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hrpB2基因作为检测靶标,根据hrpB2基因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HB2F2/HB2R2,用此特异引物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菌株中扩增出29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参试菌株和甜瓜组织的PCR反应结果为阴性,灵敏度试验证明可以检测到103CFU/ml靶标菌体。对市售的17个品种的甜瓜种子进行PCR检测,其中4个品种检测出携带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将hrp基因作为靶标,为快速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巢式PCR快速检测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nested-PCR方法,快速检测西瓜种子中的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Aac),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WFB)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根据Aac BOX短重复序列的PCR产物设计两对引物BX-L1/BX-R5和BX-L1/BX-S-R2,建立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以5 µL样品处理液于99℃高温裂解10 min,再放置冰上冷却5 min,以所释放病原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采用50 μL反应体系:5 μL 10×PCR buffer(25 mmol?L-1 MgCl2),4 μL dNTP (D4030RA,2.5 mmol?L-1),引物(5 μmol?L-1)各3 μL,0.4 μL Taq DNA酶(DR001B,5 U?μL-1),通过退火温度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BX-L1/BX-R5各3 μL进行第一轮扩增,95℃,2 min;95℃,30 s;65℃,45s;72℃,1 min;35个循环;72℃,延伸7 min;取扩增后的产物1 μL为模板,以引物BX-L1/BX-S-R2各3 μL进行第二轮扩增,95℃,2 min;95℃,30 s,66℃,45 s,72℃,1 min,30个循环,72℃,7 min。在此条件下对梯度Aac菌悬液、模拟带菌种子提取液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检验,对不同带菌率的西瓜种子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引物BX-L1/BX-R5和BX-L1/BX-S-R2在检测不同来源的Aac菌株时都产生了预期大小的片段,并且对其近源种燕麦嗜酸菌卡特莱兰亚种(A. avenae subsp. cattleyae)、魔芋假单胞菌(A. avenae subsp. konjaci)及其不相关菌株未扩增出目标片段。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对Aac纯菌液和模拟带菌种子提取液的最低检测限4.7×101 cfu/mL,比direct-PCR灵敏度高出1 000倍。当西瓜种子带菌率在0.1%-0.5%时,nested-PCR阳性检测率为66.7%;当种子带菌率为1%-10%时,nested-PCR的阳性检测率为83%-100%。【结论】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方法,能够快速、高效检测携带微量Aac的西瓜种子,检测结果重现性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宁海县疑似甘薯茎腐病等检疫性病害的调查,在甘薯病株上分离纯化获得能够引起烟草过敏反应的4株分离物,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反应、16S rRNA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等细菌学测定,将这4株菌株都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原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序列同源性高达99.00%~100.00%。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为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以保障浙江重要经济作物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慧  刘兴洋  李国英  张力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82-6183,6185
综述了近年来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强调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入世以后植物病害检测检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为新发生的病害,其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危害瓜果造成品质下降。该病为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此病害的重要手段。【方法】通过实验,将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针对哈密瓜果斑病的种子带菌检测方法Bio-IMS-Real-time PCR。【结果】经过人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检测出1 000粒种子中的1粒带菌种子(带菌量约为1.04×105 CFU/种子,经计算,可以检测的最初浓度为2 CFU•ml-1 ASCM培养液),且信号较强。【结论】该检测方法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的精度,也为生产实践中哈密瓜果斑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q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适于细菌性果斑病菌株活细胞快速检测的PMA-qPCR方法。通过试验控制单因素变化,对PMA预处理反应体系中的各参数进行优化,确立了PMA终浓度为9μg·mL-1,曝光时间为8 min的PMA预处理体系,能有效抑制1.0×107 mL-1灭活死菌的扩增,对活菌的扩增没有影响。当活菌数在2.0×101~2.0×106 mL-1,qPCR反应体系中活菌数与Ct值呈线性相关(R2=0.982 7)。本文建立的PMA-qPCR方法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去除细菌性果斑病死菌的干扰,定量检测出活菌数量,研究结果可为植物细菌性果斑病的流行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并能有效避免PCR检测实际样品可能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西瓜果斑病,属全国植物检疫对象,是发生在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一般可造成西瓜减产50%~90%,并严重影响西瓜品质。为保障瓜菜生产安全,应采取各项措施,及时防治。发病原因瓜类果斑病由革兰阴性菌引起,该病原菌生长适温28℃,在4~41℃间均能生长。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带菌种子的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病害。2009—2010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部分地区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上出现疑似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害发生。通过菌株分离纯化、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yn2和yn3菌株与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的特征一致。确定了云南省已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分布,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可以激发烟草过敏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繁殖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其菌体数量也能达到野生型菌株的最大值。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和营养贫乏的MMX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测定均发现,突变体生长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也能达到野生型的最大生长量。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突变体致病性的改变与其生长能力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致病性的变化是由于其生长能力的改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BFB)是中国检疫性病害,其传播非常迅猛,且目前没有商品化抗病品种。为建立西瓜果斑病菌现场快速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针对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了RPA最佳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利用两种模式[实时荧光监测RPA(real time RPA,RT-RPA)和终端荧光可视化检测RPA(end point RPA,EP-RPA)]对RPA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细菌性果斑病菌双模荧光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其对病原物的检测灵敏度与qRT-PCR的灵敏度相当。在实际样品检测中,RT-RPA、EP-RP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在检测时间上,EP-RPA的检测时间为20 min,RT-RPA平均检测时间约为5 min,qRT-PCR的平均检测时间约为44 min;RPA的检测速度最快,而且不依赖大型的仪器,方便快捷,适用于现场检测。该恒温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植物病害的现场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选择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抗利福平菌株RifAac,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Bio-PCR)和常规PCR方法,观察该病原细菌在西瓜种子、土壤、病残体和田水中的存活期。结果表明,果斑病细菌在种子表面可存活4~5个月,在田水中可存活2个月,在不含植物残体的土壤中可存活8个月,在含西瓜残体的土壤中可以存活1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携带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s avenae subsp. citrulli)的甜瓜种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引物、不同种子处理方式、不同浸提液及不同提取时间对细菌性果斑病菌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完整带菌种子浸提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操作最简单且特异条带亮度最高,种壳+种仁处理次之,而以磨碎种子浸提液为模板,未能扩增出特异条带。以无菌水作为浸提液的PCR扩增效果明显优于磷酸缓冲液和液体KB培养基,浸提时间以3—12 h为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普通PCR一致。在3对特异引物中,引物BX-L_1/BX-S-R_2的普通PCR扩增效果最佳,引物SEQID4~m/SEQID5更适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相似文献   

13.
瓜类果斑病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更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2010年,瓜类果斑病在邹平县大棚西瓜上首次发现。该病病菌寄主广泛,可侵染甜瓜、南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病菌主要随种、苗传播。西瓜得病后一般减产50%~70%,重者可达80%以上甚至绝产,危害重损失大。为防控好瓜类果斑病,阻止疫情的传播蔓延,笔者于2010年至2012年对其防控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组织了相关的技术示范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对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利用细菌性果斑病菌PCR检测技术,预防病害通过带病种子种苗传播扩散,为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害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抑菌圈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广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WM0922-3和XD0611-7)和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XD0819-2)的抑制效果。【结果】2014-2017年,检测种子共计345份,其中葫芦种子203份,检出率为6.4%;南瓜种31份,检出率为9.68%;西瓜种子66份,检出率为4.55%;甜瓜种子45份,检出率为26.67%;送检西瓜嫁接苗65份,检出率为7.69%。检测田间疑似样品共计405份,其中西瓜样品187份,检出率为10.69%;厚皮甜瓜样品186份,检出率为6.99%;薄皮甜瓜样品32份,检出率为18.75%。1号杀菌剂对3个菌株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有效浓度中EC50均小于0.4×10~(-3)mg/L;其后依次为40%甲醛、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其中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对XD0819-2的抑制效果优于WM0922-3和XD0611-7;硫酸链霉素和12%中生菌素母药对WM0922-3和XD0611-7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XD0819-2无抑制作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菌铜悬浮剂和2%春雷霉素水剂对3个菌株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广西市售的西瓜甜瓜种子、种苗和田间样品均检测到细菌性果斑病菌,因此,应加强西瓜甜瓜种子种苗检疫管理,杜绝带病种子种苗传播病害。在生产中,建议使用1号杀菌剂和40%甲醛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座子Mini-Tn5以单拷贝随机诱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获得成功;对筛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了致病性和烟草过敏反应测试,发现突变株明显降低了致病性,且2株突变株(5-17,2-57)在烟草上无过敏反应.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成功构建及筛选到不同突变位点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对从基因水平研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分子机理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检测果斑病菌的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作为荧光探针,共价偶联抗瓜类果斑病菌野生型菌株SD01的鼠源单克隆抗体4F,将抗SD01单克隆抗体6D和羊抗鼠二抗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双抗体夹心反应模式制备检测果斑病菌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试纸条对纯培养果斑病菌SD01的检出限为3.1×106CFU∕mL;试纸条可检出8种果斑病菌(其中标准株1种,野生株7种),与6株近源的植物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检测实际样品时,8种葫芦科植物的果斑病菌检出限为3.1×106CFU∕mL,表明汁液中的杂质对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无影响,该试纸条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本研究制备的荧光试纸条操作简便、快速,结果肉眼可见,为果斑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大、难防治,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本文简要介绍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大、难防治,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本文简要介绍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6种杀菌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链霉素、可杀得抑菌效果较好,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5μg/mL和150μg/mL;其次是细菌灵、细菌杀,抑菌有效浓度均为300μg/mL,而叶青双、百菌清效果较差,抑菌最低有效浓度高达600μg/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细菌的鞭毛通常被认为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已有报道表明这种作用可受鞭毛蛋白基因fliS的调控,目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鞭毛蛋白基因fliS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基因在鞭毛形成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方法】以果斑病菌野生型致病菌株1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一系列引物,PCR扩增敲除基因fliS的上下游片段,通过回收、酶切、连接、转化等步骤构建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然后采用三亲杂交法,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fliS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及其互补菌株,并对其鞭毛的形态特征、致病性、过敏反应、游动性、群体感应、菌膜、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进一步提取细菌总RNA,以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A为参照来校正目标基因的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比较野生菌株、敲除菌株和互补菌株部分鞭毛蛋白基因flh D、fliE、fliC、flgK、flgM、fliD和fliA的表达量差异。【结果】通过抗性基因Gm的筛选和PCR验证,成功构建了果斑病菌鞭毛蛋白基因fliS缺失突变菌株1-fliS及其互补菌株1-fliShb,并对所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鞭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鞭毛蛋白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减弱,互补后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缺失突变菌株对甜瓜、西瓜幼苗以及西瓜果实的致病性降低,互补后对西瓜、甜瓜幼苗及西瓜果实的致病力完全恢复。电镜测试显示,突变菌株鞭毛变短,长度约为野生菌株的1/3—1/4,互补后鞭毛合成能力基本恢复,鞭毛长度约为野生菌的4/5;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在NA平板上的野生菌株菌落周围有明显的由细菌颤泳形成的特殊晕圈,而缺失突变菌株在NA平板上不能形成这种晕圈,互补后晕圈形成能力部分恢复;缺失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比野生菌株慢,互补后生长速率没有恢复;野生菌株、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在过敏性反应和群体感应方面无差异。qRT-PCR分析结果显示,fliS基因缺失突变后,flh D表达量较野生菌株明显降低,fliE、fliC和flgK表达量较野生菌株明显升高,flgM和fliD表达量略微上升,fliA表达量基本不变;互补菌株中flhD、fliE和fliC表达量部分恢复,flgK、flgM和fliD表达量没有恢复,与突变菌株相同。【结论】鞭毛基因fliS对果斑病菌鞭毛丝的形成、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生长速率、菌落形态、致病性等均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