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运用灰色决策理论,在综合分析群众、专家和领导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在“八五”期间,松嫩平原27县(市)四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的发展策略应是适度发展。首先应侧重水稻高产田发展(400kg/亩以上),到1995年面积应稳定在248万亩左右,约占1989年该地区水稻播种面积的45.7%;其次是侧重发展玉米高产田(300kg/亩以上),到1995年稳定在759万亩左右,约占1989年播种面积的41.3%;再次是侧重大豆高产田(125kg/亩以上)面积,到1995年稳定在483万亩左右,约占1989年播种面积的35.8%。  相似文献   

2.
东港市现有水稻面积60万亩,是国家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海北部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居全省县级市首位。东港担负着黄海稻区水稻良种繁育和试验任务,承担着省级科研单位的多项试验项目,各项试验与研究结果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越南杂交水稻品种及其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南是传统农业国,水稻是主体农业作物,全国栽培水稻面积为760万hm2(种植面积为500万hm2),顺化以北地区(越南北方)水稻栽培面积为260万hm2,主要在红河下游平原和沿海平原,为二季水稻种植区.越南中部沿海平原及越南南方湄公河下游平原地区为三季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4.
1水稻生产现状水稻是勃利县主栽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勃利县水稻面积不足0.7万hm^2,产量也只有3万t左右,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面积推广,使原来的涝洼地变成了高产田,加之水库防洪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打井种稻技术的逐渐成熟,水稻面积开始逐年增加,到2000年水稻面积已经稳定在1万hm^2以上,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4万hm^2,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是四川的优势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严格的制种操作规程、先进的制种技术使得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在全国保持优势地位。全省杂交水稻制种创造了全国“四个第一”:一是面积第一,据四川省种子协会统计全省杂交水稻常年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最高年达到54万亩以上,占全国水稻制种面积的30%以上;二是平均亩产第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稳定在200kg/亩,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是河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hm2以上,主要分为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两大种植区,其中,信阳市种植面积稳定在46.7万hm2以上。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及稻米提质增效是河南省农业生产重点之一。但是,河南省水稻生产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之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相继发生;黑条矮缩病、稻水象甲等新发病虫害不断出现,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害上升,病虫害暴发几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初大面积“旱改水”以来,淮北稻区稻田面积相对稳定,单产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江苏的高产稻区。以大面积“旱改水”前的1970年为例,全省水稻面积为3558.13万亩,徐淮的水稻面积仅507.28万亩,只占全省稻田面积的14.24%。1972、1976年,是江苏历史上水稻面积最多的年份,分别为4703.29、4666.34万亩,徐淮的水稻面积分别为938.58、943.15万亩,占全省面积的19.96%、20.2%。进入80年代,江苏省稻田面积逐渐缩小,主要是在苏南。在淮北三市中,徐、连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我县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农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世纪70~8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到2万公顷,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有的地块被种植水稻等作物所取代,现在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667公顷左右.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广大农技人员的总结,为我县花生的无公害生产奠定了基础,现就我县花生的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无公害植保技术要点简叙如下:  相似文献   

9.
萝北县是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北部地区,属于高纬度寒地水稻作区,年种植水稻面积达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0%以上,以往主要以直播和人工插秧为主,工作量大、产量低。  相似文献   

10.
水稻育秧棚套种葡萄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世纪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即开始利用冷棚进行水稻育秧,并于本世纪初大面积推广,为水稻生产早育苗、育壮苗、早插秧创造了条件,水稻产量与品质由此大幅度提高。据中商情报网2015年9月18日报道,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 400万公顷以上,其中高产作物水稻面积稳定在400万公顷以上。据专家估算,我省除智能化水稻育苗设施外,水稻育秧冷棚面积已达到6 000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11.
新乡市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原因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新乡市水稻生产情况(一)面积与产量通过统计年报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水稻良种补贴数据、原阳县统计数据予以比较,可以全面了解近年来新乡市水稻面积与产量变化,其中2006年是全市水稻面积、产量逐年下降的拐点。1.从统计数据看,自2006年开始,新乡市水稻面积、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73万hm2、总产量3.37亿kg。到2014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3.26万hm2(含长垣县),总产量降到2.24亿kg(表1)。面积、总产分别下降31.2%和33.5%。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我县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农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世纪70-8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到2万公顷,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有的地块被种植水稻等作物所取代,现在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667公顷左右。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广大农技人员的总结,为我县花生的无公害生产奠定了基础,现就我县花生的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无公害植保技术要点简叙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我县北部几个乡镇是传统的麦稻轮作粮食高产区,也是我县的优质小麦丰产区,水稻种植主要是麦茬稻。近年来,由于受农田水利设施末梢的功能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麦茬稻种植用水难等问题的影响,在我县北部几个乡镇水稻旱栽面积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亩。潢川县水稻旱栽形成规模种植,是在农民自发的基础政府引导的结果,在节水种植上探索出一条新技术。由于这项技术具有节水、省工、抢季节、易管理等优势,推广面积逐年扩  相似文献   

14.
承德种植水稻据有关记载已有将近3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栽培面积逐渐增加,北部到接坝寒冷地区都有水稻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种植面积达历史最高峰期的4万多公顷,水稻生产已由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水平。由于水稻品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水稻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争水,同时也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在不防除杂草的情况下,一般水稻要减产8%~30%。农田杂草是我省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我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30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左右,其中草害面积2250万亩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水稻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水稻总产165亿公斤以上。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水稻生产“1213”目标,即到“十一五”末.全省育成超级稻新品种10个以上。推广超级稻面积达到200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再增50公斤,稻米品质基本达到国标3级以上,粳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85%以上。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江苏省将在15个县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示范推广超级稻800万亩。核心区单产迭700公斤。带动全省优质稻面积2100万亩,实现单产增一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洱源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相连,南与漾濞、大理市接壤,西与云龙县为界,北与剑川县相邻。是一个典型农业县,大春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为主,小春以蒜、蚕豆为主,水稻是洱源县大春栽种的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9333.33 hm2(14万亩左右)。按照省、州统一安排部署,2014年洱源县被列入部级、省级、州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在项目实施中,洱源县严格按照《云南省2014年粮食生  相似文献   

18.
一、近十年日本水稻生产概况及动向水稻是日本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作物。一九七○年以前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10万公顷(4650万亩)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53%,粮食作物的85%。  相似文献   

19.
宁夏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水稻生产模式正由20世纪90年代的旱育稀植向直播栽培模式转变,同时,宁夏水稻面积采用"压南扩北"的战略,要求宁夏银川北部盐碱地直播水稻的面积逐步增大,而银川北部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着宁夏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实践表明,培育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是进一步提高盐碱地水稻产量和扩大种植面积的最有效方法。笔者就开展宁夏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培育的必要性、宁夏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创新、回交群体的耐盐碱鉴定与筛选以及耐盐碱新品系示范推广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5,(11)
<正>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高产细粮作物之一,辽东及北部早熟稻区种植面积约100万亩,水稻品种较杂乱,适宜的主栽品种较少,外引品种在此区域抗逆性难过关。因此,我们开展了"早熟、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已选育出数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