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是引起舍饲牛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北美和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RD是由多种病毒、细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如应激、环境因素与多种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作者就引起BRD的常见和严重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感染和致病机制等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该病的防制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某肉牛场新引进的犊牛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为了解该病的病因,本试验采集了10份病牛深部鼻腔棉拭子样本,采用PCR方法检测了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BAV-3)、牛支原体(M.Bovis)、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haemolytica)及睡眠嗜组织菌(H.somni)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结果显示:BCoV检出率为70%,BVDV检出率为30%,其余病原均未检出,表明该肉牛场犊牛的呼吸道疾病是由BCoV和BVDV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在59个奶牛群中随机选取两个年龄组的牛(青年母牛和成年母牛).用血清学方法研究该牛群呼吸道合胞病毒(BRSV)的血清阳性率。根据牛病毒性腹泻fBVD)的管理条件和数据情况调查青年母牛原发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25%的牛群全部个体牛呈现血清阳性.有22%的牛群全部青年母牛呈现血清阴性。分析危险因素的影响存在夏季放牧和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情况。特别是缺乏夏季放牧以及病毒性腹泻(BVD)阳性状况与青年母牛中呼吸道合胞病毒(BRSV)感染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进展朱其太(连云港动植物检疫局·江苏·222042)收稿日期:1996-12-30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ovinc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BRSV)是引起犊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毒。1968年,Dogge...  相似文献   

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饶辉 《动物保健》2008,(10):24-2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Ⅰ型牛疱疹病毒(BHV—Ⅰ)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呼吸道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是犊牛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与人呼吸道 包体病毒(HRSV)及其相应的疾病有许多相似性,故认为免疫病理学机制参与了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感染的致病作用,本文分析了免疫病理学机制在RSV感染和疫苗诱导超敏反应中的作用,讨论了与RSV感染的非免疫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卡洛芬注射液与泰拉霉素注射液联用治疗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效果,并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试验选择64头患呼吸道疾病的牛,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头,其中A组皮下注射给予泰拉霉素注射液(推荐剂量2.5 mg/kgbw),同时肌内注射给予卡洛芬注射液(II期临床试验确认剂量1.4 mg/kgbw);B组只皮下注射给予泰拉霉素注射液(推荐剂量2.5 mg/kgbw)。所有试验牛各种药均只给予1次。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各组牛的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评分;通过对各试验牛的炎症因子、致病菌、特定病原抗原/抗体的检测,评价卡洛芬注射液对牛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使用泰拉霉素注射液,卡洛芬注射液与泰拉霉素注射液联用治疗BRD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消除牛体内病原菌感染带来的炎症反应;泰拉霉素注射液单独使用或与卡洛芬注射液联用治疗BRD,给药3 d病牛的血清PCT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药联用的下降速度更加显著(P<0.05)。结果表明,临床上推荐卡洛芬注射液与泰拉霉素注射液联用,皮下注射,一次量为1.4 mg/kgbw,可有效辅助治疗牛呼吸道疾病  相似文献   

9.
2022年2月,川西北某地牦牛暴发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特征的传染病。为确定病因,对发病牦牛进行了相关病原的病原学诊断。共采集13头发病牦牛的20份病料,采用PCR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腺病毒3型(BAdV-3)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Pm)、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Mb)等9种牛呼吸道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20份样本中共检测出IBRV、BAdV-3和Pm 3种病原,且存在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未检出;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3份IBRV、1份BAdV-3阳性,1份胎盘组织样本中检出IBRV阳性,8份鼻拭子样本中检出3份IBRV、5份BAdV-3阳性,2份流产中阴道拭子中检出2份BAdV-3阳性,5份肺脏组织样本中检出4份Pm阳性;进一步对IBRV和Pm进行分型鉴定,确定该地牦牛感染的为1.2型IBRV和A型Pm。结果表明,引发该地牦牛呼吸道疫病的是1.2型IBRV、BAdV-...  相似文献   

10.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是由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流涕、呼吸急促等),严重引起泌乳停止、怀孕母牛流产等,不利于养牛业健康发展。BRSV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高滴度的母源抗体可以减轻呼吸道症状。BRSV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国内学者对该病研究出单重甚至多重ELISA、PCR法用于诊断,试验证明,它们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BRSV疫苗目前疫苗主要有灭活苗(220/69株)、减毒活疫苗(RB-94致弱株),现在亚单位疫苗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学者将牛疱疹病毒作载体表达BRSV的G蛋白重组疫苗,诱导黏膜免疫,从而保护牛。本病及时发现并早日诊断治疗,可有效控制。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的改善、提高牛只自身抵抗力等。  相似文献   

11.
牛呼吸道疾病是牛最常见的一类传染病,发病快、传染快,对养牛业的影响比较大。本文就牛支原体、牛巴氏杆菌病、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认识和防治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国牛呼吸道疾病病原不断增加,牛呼吸道疾病已经发展成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牛呼吸道综合征,其中有多种病毒、细菌及支原体参与疾病的发生.论文讨论了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等牛主要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分别从单一传染病的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面讨论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又从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方面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多重诊断技术,为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牛呼吸道疾病是牛养殖业的常见疾病,多数牛呼吸道疾病存在较强传染性,对养殖产业的危害较大,需积极预防,并做好早期诊断,尽早干预治疗,尽量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目的:探讨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本地区某养殖场于2020年1月开始实施牛呼吸道疾病预防性措施,选择实施后(2020年1~12月)本养殖场饲养的110头肉牛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实施前(2019年1~12月)本养殖场饲养的110头肉牛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肉牛呼吸道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牛呼吸道疾病发病率(3.64%,4/110)显著低于对照组(15.45%,17/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有效降低牛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有助于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凯里市A奶牛场牛呼吸道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本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42 份奶牛血清样品进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病毒性腹泻(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牛支原体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凯里市A奶牛场4 种呼吸道疾病病原普遍存在,BRSV阳性率为41.5%(59/142);BVDV阳性率为40.1%(57/142);IBRV阳性率为45.0%(64/142);支原体阳性率为33.8%(48/142)。犊牛4 种呼吸疾病单一感染率为15.1%~45.5%;BVDV感染最严重,为45.5%;成年牛单一感染率为33.8%~45.1%。此外,奶牛场存在IBRV、BRSV、BVDV、支原体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率为18.3%~30.2%;BVDV+IBRV感染率最高,为30.2%;三重感染以BVDV+支原体+IBRV感染率最高,为19.7%;四重感染率为9.9%。[结论]凯里市A奶牛场存在4 种疫病,有不同程度的病原体感染,应加强对上述病原体的流行控制,提高奶牛场管理水平,减少奶牛场疫病发生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是肉牛场高发的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呼吸道感染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防治难度大。本研究团队研发一种中药复方防治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CBA)分析,以研发项目100头试验肉牛的生产性能和管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中药防治BRDC的成本投入和产生的效益。结果显示,中药防治BRDC的总成本约为8 243.42元,其中中药成本5 807.2元,占70.45%;患病牛治疗成本仅为5.78%。中药防治总效益为108 495元,效益-成本比(BCR)为13.16,净效益为100 251.58元。新研发的中药防治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技术有效可行,能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西地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病原情况,本研究通过RT-PCR/PCR方法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对2016-2017年送检的117份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料进行病原诊断,并对主要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RT-PCR/PCR方法检测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牛支原体、化脓隐秘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1.0%(48/117)、28.2%(33/117)、20.5%(24/117)、15.4%(18/117)、12.8%(15/117)、5.1%(6/117),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检测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牛支原体、化脓隐秘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1.0%(48/117)、33.3%(39/117)、17.1%(20/117)、7.7%(9/117)、2.6%(3/117)、2.6%(3/117),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未检出,且PCR方法更敏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株牛支原体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多肽类药物的耐药率为90.0%~100.0%,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敏感(耐药率为在10.0%~25.0%);30株大肠杆菌和3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除了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敏感外(耐药率分别为13.3%~20.0%、10.0%~30.0%),对其他15种药物均具有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50.0%~100.0%、40.0%~100.0%)。综上所述,广西地区牛呼吸道疾病主要以牛支原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引发的混合感染为主,且分离菌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红鼻子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上呼吸道黏膜发炎、水肿、出血,甚至出现坏死斑点。母牛感染后发生传染性阴户阴道炎(IVP)。也可诱生出牛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眼结膜炎、角膜结膜炎、流产、乳房炎等。  相似文献   

18.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Ⅰ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在一些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IBR病毒抗体阳性率极高。  相似文献   

19.
牛呼吸道疾病发病迅速,传染性大,可严重影响养牛户的经济效益与养牛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旨在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2年3月冬春换季期间,宁夏某肉牛场暴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为了解造成此次病情的病原,采集12份发病牛的鼻腔深部棉拭子样品,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细小病毒(BPV)、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共10种BRDC相关病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4种病原,其中BAdV-3和Mh的检出率均为100%,BCoV和BVDV检出率均为66.67%,其他病原均未检出;在12份牛鼻拭子样品中,存在BAdV-3+Mh、BAdV-3+Mh+BVDV、BAdV-3+Mh+BCoV和BAdV-3+Mh+BCoV+BVDV共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7%、16.67%、25.00%和41.67%。对Mh和BVDV进行分型鉴定发现,该场流行的Mh为荚膜血清型A1型,BVDV为基因1a亚型。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生的BRDC是由BAdV-3、BCoV、BVDV 1a亚型和Mh A1型等病原以不同组合形式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牛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