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冬灌有什么好处?小麦适时冬灌,一是能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二是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三是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盐碱地麦田冬灌,还可以压碱改土。据调查,冬灌比未冬灌的麦田,亩穗数增加12.3万穗,穗粒数增加6.7粒,千粒重提高1.3克,增产27%。  相似文献   

2.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水分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灌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促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小麦拔节期正是根、茎、叶、穗全面生长的阶段,这个时期营养条件的好坏,对麦穗大小、麦粒多少及有效分蘖率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适时浇水追肥,过好夺穗、攻穗关。今年河北省石家庄专区冬小麦自2月中旬开始返青,2月下旬进入返青盛期,早浇返青水的,地温提高1—2度,返青早,永久根增加,分叶多,苗子粗壮,已奠定丰产的基础。要把这个基础巩固下来,主要在于拔节期继续搞好田间管理。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植株生长旺盛,需要大量的水肥。但是浇水追肥要根据土壤含水肥多少和麦苗生长情况进行,根据安  相似文献   

4.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不汾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保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春季是小麦生长中重要的时期,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等决定穗数、粒数等产量要素的生育时期都在春季进行,因此,小麦春季管理至关重要。小麦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三促,二防。三促是促进麦苗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蘖增穗,调节群体合理发展;促  相似文献   

6.
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穗长和小穗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是育种家非常关心的两个穗部形态参数。为快速测量这两个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测量方法,首先采用形态学处理算法去除麦芒得到麦穗主部图像,然后采用拟合麦穗主部中心曲线的方法来计算麦穗长度,最后采用将曲线穿过小穗区域并统计灰度差异的方法计算小穗数。针对4个品种的50个麦穗进行测量试验,以验证算法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提取算法不仅适用于较直立的麦穗,而且适用于弯曲的麦穗;和人工用直尺沿穗身测量穗长的方法相比,本文穗长提取算法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47cm,相对误差为3.95%;和人眼计数测量小穗数的方法相比,本文小穗数提取算法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6(≈2),相对误差为7.89%,能有效同步测量穗长和小穗数。  相似文献   

7.
<正>1小麦的生育特性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冬小麦的生育期比较长,在华北地区超过260天。小麦一生中可分为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和成熟七个生育期,而在华北地区,在分蘖和拔节之间还有越冬和返青两个阶段,因此就构成了小麦生产上的生育特性——冬前形成壮苗至关重要。小麦是分蘖性的作物,在合理栽培条件下,小麦的分蘖可以成穗形成产量。小麦每长一个分蘖,可以给主茎增加1~2条次生根,但是并不是小麦分蘖越多越好,小麦分成4个蘖(包括主茎)是最好的。小麦只有分蘖成穗,才能提高单株产量,进而增加总产量,即使分蘖成不了穗,无效分蘖积累的物质也会转移给主茎的。  相似文献   

8.
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辽星9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了分蘖前、分蘖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5个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水下,水稻的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总腾发量、最大分蘖数、收获时蘖数、株高、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的总贡献,建立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的提高和协调有助于实现高产的目标;在提高水稻水分生产率的过程中,产量的直接作用大于总腾发量,同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收获时分蘖数、根干质量的调节和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4波段作物光谱测量仪的小麦分蘖数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4波段(550 nm、650 nm、766 nm和850 nm)便携式作物反射光谱测量仪对泰农18型冬小麦分蘖状态进行自动监测与建模,通过分析植被指数与分蘖数的相关关系实现了对分蘖数的建模预测。首先利用仪器获得小麦冠层在4个波段的反射信号,计算对应波段的作物冠层反射率,经校正后计算得到OSAVI、MSAVI、SAVI、EVI2、TVI、NDGI、NDVI、RVI和DVI 9种多波段组合的植被指数。然后分析以上9种植被指数与小麦分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可用于该类型小麦分蘖状态监测和评价的植被指数类型。2013—2014年在山东省淄博市和桓台县开展了田间试验,计算了不同氮素水平下泰农18型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分蘖数以及其两个生育期分蘖数与9种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OSAVI(650,850)指数与返青期茎蘖数相关系数最高,决定系数最高为0.85,均方根误差为118.93;EVI2(650,850)指数与起身期茎蘖数相关系数最高,决定系数最高为0.84,均方根误差为73.04;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利用OSAVI(650,850)和EVI2(650,850)两种植被指数可以快速预测小麦分蘖状态,可为田间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据调查,西充县2015年小麦赤霉病不同程度发生面积超过5 600 hm~2,占总面积的30%,部分小麦地块偏重发生,病穗率达40%~50%,对小麦千粒重和单产造成严重影响。1症状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整个生育期间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穗部,造成穗腐或穗枯。西充县赤霉病一般在扬花时发生,最早在颖壳或小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小穗,出现粉白至粉红色霉层,随着气温升高呈现黑色斑点或颗粒,导致子粒干瘪减  相似文献   

11.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的越冬苗情主要表现为群体不足,个体瘦弱,叶片细长而淡黄,分蘖较少或仅以主茎越冬,根系不发达,数量少,入土浅。最终导致成穗数不足,穗粒数少。因此,对中低产田小麦春管的关键是增根增蘖、提高穗分化强度、加速苗情转化,以实现保穗、攻粒、增重的目的。具体措施上要把好"四关":  相似文献   

13.
经过我国科技人员的多年试验研究,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在甘肃、山西、山东、陕西等省示范推广。各地示范表明,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下简称地膜小麦),具有增温、蓄水保墒作用,使小麦早分蘖、穗分化期延长、分蘖成穗率高、穗粒数增加,从而达到旱地小麦增产的目的。此项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接纳、保贮、聚集、利用降水和光热资源,充分挖掘土地、种子、地膜、肥料等生产资料的潜力,大幅度提高旱地产量和收益。资料表明,地膜小麦增产幅度为30%~110%。  相似文献   

14.
小麦苗期是决定穗数,奠定大穗基础的关键。要确保苗全、苗匀,促根增蘖育壮苗,为壮杆、穗大、穗多打好基础,是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要做好以下工作。(1)小麦播种后,待出苗齐苗后,应逐田查苗补缺,凡缺窝、断条处要用同一品种经催芽后补种;未能及时补种的,可在分蘖开始期匀密补稀,移苗补栽,保证苗全、苗匀。补苗后应立即用清粪水提苗,促使其生长整齐。(2)早施追肥,促根增蘖。小麦在3叶前靠种子胚乳中自身的养分生长,同时种子根也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补充营养;3叶期后,种子中的养分基本耗尽,完全靠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相似文献   

15.
深施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磷肥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最佳磷肥施用技术,于山西闻喜县进行了3个施磷量(P2O5用量75、112.5、150kg/hm2)条件下2个施磷深度(20cm、40c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孕穗期20~80cm根长密度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增加施磷量,越冬—孕穗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更好,尤其生育中期深层土壤水分。增加施磷量,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增加,且深层施磷穗数和穗粒数处理间差异显著。增加施磷量,产量提高528~736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9%,且深层施高磷显著提高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系数。结果还表明,深层施高磷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此外,深施磷肥条件下,穗数与越冬、返青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蓄水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拔节和孕穗期40~60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越冬—孕穗期20~100cm土层关系密切,尤其与越冬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总之,旱地小麦增加施磷量有利于增加深层根系分布,进而提高花前1m土体内土壤水分,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深层施磷主要通过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实现节水增产,且以配施150kg/hm2磷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通常采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精度无法得到保证。基于桶栽试验提出了一种稻田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即利用实测稻田水量平衡要素推算稻田作物蓝绿水足迹,再通过记录每次排水量及测定每次排水水样中氮磷浓度来计算稻田作物生产灰水足迹。试验设置浅水勤灌(Frequent and Shallow Irrigation,FSI)、浅湿灌溉(Wet and Shallow Irrigation,WSI)、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和蓄水-控灌(Rain-catching and Controlled Irrigation,RC-CI)4种灌溉模式,计算各灌溉模式下的稻田作物生产水足迹。结果表明,稻田生产蓝绿水足迹随生育期呈"增—降—增—降"的趋势,以拔节孕穗期较大;灰水足迹集中在返青期和分蘖前期,这主要与施肥和降雨有关;总水足迹随生育期呈"增-降-增-降"的趋势,以分蘖前期较大,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次之。返青期和分蘖前期稻田作物生产水足迹组成以灰水足迹为主,其余生育期以蓝绿水足迹为主。稻田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结果说明灌溉模式对稻田生产水足迹影响显著(P0.05)。基于试验的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各生育阶段作物生产蓝绿水和灰水足迹。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求节水高效的麦棉套作栽培模式,2000~2002年进行了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水分周年变化适应了粮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改善了土壤水分的田间区域分布。1垄播小麦在蒸腾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都明显优于传统平播,灌浆期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的积累和分配,提高了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并最终表现为穗长和穗粒数明显增加,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7.3%和10.4%。2沟植棉花前期生长旺盛,根量明显提高,单株果枝数和铃重显著增加。还对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调亏灌溉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调亏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单粒重及株高等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小麦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要素及株高间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该区春小麦进行适度水分调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灌水定额下冬灌效应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冬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作用时间及作用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冬灌定额会造成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大定额冬灌灌水可更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含量,这是冬灌的直接效应。在没有降雨等其他外部水分补充情况下,冬灌水在冬灌后75~85 d消耗殆尽,直接效应结束。冬灌的间接效应体现在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上,冬灌定额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与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而株高对冬灌水量不敏感。不同冬灌定额下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冬灌定额的增大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造成水资源浪费。以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衡量冬灌定额适宜性的指标,建议关中地区冬小麦冬灌水量为45 mm。  相似文献   

20.
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讲座■孙建华二、旱地粮食作物栽培需水规律作物需水量又叫田间耗水量,实际上就是作物的生理需水量和生态需水量两部分的总和。1.旱地小麦的需水规律(1)分蘖盘根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出苗、分蘖、越冬和返青4个阶段,历时150d,占总生育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