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成为我市常发性病害,病株率一般田块在20%左右,白穗率约2—3%,严重田块病株率50—80%,白穗率10%左右,严重影响产量。本站于1991和1992年春,选择重病田,用5%井冈霉素进行药效试验。试验品种为扬麦5号,6个不同处理为5%井冈霉素用药量每亩0.25公斤,喷药1次,2次;亩用药0.4公斤,喷药1次、2次,及亩用药0.5公斤喷药1次,不施药对照。药剂对水50公斤,用背包式喷雾机喷雾。1991年1次防治期3月18日,2次防治为3月18日和24日;1992年1次为3月  相似文献   

2.
《湖北植保》2012,(2):58-58
1、播前晒种。晒种一般能使发芽率提高13%左右,提早出苗2d~3d。2、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因地温低,种子在土壤中时间长,易遭受病虫害。可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防治,也可用35%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也可选用各种复配杀菌剂,如死根1号、根腐灵等拌种。  相似文献   

3.
药剂拌种结合土壤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种衣剂分别拌种,结合播前以20%三唑酮乳油处理土壤,在河南博爱开展小麦全蚀病防治试验,调查各药剂处理的安全性、防治全蚀病的效果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麦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最优:处理后的小麦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未见药害;拔节期病株防效为98.62%,乳熟期白穗防效为92.04%;处理区小麦产量较清水对照区增加54.37%,均为各处理中最高。  相似文献   

4.
小麦播种期对种子、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是防治小麦冬前病虫草害的一项事半功倍的措施。根据当地小麦主要病、虫、草种类的不同 ,可以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进行种子 (或土壤 )处理。1 地下害虫的防治①蛴螬重发生区 ,可采用 50 %辛硫磷乳油或 4 0 %甲基异柳磷乳油 50ml(毫升 ,下同 ) ,加水 4kg(公斤 ,下同 ) ,拌种 4 0~ 50kg。②金针虫重发生区 ,可用 75%三九一一乳油 50ml,加水 2 .5kg ,拌麦种 2 5~ 3 5kg ,拌后堆闷 1h(小时 ) ,待药液全部吸收后再播种。③对地下害虫混合发生或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地区 ,采用土壤处理方法。每…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6.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用吡虫啉拌种就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将小麦蚜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表现出超高效、持效的控制效果。1 kg种子用1.0~4.8 g吡虫啉(有效成分)拌种,从播种至灌浆末期,防治效果在95%以上,至乳熟期(收获期)防治效果仍高达74.49%~96.61%;千粒重比未拌种区增加了26.51%~36.5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的经济、有效剂量为有效成分1.0~2.0 g/kg种子,最佳剂量为1.5 g/kg种子。  相似文献   

9.
陈申宽 《植物医生》1995,8(1):27-27
近年来,大豆根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在我地发生较重,被害率高达70%~80%。受害大豆苗期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造成死苗,使大豆田缺苗断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11种药剂中筛选出辛硫磷拌种效果显著,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道如下: 供试大豆品种为黑河七号;药剂为50%辛硫磷Ec(江苏省连云港市农药厂生产)。 用50%辛硫磷Ec0.5公斤兑水20~25公斤拌大豆种子250~300公斤,拌种后闷4~6小时,阴干后播种,设不拌药(对照)区对比种植。分别在扎兰屯市和阿荣旗有代表性乡镇选示范点。于大豆初花期(6月20日)调查大豆被害率,计算防治效果,在收获前对各处理采样考种。  相似文献   

10.
10%保丰灵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与武汉精细化工厂联合开发的杀菌剂。经试验,保丰灵对棉花苗病和铃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 防治苗病的效果1992年4月1日分别用10%保丰灵30倍液、40倍液、50倍液、强力保丰灵40倍液、20%稻脚青按种子重量0.5%拌种,以清水拌种作对照。棉花齐苗后15天,调查防效。试验结果:保丰灵不同剂量均有较好防效。以强力保丰灵40倍液防效98.4%为最  相似文献   

11.
刘玲 《植物医生》2002,15(6):6-7
1 小麦锈病1.1 发生规律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包括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小麦锈病是一种高空远距离传播、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决定于菌源和气候条件。病菌借风力传播。阴雨、雾气、露水大的天气及地势低洼 ,田间湿度大 ,均有利于发病。1.2 防治方法1.2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底肥 ,及早追肥 ,严防迟施或偏施。及时清沟排渍和叶面喷施钾肥。1.2 .2 早期预防 使用包衣种子或用 0 .5kg种子1g粉锈宁拌种播种。1.2 .3 适时用药 当小麦地发现有中心病株时 ,立即进…  相似文献   

12.
廖恩富 《植物医生》2002,15(5):33-34
小麦赤霉病、锈病近些年来在我县已成为上升流行趋势 ,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 ,据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田间调查记载 ,锈病重病田病株、叶发病率均达 10 0 % ,轻病田已达 30 % ,赤霉病重病田高达 10 0 % ,轻病田已达 2 0 %。加之农村群众对小季作物病虫防治的轻视 ,每年造成产量损失 10 %~ 2 0 %。因此 ,我们采用 15 %粉锈灵拌种进行防治试验 ,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15 %粉锈灵可湿性粉剂 (湖南乐永农药厂生产 ) ,市购。1.2 试验药量6 6 7m2 用 80g ,拌种 5kg。1.3 品种自留种川麦 2 2。1.4 试验方法试验地…  相似文献   

13.
小麦散黑穗病菌潜伏于种子胚内,除内吸剂外,一般药剂是很难奏效的。百菌酮属于一种高效、低毒、长残效的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据我们试验;百菌酮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多菌灵防治效果好。拌种后,药剂易于通过种皮渗透种子内部,清除种子胚内散黑穗病原体。 从试验看出:用25%百菌酮粉剂,配成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0.5%、0.6%,进行拌种。室  相似文献   

14.
小麦粒线虫病 Anguina trtici(Steinb.1977)Chitwood 是国内10个省、市、自治区的植物检疫对象,以夹杂在小麦种子中的线虫虫瘿传播蔓延。经我们1986、1987年试验,用甲基异柳磷浸、拌闷小麦种子防治粒线虫病效果极为显著,均达97.5%~100%。在方法上拌闷种简便易行优于浸种,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笔者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辟蚜雾与40%乐果乳剂(重庆农药厂生产)作防治花生蚜虫的药效试验.试验设亩用50%辟蚜雾6.5克兑水65公斤、亩用40%乐果43.5克兑水65公斤和对照(65公斤清水)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5亩.于施药前、施药后2天、10天各调查一次.每小区标记调查100株,每株检查主茎尖端展开的5片叶及各分枝的端部,分别记下百株蚜量、有蚜株率、瓢虫幼虫数.试验结果,施药后2天和10天,50%辟蚜雾及40%乐果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100%;药后2天对瓢虫的平均杀死率,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宜阳县植保植检站在柳泉镇武树村的麦田调查时发现,麦田出现大面积变黄、矮化,有的小麦植株提早枯死,病株穗小,籽粒不饱满,拔出病株,在根表肉眼可见针头大小白色胞囊状物,部分病株根表可见褐色胞囊,带病株和根围土经省市植保专家室内镜检等鉴定,确诊为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即燕麦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NJ-18和氟酰胺联合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芽孢制剂(109 cfu/g)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WP)联合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氟酰胺抑制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34±0.06) μg/mL;NJ-18发酵液(108 cfu/mL)及其滤液稀释1 000倍时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38%和93.97%;氟酰胺对NJ-18的菌体生长和芽孢存活无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在温室条件下,NJ-18芽孢制剂(109 cfu/g)300 g分别与20%氟酰胺WP 50 g和1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在小麦拔节期对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7.96%和64.58%,显著高于二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在大田条件下,二者混合拌种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NJ-18芽孢制剂(109 cfu/g) 300 g与20%氟酰胺WP 2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高达74.83%,且能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同时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荆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荆州市小麦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但每年发生的程度年度间差异较大。2007年由于气候条件有利病害发生,加之种植的小麦主要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差,导致2007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据统计,全市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6.91万hm2次,防治面积10.17万hm2次,挽回损失2.15万t,实际损失1.43万t。1发生特点1.1见病早据系统调查观测,小麦白粉病于1月11日见病,比历年平均提早45d左右,比2006年早近2个月,属偏早的年份。1.2扩展快3月12日调查,病田率为66.7%,平均病株率33.2%;3月28日调查,病田率上升为100%,平均病株率70.2%,平均病株率是3月12日的2.1…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