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一龄河蟹性早熟现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咸淡水池塘中放养河蟹仔蟹(豆蟹),当年秋冬季就有相当多的个体性早熟。一龄蟹中性早熟个体的比例与池水盐度的高低有关,在3.7‰~5.5‰盐度的池塘中,性早熟个体的比例为62.4%,而在3.0‰~4.2‰盐度的池塘中,性早熟个体的比例为33.0%。性早熟一龄蟹到第二年4月份开始陆续死亡,至6月份死亡率达80%以上。因此,河蟹幼蟹不宜在咸淡水池塘中培育  相似文献   

2.
饲养于9个试验池中共165只中华绒鳌蟹可量性状及蛋白酶活力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雌、雄性个体在形态和消化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雄蟹个体生长速度、螯足和四对长足的长度及重量均高于雌蟹,其摄食、爬行及抗御敌害等方面优于雌蟹;而雌蟹的胃、肠道蛋白酶活力高于雄蟹,其对食物的消化利用效率可能高于雄蟹。  相似文献   

3.
在幼蟹养殖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常有一部分蟹种发育成熟,即所谓老头蟹,降低了养殖效益。如何减少此阶段老头蟹的比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购买优质苗种:大个体的优质亲蟹,其子代成熟时个体一般也较大,这样,其小个体时性成熟的比例自然就低。另外,高温育苗及育苗过程中激素类药品的大量使用,都极易促成性早熟。因  相似文献   

4.
“懒蟹”,也称“落脚蟹”,在河蟹饲养过程中,发现不少塘口有此种蟹。当年蟹苗年底大的体重达到2两左右,而小的只有几克,个体悬差很大,有些蟹栖居远离水层的穴洞里,终日不出来活动和觅食。这种蟹一旦发现,如不采取措施,其个体  相似文献   

5.
四种甲壳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NBT比色法检测了罗氏沼虾、克氏螫虾、无齿相手蟹、锯齿华溪蟹不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肝胰腺中SOD活性高于其它组织,无齿相手蟹略高于其它三种,雄性个体略高于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6.
河蟹仔蟹管道式饲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的蜂窝状塑料管道作为蟹穴,对河蟹仔蟹进行两个月的饲养观察试验,每隔15d测定一次壳长、壳宽和体重,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蟹的个体生长特点,比较了蟹穴饲养和非蟹穴饲养以及不同形式的蟹穴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仔蟹的个体生长为跳跃式的非连续增长。蟹穴饲养对河蟹的壳长、壳宽和体重的生长无不利影响,而增重率明显优于散养,且L型蟹穴的生长效果比I型蟹穴要好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名蟹"大赛(首届蟹王蟹后争霸赛)暨全国河蟹"三产"融合发展峰会在兴化举行。今年的名蟹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6个河蟹重点产区的40多家养殖单位参加,他们各自带来了获得国家、省、市级优质河蟹品牌的各水系中华绒螯蟹。参赛雄蟹个体体重250g以上,雌蟹个体体重175g以上,个体重量均衡,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活力强,两螯八足齐全。为保证本次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参赛的所有大闸蟹一律只见编号、不见品牌,按雌雄分别辩色、称重、测量体长,输入计算机,按照组委会通过的《中国名蟹大赛评比标准》,采用《中华绒螯蟹优质蟹评比软件系统》进行评审  相似文献   

8.
黄金田 《水产养殖》2000,(3):40-40,39
1河蟹晚期育苗的要点1.1亲蟹选择与交配培育晚期苗的亲蟹培育时间相对较长,一定要注意亲蟹的体质。选择优质的长江水系亲蟹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亲蟹个体重量最好控制在100-125克。亲蟹蓄养他一般用水泥地,因亲蟹抱卵后脐部会下沉1-2cm,长时间在池中饲养,爪和脐部磨损严重是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个体越大越明显,死亡率也就越高,因而个体不易过大。亲蟹进地时间不宜过早,过早进地的亲蟹肥满度不如水温接近10℃时的质量好,因此掌握亲蟹进池时间是重要的一环。进池温度一般水温不低于10℃,过低水温会影响亲蟹的交配,…  相似文献   

9.
蟹苗(大眼幼体)在池塘培育条件下,8.06公顷水面产幼蟹3162公斤,幼蟹群体增重123倍,亩产26.15公斤,回捕率6.6%,幼蟹群体中最大个体为50克,最小个体仅0.01克,其中0.5—2.5克个体约占10%,2.5—10克个体约占50%,10—30克个体约占30%,30克以上个体约占10%。  相似文献   

10.
2人工繁殖技术 亲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产卵期捕捞的抱卵亲蟹,二是将朱抱卵个体经人工培育为抱卵蟹后使之产卵,三是利用人工养成的亲蟹产卵。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种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和人工繁育的蟹苗、蟹种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优于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认为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要比其它水系的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当年投产的蟹种一般可以达到150克左右,剩余个体第二年能达到250克以上,而且肉味品质也好。“辽蟹”壳色浅黄、爪子短、起捕规格小,个体一般只能长到50~100克;“福蟹”抗寒力差,成活率普遍很低。  相似文献   

12.
为评判中华绒螯蟹育苗工作亲本投放性比(♀∶♂=2~3∶1)的合理性,通过室内连续交配实验,对雄性个体的生殖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雄蟹具备完成3次连续交配活动的生殖潜力;个体丧失交配能力前,贡献了超过60%的精子(≥6×109个)等雄性产物;多次交配活动并没有对雌蟹的个体繁殖力产生影响;雌蟹抱卵后,纳精囊亦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实验条件和基地育苗池个体纳精囊内均还存有一定数量的精子,表明雄蟹提供的雄性产物可以满足雌蟹受精的需要,因此,该性比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作为亲本雄蟹的大规格及自身的生殖策略则可能是中华绒螯蟹避免精子限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潜在的精卵比达(1.59~10.86)×10~3∶1。此外,研究成果揭示这个被广泛采用的亲本性比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可以提升至4∶1。  相似文献   

13.
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是高盐碱耐受性水产动物,然而随着绒螯蟹种质退化等原因,北方地区养殖绒螯蟹面临规格小、抗逆性差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开发利用新的土著绒螯蟹种质保证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团队于2020和2021年9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水系用地笼捕捉野生绒螯蟹共计299只(雌体156只,雄体143只),统计绒螯蟹性成熟情况并分别计算不同体重绒螯蟹所占百分比,测量性成熟个体的甲壳长、甲壳宽,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精刮肌肉,测定可食率、色泽及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绥芬河绒螯蟹雌体未性成熟比例显著低于性成熟比例(P<0.05),而雄体则相反。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性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未性成熟个体(P<0.05)。雌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为(110.51±2.42) g,雄性则为(147.79±5.94) g。雌性成熟个体(≥100.00 g/只)的百分比为55.94%,雄性成熟个体(≥125.00 g/只)的百分比为60.00%。9月29日,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显著高于雄体,而出肉率(MY)和肥满度(CF)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甲壳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性腺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体,而性腺中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综上所述,绥芬河绒螯蟹具有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大且大规格个体百分比高等特点,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与粗脂肪百分比较高,是一种重要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物质来源。本研究结果为绥芬河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以及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熊美海 《水产养殖》2011,32(2):52-52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早熟蟹个体规格约为每千克20~30只,其大小与大规格蟹种差不多,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如果将这种早熟蟹作为蟹种第2年继续养殖时,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易因蜕壳不遂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5.
养殖好扣蟹,防止性早熟河蟹养殖是一新兴事业,养殖技术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扣蟹养殖,技术掌握不好,极易造成养殖个体偏大,性早熟个体多的现象,影响养殖效益。现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有关扣蟹养殖,特别是防止性早熟的问题,供参考。一、准备好适宜的池塘养殖扣蟹,土...  相似文献   

16.
王青利 《水产养殖》2011,32(11):13-15
黄河口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螫蟹,俗称毛蟹、清水蟹等,是我国著名的淡水蟹。品种纯,生长快,个体大,肉鲜味美,肉质细腻而有弹性,成蟹个体平均体重100~200g,最大可达450g。黄河口大闸蟹以其优良的品质、高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誉为“天然佳品”,畅销国内外。  相似文献   

17.
人工繁育的河蟹苗(人眼幼体)如何养成商品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用常观方法养殖,当年繁殖的大眼幼体,年终蟹的个体一般可长到25克到50克,极少数可达75克,检查蟹的性腺,其中有40%已达到成熟。这种蟹,如上市则嫌规格小,价格不高。如留作种子下年继续养殖,则嫌个体过大,成活率很低(性腺成熟的蟹,会很快停止生长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在上海崇明地区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的技术,在崇明西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池塘开展种草生态养殖成蟹试验。试验池塘面积15亩(15亩=1 hm2,下同),放养规格为100只/k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500只/亩,试验期间池塘整体水草覆盖率约为70%。试验结果:养殖成蟹871.95kg,亩产58.13 kg,其中雄蟹平均壳长64.23 mm,壳宽72.03 mm,体质量194.07 g,个体200 g以上的比例为40.0%;雌蟹平均壳长60.46 mm,壳宽67.51 mm,体质量140.88 g,个体150 g以上的比例为36.7%。结果表明,采用种草生态养蟹模式,可以在崇明地区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怎样提高蟹苗孵化率我从事河蟹育苗多年,现谈点提高蟹苗产量的体会,供同行参考:一、选好亲蟹我们用过个体超过100克的大蟹,也用过不到50克的小蟹,虽然都能抱卵孵化,并最终育出蟹苗,但产量却并不相同。除了水质、饵料等原因外,我认为亲蟹个体大小对育苗产量也...  相似文献   

20.
赵峰  黄孝锋  宋超  张涛  杨刚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9):1003-1009
栖息地生态修复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重要手段。针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生境退化甚至丧失的现状,本研究在长江口水域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基础上,通过连续调查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栖息密度、规格组成及其生长特征,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选择利用状况,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人工漂浮湿地构建可以形成芦苇群落和多种生物栖息共生的立体人工漂浮湿地生境。6-10月,中华绒螯蟹幼蟹均可选择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作为栖息地,最高栖息密度可达466.6 ind/m2,随着时间延长,栖息密度显著降低(<0.05)。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上,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幼蟹组成存在着月份间变化,6月和7月以体重小于0.2 g的小个体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98.1%和66.0%;8月以0.2~1.0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84.7%;9月以1.4~1.8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74.0%。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CL)与体重(=0.9669),幂指数(=2.3673)小于3,显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生长优于体重生长。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替代生境,可满足其早期发育阶段对隐匿和摄食等生境条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