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甘膦作用机制和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甘膦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应用最广泛和最优秀的除草剂之一。然而,由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商业化导致草甘膦使用量迅速增长,杂草抗药性发生,这不仅对草甘膦的药效发挥和未来可持续应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现代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的作用机理、草甘膦抗性杂草发展现状和抗性机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草甘膦的抗性研究和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杂草科学》2012,(1):47-47
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块种子用玉米生产土地上,发现一簇水萱麻杂草对苗后HPPD抑制类除草剂(如:Callisto,Laudis和Impact)产生抗性。这里已经连续5年反复使用这些HPPD抑制类除草剂。除了那些已经在该地发现的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杂草如杉叶藻(marestail)、三裂豚草(giant ragweed)、地肤(kochia),这是该州出现的新杂草抗性类型。  相似文献   

3.
抗草甘膦杂草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甘膦因其独特而优异的理化特性,自上市起便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的除草剂之一.但是随着草甘膦抗性杂草的不断出现,草甘膦的应用前景受到严峻的挑战.文章综述了草甘膦生产及应用现状、草甘膦作用机理和草甘膦抗性杂草的发展,重点阐述了草甘膦抗性杂草的抗性机理.最后对如何通过延缓草甘膦抗性杂草的出现,保护草甘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草甘膦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使用,杂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草甘膦的作用机理和杂草产生抗性的机制,重点阐述了多种草甘膦抗性杂草发生、分布与扩散概况;统计了我国在进口货物中截获与产生抗药性杂草同种类同来源国杂草的数据,分析了抗药性杂草随进口货物传入我国的风险;针对为何要加强抗药性杂草的检疫工作给出理由,并对预防抗药性杂草传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抗草甘膦杂草及其检测方法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甘膦在世界范围的多年大量使用已经引起了抗草甘膦杂草的产生。本文针对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21种抗草甘膦杂草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抗草甘膦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分别从整株生物测定及生物化学等方面介绍了抗草甘膦杂草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抗草甘膦杂草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其抗性监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进境粮食中常见苋属杂草的抗草甘膦水平,采用整株检测法检测了主要进口粮谷携带的和广西境内的刺苋、反枝苋的草甘膦抗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外来杂草的对比中,巴西大豆中的刺苋以及加拿大油菜籽中的反枝苋对草甘膦抗性强;大部分外来苋属杂草比国内苋属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强。  相似文献   

7.
《杂草科学》2013,(1):33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新西兰马尔堡葡萄园第一次发现抗草甘膦除草剂的黑麦草,预计重复使用除草剂草甘膦从而导致了这种杂草产生抗性。农学家提醒农民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除草剂,轮流使用或者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活性成分混剂将改善杂草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用草甘膦防治茶园杂草咸宁地区植保站(437100)洪海林草甘膦为内吸型灭生性茎叶除草剂,其杀草谱广,很容易经杂草叶片吸收而传导至杂草的其它部位,为茶园化学除草较理想的除草剂之一。经近几年的试验、推广、应用效果考查,尚未发现对草甘磷完全具有抗性或...  相似文献   

9.
抗草甘膦杂草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13种抗草甘膦杂草的发生、发展,并从草甘膦的吸收、输导和分布,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的活性以及抗药性遗传等方面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中国在未来出现抗草甘膦杂草的潜在风险性,并提出了延缓杂草对草甘膦抗性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及抗性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草甘膦现状、杂草抗性、抗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几点看法。力求提高草甘膦管理水平延长其使用年限,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牛筋草是一年生禾本科恶性杂草, 在我国黄淮海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农田危害严重。草甘膦是一种优良的非选择性除草剂, 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进, 草甘膦会逐步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田登记应用。育种基地抗草甘膦杂草的产生是其快速传播的潜在因素。为明确三亚一育种基地牛筋草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本研究利用生物测定、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了待测种群的抗性水平, 并分析了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 草甘膦对牛筋草种群的生长抑制中量为2 053.0 g/hm2(有效成分用量), 抗性指数(RI)为5.0; 靶标基因EPSPS的保守区域无突变, 但相对表达量是敏感种群的47.4倍; 抗性植株中EPSPS蛋白的浓度是敏感植株的17.1倍。以上结果表明, 该牛筋草种群对草甘膦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 靶标基因过量表达是其抗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杂草科学》2012,(2):60-60
在阿根廷,一种新的杂草品种Bradley发展出了抗草甘膦除草剂的特性。国家杂草抗性知识网REM已经发出预警,提醒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Bradley已发展出抗药性。据REM称,这是禾本科杂草中出现的第六个抗性品种,其余还包括假高梁(Sorghumhalepense)、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  相似文献   

14.
<正>1草甘膦抗性现状及面临的其他问题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主要抑制植物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植物死亡。由于草甘膦优异的杀草活性、广泛的杀草谱、较低的土壤残留、较长的控草时间,加上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除草剂品种。然而由于长时间大量单一连续使用草甘膦,杂草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到目前已经公布了有31种  相似文献   

15.
正草甘膦属于灭生性内吸输导型茎叶处理剂,对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地下组织有很强的破坏能力,能直接杀死杂草的根系。使用该除草剂多年的果园除了生长一些小根菜外,很少有杂草生长,因此,草甘膦深受果农喜爱。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以草甘膦作为果园除草剂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美国爱达荷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有抗性的刺莴苣变种(pri-ckly lettuce biotype)。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是对这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第一种杂草。此后,爱达荷大学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三种对此类除草剂有抗性的杂草(地肤、钾  相似文献   

17.
随着除草剂的大面积持续使用,近年来抗性杂草种类增多,危害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逐渐加重。杂草对除草剂抗性问题业已成为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机制主要分为靶标抗性和非靶标抗性,非靶标抗性主要包括对除草剂解毒能力增强、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等机理。本文主要对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中的P450s、GSTs、ABC转运蛋白和谷胱甘肽转运体等进行综述,并对非靶标抗性机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不同有机硅助剂对草甘膦防除非耕地杂草的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硅Fairland 2625、Fairland 2626和Silwet 625可提高草甘膦防除非耕地杂草的速效性,杂草出现受害症状比未添加有机硅助剂的处理提前2~3 d;三种有机硅助剂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与鲜重防效以及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无显著影响,但均可显著增加对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在以草甘膦防除非耕地杂草时,建议将95%草甘膦铵盐可溶性粒剂与有机硅助剂Fairland 2625、Fairland 2626和Silwet 625按每40 g制剂添加5 ml助剂的比例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杂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发生日趋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杂草抗药性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杂草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提出了抗草甘膦杂草的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 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 抗性形成机制复杂, 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除草剂靶标位点基因的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的靶标抗性, 另一种是杂草对除草剂吸收、转运、固存和代谢等一个或多个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导致的非靶标抗性。本文综述了杂草对9类不同作用方式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抗性杂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