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菌核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多种蔬菜,随着互助县的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露地蔬菜面积逐步增加。菌核病造成的保护地蔬菜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者在50%以上,露地蔬菜一般在10%以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非常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其中包含重要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生菜、莴笋、茴香等蔬菜[1]。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菌核病在相对低温和高湿的保护地条件下常有发生,加之保护地复种指数提高,连茬种植,病菌逐年累积,危害也逐年加重[2]。2006~2008年崔文清等调查了北京通州地区蔬菜菌  相似文献   

3.
正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在春季至秋季发生,该病主要危害黄瓜果实和蔓叶。病害严重时产量损失较大。笔者总结了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结合冀中南温室栽培防治经验归纳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一、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两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 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 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 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 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菌核病是呼伦贝尔盟和呼和浩特市郊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通过1987~1988年的调查和研究,明确该地区蔬菜菌核病的蔬菜寄主分属6科16种。通过对菌核形态,菌核萌发和子囊盘产生、子囊、子囊孢子和子囊盘尺度,病菌培养性状的比较,肯定呼盟和呼市郊区蔬菜菌核病的病原均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该病在呼市郊区保护地黄瓜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0.24~40.0%,在呼盟保护地青椒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10.0——15.0%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保护地的连年种植,土壤中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Bary]逐年积累,加之气候条件、田间管理、品种采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芹菜菌核病日趋严重。另外,它还危害黄瓜、番茄、生菜、豆角等蔬菜。  相似文献   

7.
菌核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侵染茄子、番茄、菜豆、青椒等多种蔬菜,每年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开败的花瓣,并进一步为害柱头和幼瓜。带菌的花凋落在叶片或茎上,通过菌丝再侵染发病。植株发病以后,又可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所以土壤、种子均可带菌。此外,病菌还可通过侵染杂草,如灰灰菜等,再传播到蔬菜上。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相对湿度大于85%的高湿环境,有利于病菌萌发。另外连作可加重病害的发生。二…  相似文献   

8.
马国良  马辉  马学斌  韩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1-12503,12532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氮源分别为柠檬酸铵和硫酸铵,碳氮比为30∶1,pH范围为6.0~7.0。[结论]为控制和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勇兵  胡丽秋  许美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1-7881,7920
[目的]为了检测浙江禾益农化有限公司新研制生产的20%腐霉利悬浮剂防治黄瓜菌核病的最佳使用剂量和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喷施20%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800倍液、1 200倍液、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和喷清水(CK)共5个处理,进行效果对比试验。[结果]第3次药后10 d,20%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800倍液、1200倍液、50%扑海因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2.70%、65.35%、56.72%、74.19%,其中800倍液防效极显著高于1200倍液处理。[结论]20%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800倍液处理结果与对照药剂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处理防效相当。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为避免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导致病菌抗药性的上升,可以使用其600~800倍液防治黄瓜菌核病。  相似文献   

10.
几种蔬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菌核病菌在20℃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5℃、15℃次之,40℃为菌丝的致死温度。病菌在相对湿度85%以上的高温下8h,才能形成危害性的软腐斑,且随着高湿时间的延长,扩展斑增大。菌核病菌在全光照菌丝生长的最快。病菌在3d-5d菌龄能够侵染叶片,随着菌龄的增长,致病力变弱,8d以上的菌龄的菌丝基本上失去致病性。研究表明,50%多菌灵WP、50%菌核净WP、50%异菌脲WP、70%农利灵WP、70%敌克松WP、80%苯菌灵WP等杀菌剂对菌核病抑菌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1.
申玉香  李洪山  乔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60-10762
[目的]为稳定芹菜生产。[方法]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芹菜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并用10%、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芹菜叶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或残留病株,发病适温为22~30℃,相对湿度85%以上。该病普遍发生在苗期至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叶。芹菜叶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株率、严重度逐渐增加,但与当时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病株率增幅为11.11%,1、35、级平均病斑数为8.141、7.28、29.33个。芹菜叶斑病病叶随着茎枝的生长,发病部位向上移升。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防治芹菜叶斑病,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结论]芹菜叶斑病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发生普遍,发展迅速。苯醚甲环唑对芹菜叶斑病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郊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廊坊市郊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状况。[方法]按蛇行路线采取廊坊市郊大棚温室、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对其土壤肥力、盐分积累及盐分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防治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进行探讨。[结果]廊坊市郊大棚温室土壤肥力水平属中等略偏高,但存在高氮、高磷、低钾现象。大棚温室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比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高。大棚温室土壤中的盐离子含量明显高于露天菜地和林地土壤,其含盐量已达盐渍化土标准。大棚温室土壤盐分以K+、Na+、Mg2+、Ca2+、HCO3-、Cl-、SO42-为主,其中Na+、SO42-积累量远高于其他离子。[结论]施肥不当及人为调控下的耕作管理措施是导致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广西大棚厚皮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直接从罹病厚皮甜瓜叶片上分离病原菌,以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对致病菌的菌落、产孢结构、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致病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病原菌形态特征与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基本一致,rDNA-ITS基因序列与瓜类尾孢的同源性达99%.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结论]近年在广西大棚厚皮甜瓜产区严重发生的甜瓜叶斑病由瓜类尾孢引起,该病是广西厚皮甜瓜上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姜瘟病病原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从同一个姜瘟病田的不同区域分离获得26个菌株,观察其细胞学性状,测定其生物型,从灌根法、注射法、剪叶法中筛选姜瘟病病原菌适宜的接种方法。[结果]分离获得的26个菌株的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及生理生化特性和对照菌株L2、G2表现完全一致,确定其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即姜瘟病病原菌,其中7株为Ⅱ型,占总菌株数的27%,19株为Ⅲ型,占总菌株数的73%。在田间进行姜瘟病病原菌接种时,建议使用茎基部注射法。[结论]从1块有代表性的病田的不同病株上分离25个以上的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是该地区姜瘟病病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系统监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立晨  姚运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40-604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龙胆草斑枯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病情分级计数法调查田间病残体、移栽密度、遮阴及根外追肥与龙胆草发病关系。[结果]秋季和春季收拾田间病残体并喷药保护病害可延迟发病5~10d,早期发病较轻;移栽密度为200株/m^2防效达44.2%;根外追肥防效这47.2%;采用遮阴栽培及间作可减轻发病,防效分别达56.1%、35.1%。[结论]几种栽培措施对龙胆草斑枯病控制效果显著,为无公害防治该病的基本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杭淑莲  张义娟  林权  贺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26-11128
[目的]为宜油系列油菜品种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宜油系列油菜品种进行田间施放菌核、自然诱发鉴定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宜油系列油菜品种间抗菌核病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所鉴定的6个宜油品种中,宜油13号表现为高抗菌核病,宜油15中抗菌核病,宜油11号、宜油12号低抗菌核病,宜油9号、宜油10号低感菌核病。宜油13号和宜油15在抗菌核病和产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结论]宜油13号、宜油15有较强的抗菌核病能力和高产性能,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适宜四川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张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49-10550
[目的]验证从蘑菇培养料中分离筛选出的10个生防真菌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从棉花枯萎病病株和病田土壤中分离出供试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制成生防菌制剂并通过温室盆栽防病试验和大田防病试验研究其防病效果。[结果]在供试菌株中TH和TP的抑菌效果最好,其R值分别为0.3827和0.3980。TV和T105的R值分别为0.4151和0.4127。TK、T1-1和L1-2的R值在0.4827~0.5927。棉籽壳和PD液培养生防菌的棉花出苗率分别为98.0%和89.0%,防病效果分别为90.6%和87.2%,棉苗茎粗分别为4.8和4.6mm;CK1和CK2的棉花出苗率分别为82.5%和78.5%,棉苗茎粗均为3.5mm。在田间防病试验中菌剂处理的防病效果为70.0%,平均每株棉铃数增加13个,产量提高49.1%。[结论]生防作用显著的7个菌株是TH、TP、TV、T1-5、TK、T1-1和T2-2,其生防菌剂能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张慎举  侯乐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33-8935
[目的]制定夏大豆荚而不实的预防措施。[方法]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荚而不实试验。[结果]在黄淮平原夏大豆生态类型区,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及三十烷醇等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单株空荚发生率相对减少7.7%~45.6%,大豆相应增产9.4%~21.1%;既有效减少荚而不实又显著增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三十烷醇7、84-1和ABT生根粉5号,其适宜的使用浓度分别为0.52、005、mg/kg;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荚而不实发生的生理生态效应为:根瘤数量增加14.7~27.0个/株,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66.2%~89.3%,固氮酶活性增强29.0%~39.9%,根瘤固氮(N)量提高4.1~5.9μg/(株.h);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鲜重)提高0.37~0.86μg/g,光合速率(CO2)提高3.7~7.8μg/(dm2.h);株高、茎粗、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性状明显改善。[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有效解决夏大豆荚而不实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鹰嘴蜜桃果肉海绵组织病害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16年调查了鹰嘴蜜桃果肉海绵组织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发病率。[结果]鹰嘴蜜桃果肉海绵组织病害症状主要特征是果肉变褐色,呈海绵状失水,不具气室或空洞,未成熟果实基本不发病,果实临近成熟前10 d左右开始出现病害,其中阳面果发病率为72.5%,阴面果发病率为27.5%,阳面果发病率显著高于阴面果发病率。[结论]调查结果为该病的田间诊断、鉴别及早期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