瘤数、根瘤重增加 ,有效根瘤数增多 ,大豆干物重增加显著 ,经 13点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每公顷的耕地施 K2 O 90~ 15 0 kg,能使大豆增产 9.15 %~ 37.0 5 %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钾肥底施效果好于苗期追施 ;施钾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 1.5 9%~ 4 .78% ,脂肪含量降低 3.80 %~ 4 .74 %。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4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以河南省18个市为基本单元,对服务组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个市(郑州、济源、漯河),其余15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豫西整体水平较高,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其次为豫中,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再次为豫北,鹤壁进入Ⅲ类地区,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然后为豫南,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最后为豫东,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杜凯闯  王文静  吴克宁  查理思 《土壤》2018,50(4):832-840
分析古土壤特征是获取古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特征来推导不同时间尺度下原始农业信息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区内的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的孢粉、炭屑、有机碳同位素、植硅体等古土壤特征定量分析,推测当时的粮食作物等原始农业信息。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两者的孢粉、炭屑,发现当古人类活动开始增强后,对于生存、生活所需的植物,古人类有选择性地种植和采摘,导致禾本科含量增加明显,藜科含量也较高,而利用价值不大的植物则因居住、耕作需要而被砍伐、焚烧,导致木本、蕨类含量减少。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和植硅体分析,发现在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以C_3植物为主的自然植被类型转变为以C_4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类型,其遗址区内农作物以粟、黍为主,并发现有水稻,推测该遗址在仰韶晚期处于"北粟南稻"交错地带。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水资源短缺将是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农业高效用水已成为当今世界观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方面主要在喷微灌技术、节水工程规模经营、节水设备和技术产业化和管理技术等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将在生物技术、农业管理一体化技术、精细灌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四个方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