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培养法测定紫茎泽兰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数量,比较其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并对不同类群微生物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在4个季节变化的规律相似,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秋季最多,春季较少;其他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在春季和夏季较多,秋季较少.(2)紫茎泽兰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致使入侵地土壤细菌数量多于非入侵地,非入侵地土壤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多于入侵地;入侵地土壤中真菌数量在春季极显著多于非入侵地,在夏季和冬季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少于非入侵地.(3)紫茎泽兰入侵影响土壤细菌与其他类群微生物数量间的相关性,入侵地土壤细菌与真菌、钾细菌和有机磷细菌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非入侵地土壤细菌仅与自生固氮菌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以油松、侧柏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抚育对林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抚育后油松、侧柏样地无论是好气性细菌数量还是厌气性细菌数量都比对照样地增加。抚育对细菌的增加有明显地促进作用;(2)抚育对土壤中氮素含量影响不明显;(3)抚育能够促进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增加。两者含量的增加与抚育强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毛竹林扩张进入周边杉木林引起磷素的动态变化,为杉木林的管理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Hedley磷素分级研究毛竹林扩张进入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显著改变了林地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和残余磷的组成。30%竹林与70%杉木混交林总无机磷、总有机磷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林;纯杉木林残余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林。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显著改变了林地土壤磷酸酶含量(P <0.05)。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土壤样本提取的DNA中,Pho C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Pho D基因丰度。竹林扩张对磷酸酶、有机磷和无机磷均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竹林扩张进程直接和间接驱动土壤磷酸酶、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磷酸酶而影响土壤有机磷,而土壤有机磷又驱动土壤无机磷变化,卡方检验MIN/DF=3.759 <5,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显著(P <0.05)。【结论】有机磷在纯杉木人工林中是稳定的,当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时需择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萌  方晰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7,43(6):7-1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 cm次之,40~60 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 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相似文献   

5.
对晋祠有2000多年树龄的周柏、长龄柏、左龄柏、左旋柏设置复壮沟,施用有机质,铺设透气砖等复壮措施,这些古侧柏的营养成份有了明显改善,枝叶的营养含量显著提高,说明使用这些保护复壮措施可以大大改善立地环境,延长古树寿命。  相似文献   

6.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黄帝陵千年古侧柏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古侧柏树势衰弱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弱树进行保护复壮研究。通过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设施复壮沟等保护复壮措施,促进了黄帝陵古侧柏根系及枝叶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8.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际与根外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根际与根外细菌和放线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而真菌数量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值为1.40),各季节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根外;巨桉人工林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毗邻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际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测定不同季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居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最小。不同季节放线菌数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真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自冬季开始至第二年秋季,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土壤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春季最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夏季最高,全钾含量以秋季最高。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可在春季施肥时适当补充磷肥和钾肥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0.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关系的影响,试图了解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土壤恢复的过程和机制,为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4种间伐强度TS0(未间伐(0.0%),1 800株·hm-2)、TS1(轻度(16.7%),1 500株·hm-2)、TS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S3(重度(50.0%),900株·hm-2)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特点,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林下土壤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差异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15 30、30 45 cm)、碱性磷酸酶(0 15、30 45 cm)以及脲酶(30 45 cm)以TS3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外,其他酶活性在各土层和不同间伐强度下均以TS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土壤各层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硝化细菌最少,且TS2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氨化细菌数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呈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结论]间伐改善了林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了林下土壤酶活性并增加了微生物数量。间伐3年后的综合表现表明,中度间伐最利于杉木人工中、近熟林阶段的经营,对于改善土壤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以毛竹鞭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鞭根区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231.7%、116.7%、8.3%,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随毛竹竹鞭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表现为随毛竹竹鞭年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毛竹鞭根区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43.7%、268.3%、37.4%,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细菌对土壤有效养分的积累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及上缘流石滩草甸和下缘冷杉林土壤8种细菌生理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细菌生理群数量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0~30cm土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林线交错带下缘冷杉林上缘流石滩草甸,而氨化细菌、无机磷分解菌和厌气纤维素分解菌除上缘流石滩草甸最低外,林线交错带与下缘冷杉林无显著差异;氨化细菌、有机和无机磷分解菌是各植被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低;在0~15cm土层,上缘流石滩草甸各菌群数量4月最低,6月最高,林线交错带及下缘冷杉林各菌群数量亦4月最低,厌气性的反硝化细菌与厌气纤维素分解菌6月最高,其余菌群均8月达最大值;而各植被底层土壤各细菌生理类群数量无明显时间动态规律;林线交错带及邻近植被细菌生理群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动态与土壤的立地条件、营养成分、水热条件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农田为对照,通过对陕西永寿县农田、人工纯林(刺槐、侧柏和油松)和混交林(刺槐+油松、刺槐+侧柏及侧柏+油松)两种造林模式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的分析,探究造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显著改变了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其影响程度不仅受到造林模式的影响,同样受树种组成和树种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平板计数法和氯仿熏蒸法分别对生草覆盖管理模式下枣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内生草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对照显著差异,其中萌芽期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新梢停长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N含量均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落叶期内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物量C、N含量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枣园生草对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韶关市曲江小坑果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状况及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果园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土壤的3种微生物总数高于亚表层(p=0.001),是亚表层的4.03倍.(2)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均远高于同层的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前者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后两者各占微生物总数的10%左右.(3)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不同时间而变化,总体变异系数为8.7%,且不同土壤深度的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01).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变动系数(10.7%)为亚表层土壤变动系数(1.3%)的8.2倍.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较大,为研究其作用机理,采用根系分泌物溶液,对比分析不同浓度群落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剖析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作用,探究微生物商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pH有较大影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出一致规律,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土壤全磷含量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越多,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显著,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含量也就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Mcintosh指数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微生物优势度指数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根系分泌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群落分布特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人促天然更新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总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37.53、238.75和251.89 mg/kg;各形态无机磷中,树脂-P、氢氧化钠无机P最大值均出现在49年生米槠林土壤,而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无机磷、浓盐酸无机磷、残留磷变化不大;表层土壤有机磷形态中NaCHO3-Po和NaOH-Po及总有机磷的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但C.HCl-Po没有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有效磷与树脂-P、NaCHO3-Po、NaOH-Po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树脂-P可以作为红壤磷素缺乏的一个预测指标,而森林土壤有机磷矿化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灰木莲、巨尾桉和厚荚相思3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为制定相应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对3种8年生人工林0 ~ 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灰木莲>厚荚相思>巨尾桉.同一树种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灰木莲林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巨尾桉林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厚荚相思林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2)3种林地土壤的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特征表现为细菌最多,真菌数量最少,但在不同季节里有变化.灰木莲林地和厚荚相思林地的细菌数量明显大于巨尾桉林地;而巨尾桉林地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均大于另外两种林地,但秋冬两季则是3种林地中最少的.(3)3种林地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春季基本持平,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种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次高峰,冬季的酶活性最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7个不同林地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以及灌草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林地类型、不同土层及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地类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林地间,细菌数量以毛竹林土壤为最高,针叶林的最低;真菌数量以毛竹林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放线菌数量以杉木林为最高,针叶林为最低.不同季节各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放线菌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而真菌则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