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遥感监测土壤湿度的方法综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生态环境水热因子的遥感监测回顾,总结出定量地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方法主要有:微波遥感监测法、热惯量法、作物植被、亮温综合指数法和热红外法等,并对各方法的原理和具体的适用领域做了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梅花鹿鹿茸真皮层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取梅花鹿鹿茸生长顶端的真皮层组织,分离真皮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及冷冻保存。结果表明,在含10 %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中,鹿茸真皮层细胞能进行短期体外培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菱形,细胞的生长状况良好,传代培养的细胞培养5d可长至汇合。传4代以前的细胞形态均一,边缘光滑,胞质均匀透明,细胞排列紧密;传5代后,细胞伸展变为扁平形,细胞突起增多,边缘不光滑,汇合后细胞排列疏松。以含5%二甲基亚砜(DMSO)和10%FBS的DMEM为冻存液,经梯度降温后冻存,真皮层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鹿茸角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鹿茸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为鹿茸再生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采用组织学、MTT比色法、免疫组化等多种手段动态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核心部分,约150字鹿茸软骨细胞贴壁生长,原代细胞比传代生长速度快,原代及传代4代内的鹿茸软骨细胞均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软骨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等多种形态,II型胶原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为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传代培养4代内细胞生长旺盛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 可满足后续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克隆新的猪MAPK12基因全长ORF,分析其生物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功能提供信息资料。方法:以已报道的人及小鼠MAPK12基因cDNA序列为依据,利用电脑克隆策略获得的ESTs设计引物,RT-PCR技术扩增新的猪MAPK12基因ORF序列,将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分析此蛋白的特性并预测其结构。结果 分离的ORF全长1101bp,编码367个氨基酸,与人鼠氨基酸序列92%同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出此蛋白的理化特性并预测了其一级、二级和高级结构。结论 研究分离的基因片段可命名为猪ERK6,通过分析,获取了该酶的基本信息特征,并与现有的报道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猪MAPK12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稻OsVDAC2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VDAC(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又称作线粒体孔蛋白,在调节线粒体的代谢和能量功能以及线粒体介导的凋亡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但水稻中VDAC家族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尚未清楚。依据NCBI公布的水稻OsVDAC2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从水稻品种日本晴叶片cDNA中扩增得到目的片段。构建OsVDAC-GFP融合瞬时表达载体,转化水稻原生质体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表明:水稻OsVDAC2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岛棉 pepc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对植物生理功能行使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根据NCBI已公布的EST序列利用RACE和genome walking技术从海岛棉品种7124中克隆了一个新的pepc基因,命名为Gb.pepc3。该序列全长3259 bp,含有一个291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6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110.7 kd,等电点为6.08 I。对Gb.pepc3蛋白的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b.pepc3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的pepc相似性很高,属于C3型pepc。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b.pepc3在棉花各组织中广泛存在,其中在胚中表达量最高,在纤维中表达量较低。在棉花发育各个阶段Gb.pepc3表达量不同,海岛棉在开花后15天Gb.pepc3表达量达到高峰期,而陆地棉开花后20天Gb.pepc3表达量达到高峰期。海岛棉和陆地棉间表达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PMD18-T为载体,对10个镰刀菌菌株的rDNA的ITS区及28S部分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用DNAMAN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了菌株间的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并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各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在92.2%~99.9%之间,反映了种间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与形态学上把它们鉴定为不同的种相吻合,而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其同源性高达96.6%~100%,说明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在rDNA基因序列上碱基差异甚微,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90d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将传代培养第2代、5代、8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 nM)作用,培养24 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结果】不同浓度IGF1处理组的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32146和35973 DPM/mg);培养5代的细胞(分别为2781和3206 DPM/mg)已明显下降;第8代时(分别为489和736 DPM/mg)又进一步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无显著的差异。【结论】不同培养时期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取材于生长90天鹿茸的间充质层细胞在离体培养8代后已失去了对IGF1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从虹鳟肝脏中扩增出Hepcidinc全长DNA序列,预测出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RT-PCR和RACEPCR的方法,从虹鳟肝脏中克隆获得了Hepcidin全长cDNA序列,利用在线工具和软件包分析。结果表明:虹鳟Hepcidin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Q711993)为883bp,5’端非翻译区211bp,3’端非翻译区为405bp,以及一段267bp的编码序列,编码88个氨基酸,由信号肽(24个氨基酸)、原肽(39个氨基酸)和成熟肽(2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C端含有Hepcidin类抗菌肽的8个半胱氨酸保守性结构,可形成4个分子内二硫键。与已报道的鲑形目大西洋鲑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3%,与其他鱼类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44%~88%,是Hepcidin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1.
分离培养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通过研究TGF-β的特异性小分子拮抗剂SB-431542对这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TGF-β在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机制。从生长30天的梅花鹿鹿茸中分离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传代培养第2代的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分别在含不同浓度SB-431542(0、1、3、5、8、10 μmol/L)的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后用MTT法测定这两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用SPSS软件对其增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前成软骨层细胞呈纺锤形或梭形,台盼兰染色显示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经SB-431542处理的间充质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3μmol/L和5μmol/L的SB-431542处理的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TGF-β可能在维持鹿茸间充质层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调查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榆树、农安、九台、双阳和德惠)腹泻梅花鹿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对梅花鹿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对所得菌株进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用平板扩散法或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9种耐药基因。共得到127株大肠杆菌,84株大肠杆菌属于3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47株属于11种血清型,即O2,O7,O9,O21,O26,O87,O126,O128,O138,O142和O154;所得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strB、strA、aadA、tetA和sul2在被检菌株中最为流行。菌株对磺胺类和四环素耐药性最严重, 而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阿莫西林、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蓝转录组数据分析,从马蓝叶片cDNA中克隆得到了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CDS),长度为807 bp,命名为BcTSA(GenBank登录号:MG857654),可编码269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结构域、跨膜区、信号肽、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编码蛋白的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蛋白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与其他植物的TSA蛋白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通过qRT-PCR法检测BcTSA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与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水杨酸(SA)诱导表达情况。推测其编码的蛋白为亲水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8.9 kD,理论等电点(pI)为5.65,无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BcTSA定位在叶绿体中的可能性大,没有信号肽;有18个磷酸化位点,存在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BcTSA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5种物种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达到81.35%的相似性;BcTSA基因在马蓝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另外,发现BcTSA基因响应外源诱导子对代谢的调控。BcTS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有助于研究BcTSA基因的功能,对提高马蓝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河马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明三河马遗传分化,参考牛(M57764)、羊(AF002110)、猪(M17704)、人(J03071)和鼠(X12630)等哺乳动物GH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三河马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长约2kb的DNA片段。PCR产物经pGEM-Teasy载体转化感受态DH5α株大肠杆菌,获得重组克隆子。DNA测序表明:三河马生长激素基因DNA序列长1923bp,含完整的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与猪、狗、牛、羊的GH的c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7%,92.63%,90.06%和90.37%。其cDNA所编码氨基酸与猪、狗、牛、羊同源性分别为97.21%,96.74%,88.84%和88.37%,表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河南部分地区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基因缺失苗的猪场是否发生了PRV野毒感染,了解新流行株的主要毒力基因g E是否发生变异,利用PCR方法,对南阳、周口、巩义、济源、漯河、原阳等地采集的疑似PRV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对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接种猪睾丸细胞,传至6代,分离出9株PRV,克隆其g E全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9株PRV均能扩增出1 862 bp的g E基因,且彼此之间同源性为99.9%~100%,与其他PRV毒株同源性为97.5%~99.6%。9株分离株处于一大分支上,且均含有2个氨基酸插入,在448位和510位均发生氨基酸置换。结果表明,分离株均为PRV野毒株,且g E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重新流行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ABC"模型的B类PI基因,探究决定花瓣和雄蕊形成的基因特征。采用CTAB法提取萼脊兰花瓣总RNA,并通过RT-PCR法克隆萼脊兰PI基因的编码序列,该序列长度为633 bp,编码210个氨基酸,与小兰屿蝴蝶兰的氨基酸相似性最高。对PI所表达蛋白质的结构、亲水性和二级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包含MADS-box和K-box保守结构域,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该蛋白分子属于亲水性蛋白,包含56.19%α螺旋、13.81%的延伸链以及30%的不规则折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I基因主要在花器官中表达,且表达量高,说明PI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和带启动子的片段已插入到表达载体p CAMBIA1301中,表明成功构建植物表达载体1301-PI,为最终获得新奇花型的萼脊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光周期途径中,FT基因是决定植物开花时间的重要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YZ-14"紫茄品种中分离克隆得到了FT基因,命名为Sm FT。序列分析表明,Sm FT基因的c DNA全长691 bp,开放阅读框为528 bp,编码176个氨基酸,与同科作物马铃薯中FT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2%,与番茄中FT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也能达到91%。成熟蛋白等电点为5.20,分子量为43.79 k D,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Sm FT基因在紫茄的根、茎、叶、花瓣、果皮和果肉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Sm FT基因在茎、叶和花中表达量较高,这可能与FT发挥作用的位置有关。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茄子的光周期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卵寄生真菌在寄生并破坏卵的过程中几丁质酶的作用,本研究从烟草南方根结线虫卵上分离得到虫草棒束孢HNE3,采用RT-PCR及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一个几丁质酶基因IFCHI1。该基因DNA序列全长1 417 bp,具有1个内含子,长度为61 bp,包含1个1 18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个由39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通过在线软件分析,该蛋白理论分子量为44.1 k Da,等电点为4.88。通过Gen Bank比对,几丁质酶IFCHI1属于第18家族糖基水解酶,比对分析不同来源真菌几丁质酶,发现该几丁质酶具有典型的催化区保守序列SIGGW和FDGIDIDWE及结合区保守序列GTWEQGVYDY和GLGGAMWWESS。同源性比对发现,该几丁质酶同昆虫寄生真菌几丁质酶同源关系近。结果表明,从虫草棒束孢HNE3克隆得到几丁质酶基因IFCHI1,为进一步明确该菌产生的几丁质酶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壳降解及降低孵化率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