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茶机械化是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茶叶的成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取决于制茶机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制茶性能。本文首先简述了福建省制茶机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制茶机械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制茶机械的意义,提出今后我省制茶机械重点改革的八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提高茶叶品质,发挥福建茶叶优势,支援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罗源是福建著名茶区,也是福州绿茶的中坚,尤其是七境茶。历史上,以七境堂所产的茶叶为主,拼入部分白塔、飞竹、霍口的茶叶,称为七境茶,七境堂当地生产的茶叶,称正"七境茶"。七境茶初制加工,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机械制茶的三个时期:大致分为手工制茶时期,半机械制茶时期,机械制茶时期。手工制茶时期:(1958年以前),全凭铁锅手工杀青,茶床手工揉捻或脚踏滚袋揉捻、平锅炒干的繁重体力劳动。七  相似文献   

3.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制茶机械自动化成为现实。制茶机械自动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影山荣一着眼于制茶机械的系列化,为自动化设计迈出了第一步。此后野吕米三郎设计了连锁式机械,栗田重作设计的连续式机械等,均由于制成的茶叶缺乏传统的品质风格,未能推广。1962年,为了减轻制茶劳动强度,从制茶操作自动化入手,应用于大型制茶机械,成为工艺自动化新的开端。近十年又从控制热风温度、风量、主轴转数等设施,期望自动化操作更为实用。这种控制方法,大多是采用序列控制,即在各种设置的启动、停止或变换动作,均由电路的开闭或切换、抵抗器的调节等规定的顺序进行,这一系列控制动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处)、商业厅(土产处)、农学院(茶叶系、閑林农場)、杭州茶厂、以及商业部茶业局派員組成了“浙江省綠茶初制机械試驗組”,1958年5—9月,在浙江农学院閑林农場进行了整套綠茶(眉茶)初制机械的設計試制和試验工作;同时进行了用机械初制眉茶,探求其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的比較試驗。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叶初制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满足茶叶初制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炒青和烘青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是,目前绿茶初制机械,型号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合理选型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初制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茶机的选型也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品质上存在外形松、扁、碎、曲,内质有烟焦味和红梗红叶等弊病还相当普遍,产生这些品质问题的原因,除了采制技术不当之外,茶机的选型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就绿茶初制机械的选型问题谈些浅识,仅供参考.一、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制茶机械的选型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型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制茶性能要好 这是选择制茶机械的首要条件.要选制茶性能符合制茶工艺要求,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够适应高、中、低档原料制作,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机型.  相似文献   

6.
1958年3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叶生产暨试验研究会议的总结中,提出了“三年普及机械制茶,十年实现制茶现代化”的伟大号召,推动和鼓舞了制茶机械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椽茶杀青机的生产力,在浙  相似文献   

7.
手工制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茶叶初制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是,初制机械在设计、加工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毛茶的品质。一、存在问题炒茶机械从整体说,包括炉灶、机架、炒茶锅(简)及传动设备等。炒青毛茶成形主要是在热(温度)的配合下,机械炒手和炒锅锅壁对茶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试从  相似文献   

8.
双筒式乌龙茶做青机试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乌龙茶综合做青机(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包揉机(见本刊1982年第二期)之后,福鼎农械厂又试制了双筒式做青机,这是我省制茶机械深入发展的可喜信息。茶叶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基础的差别,制茶工艺各有其不同特点,由此发展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品质风格,在应用机械生产中,必需加以发扬,这就要求我们创制不同机种、机型时,考虑制茶质量的因素。目前制茶机械还是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乌龙茶机械尤其如此。我们热切希望在四化的进程中,不断踊现更多、更完善的各种型号的茶机,为我省制茶现代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步进式扁形茶整形机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扁形茶以手工加工为主。近几年,一些茶机生产企业设计生产了一些简易的扁茶机械,但这些机械,仅仅是模仿手工劳动,不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不能保证扁形茶的加工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扁形茶整形机。实践证明,这一新型的扁形茶制茶机,是对传统扁形茶制茶工艺的彻底革新,对提高我国制茶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1990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54万吨,粗略计算,全年需消耗制茶用煤108万吨或薪柴216万吨,消耗动力和照明用电1.15亿千瓦小时,茶叶加工是茶区主要的能源消耗作业项目。我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实际上制茶燃料消耗和浪费又很大,因此,节约制茶用煤用柴,对于缓和农业能源紧张、降低制茶成本、提高茶农收益、保护茶  相似文献   

11.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5,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茶产销形势的快速发展,不少茶叶专业户放弃了大宗茶的生产,全年都加工名优茶,导致了大宗茶初制机械的闲置、浪费。针对这一情况,1993年,义乌市农业局分别在杨梅岗农场和道人峰茶厂进行试验,探索利用现有大宗茶初制机械(烘青茶机)加工优质绿茶(或称机制毛峰)的途径和方法,一举取得了成功并继而推广开来。如今,利用大宗茶初制机械加工优质绿茶与利用名优茶机加工名优茶,已成为义乌市用机械加工名优茶的两大特色。 一、加工工艺要求 在加工优质绿茶时,原有用于加工烘青毛茶的全套初制机械,包…  相似文献   

13.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4,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眉茶是我国主要的外銷綠茶,初制工艺上承受了明朝时創始的炒青方法,經几百年的生产驗証,証明采取炒青制法能制出品質风格特別优良的綠茶。建国以来,系統总結了这一制法的手工艺經驗,作了进一步发展現实机械作业的研究;并取得了全程作业机械化和用生物化学檢驗質量的技術資料。成套的浙江58型眉茶初制机械,已于去冬今春在  相似文献   

15.
《茶叶》1989,(4)
《茶叶机械》是机械电子部全国茶机科技情报网主办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刊物,主要报导:我国茶叶加工业发展的设想和措施;国内外茶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制茶的经验,茶机改革;国内外茶机(叶)的市场信息和科技动态。本刊适于从事茶机(叶)生产、科  相似文献   

16.
何彬 《茶叶通讯》1995,(1):16-18
说说湖南省初制茶叶机械何彬(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茶叶初制历代都是人力操作,手揉脚踩。20世纪初开始利用机械制茶。湖南研究机械制茶始于1930年前后。为提高茶叶品质、普及新法制造红茶,1932年,在安化研制推广冯绍裘设计的人力推动的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解决制茶燃料的新途径,改革制茶工艺,提高制茶质量,实现眉茶初制机械化与电器化。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与衢县机电厂的大力支持下,经三年来的反复设计与实验,获得了眉茶初制机械“电磁内热”炒茶试验成功。衢县科委于1979年7月23—24日召开“电磁内热”制茶科研成果初鉴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育、科研、工业、商业、五个山区农、商茶叶干部与具有小水电设备的山区产茶选点大队,共43人,浙江大学电机系郑光华教授等五同志专程莅临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制茶机械化运动,本刊特约几位同志共同编写此讲话,目的是供县、社领导干部、茶技干部在领导与指导建厂中作参考。准备分办厂规划、勘测设计、制茶机械、动力配备、制茶工艺、茶厂管理、制茶的电气化、自动化等七章,分期刊出。“讲话”力求结合实际,并适当讲些理论。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寿月多 《中国茶叶》1990,12(3):8-10
螺旋滚切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切茶机械,用于条形茶叶精制的切茶作业,该机自从投入切制茶叶的生产以来,以其加工的成品茶条索紧、色泽好、苗锋好以及切制次数少与自身造价低等优点,而被制茶行业及茶叶机械研究单位、生产单位所重视。在过去几年对该机的研制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初制茶厂安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器、另件的使用年限及制茶质量,因此必须认真、过细地进行。茶厂的安装包括制茶机器、传动系统、动力机、电路系统等的安装,现就初制机械及传动系统的安装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