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河上游流域面积4257.4km2,水土流失面积3766.7km2,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重点治理前,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柳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造成下游河段淤积严重。重点治理后,柳河上游现治理程度达60.7%。1994年7月13日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55.7mm,达到百生一遇暴雨标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这次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洪量尚不足20年一遇标准。在这次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巨大的蓄水保土作用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减少的洪水灾害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2.
祖厉河水沙特性及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祖厉河流域自1970年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至1989年底止,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面积2120km2,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648.43km2的20%。采用“水文法”、“水保法”、“水土流矢成因定量分析法”计算1970~1989年流域水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效益,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3.15%、13.8%、10.41%。20年来,流域共减少入黄泥沙1.9亿t年均减少950万t。在1970~1989年实测年均减沙量2770万t中,人类活动影响的占27%,降雨减少影响的占73%。  相似文献   

3.
清涧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0000t/km2以上。自50年代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截至1989年底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4.07km2,治理程度达50.67%,流域输水输沙明显减少。分析表明:清涧河水沙减少受降雨和流域治理的共同影响,与1969年以前相比,70年代年均减沙15.4%,80年代年均减沙71.3%。在减沙量中,降雨偏枯影响70年代占14.6%~28.2%,80年代占36.9%~41.8%;流域治理减沙量70年代占71.8%~85.5%,80年代占58.2%~63.1%。同时,流域治理减水量也由70年代的18.2%~33.9%增加到80年代的42.9%~47.7%。  相似文献   

4.
延河甘谷驿水文站以上水土流失面积5891km2,年均侵蚀模数8000t/km2。该流域自50年代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截至1989年底止,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593.6km2,治理程度达44%。采用水文法、水保法分析河流水沙变化,与非治理时段1956~1969年相比,治理期70~80年代年均减沙2640万t,减少了40%,其中降雨偏枯影响占8%,下垫面影响占92%;治理期内年均减水0.44亿m3,减少了17.5%,其中降雨影响占23.8%,下垫面影响占76.2%。在下垫面减沙减水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分别占72.7%和50.6%。  相似文献   

5.
渭源县里仁沟流域红土裸露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0.6%,水蚀和红土泻溜等重力侵蚀严重。在治理中,突出综合作用,坚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拦蓄利用梁坡径流稳定坡脚和沟床,雨季红土坡穴播沙棘、沙打旺等林草。经过五年连续治理,全流域累计完成基本农田628.77hm ̄2,造林562.6hm2,种草150.07hm ̄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1km ̄2,其中红土治理面积6.27km ̄2。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206.51元增加到407.09元,林草覆盖率由6.1%上升到40.6%,年径流模数由31238.6m3/km ̄2降低到11928.4m3/km ̄2,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600t/km ̄2降低到1165.9t/km ̄2。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河龙区间面积11.16万km2,60年代年均输沙量9.525亿t,年均输沙模数8535t/km2。考虑水库等栏沙,还原计算的年均产沙量为9.824亿t,扣除轻微流失面积3.82万km2及其年产沙量0.297亿t,黄土丘陵沟壑区7.34万km2面积上年均产沙量9、527亿t,年土壤侵蚀摸数为12980t/km2,比年均输沙模数高出52.1%。在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中,将坡长20m径流小区的年产沙模数改正为自然坡长的年产沙模数,加上坡面浅沟汇流加大冲刷的作用,未治理坡耕地年产沙模数在15000t/km2以上。由此算得的小流域各地类年产沙模数,作为工程规划设计和计算水土保持减沙作用的依据较为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就巨大效益显著黄自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603)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堪称世界之最,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约16亿t,使黄河成为世界闻名的多泥沙河流。...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试点县综合治理开发迈出新步伐姚孝友(淮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处,蚌埠市233001)淮河流域总面积2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为7.4万km2,每年流失的约4.4亿t泥沙随暴雨洪水沉积于河道和水库之中,给根治淮河带来极大的难度。1...  相似文献   

9.
潼南县第一期小流域治理成效与基本经验段太阶,陈林(四川省潼南县水土保持办公室,632660)潼南县总面积1584.9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931.94km2,年土壤侵蚀模数6294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586万t.严重的水士流失是制约我县农...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的无定河、三川河、黄甫川和定西县四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4129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6094.2km2。四大片1983~1995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14385.9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9.16%。重点治理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减沙率均在50%以上,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人均纯收入增加1.3~2倍,农户脱贫率达91%。今后应加强区域内的预防监督和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注重深度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