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坡耕地、刺槐林)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比较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龙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流域遥感影像、SRTM地形数据、土壤类型分布图、降雨量等数据,提取各土壤侵蚀因子,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对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估算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龙江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987.07t/km2·a,为中度侵蚀级别,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2.1360×106t。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主要水保灌木树种及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样线技术调查,确定了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的主要灌木树种,并从灌木林“三料”、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等几方面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主要灌木树种具有突出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对解决“三料”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明显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等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土壤侵蚀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定位与半定位观测,研究了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揭示了泥沙运行机制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小流域泥沙运移的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5km~2,用0.6~0.7作为泥沙输移比;小于30km~2,用0.3~0.4作为输移比,推算流域土壤流失量,并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3S”技术对湖南省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1995年和2000年的土壤侵蚀现状都表明,湖南省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东西方向由东西两侧向中部呈马鞍状递降、南北方向由南向北呈长波式递降的规律;②1995年湖南省主要存在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工程侵蚀3种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约占总侵蚀面积的98.85%,2000年湖南省基本上消灭了重力侵蚀和工程侵蚀,仅存水力侵蚀类型;③湖南省土壤侵蚀面积在时间序列上呈下降之势,2000年较1995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728.55km^2。水力侵蚀类型中各侵蚀强度面积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部分侵蚀强度的面积增加是因为更严重一级或几级的水力侵蚀区、重力侵蚀区和工程侵蚀区经治理后形成的一种假象;④通过精度验证,判读准确率平均为89.83%,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定西市安定区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磷流失量,基于通用土壤侵蚀公式(USLE)确定了定西市安定区的土壤侵蚀分布;利用土壤养分测定仪测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磷数据;结合两者对安定区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磷流失的分布图。通过氮磷流失分布图与各土壤侵蚀因子的比较得出:坡度与坡长是土壤侵蚀过程氮磷流失主要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面源氮磷流失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石灰岩山地上部侧柏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侵蚀量及土壤侵蚀模数等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石灰岩山地干旱瘠薄的山坡上部侧柏林的造林密度在2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森林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森林植被特点和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森林覆盖率上升,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境内森林覆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下降91.2.tkm-2.a-1。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内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1,林分覆盖度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9.
利用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侧柏黄荆混交林、侧柏纯林及黄荆纯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渗透性能及土壤侵蚀模数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及土壤蓄水性能指标不同,差异性显著,且不同林分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蓄水性能的改良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2)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渗透速度及渗透系数不同,差异性显著,且土壤渗透速度与土壤容重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且不同林分对土壤渗透性能的改良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3)不同林分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不同差异性显著,且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渗透速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林分下的土壤侵蚀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10.
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采伐后土训理化性质变化及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量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养分初期增加,随之迅速减少,产生土壤侵蚀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皆伐比择伐对土壤影响大,集材道土壤的破坏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了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分级信息,以DEM地形数据为基础提取了研究区内的坡度、坡向等地形信息,从区域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存在非线性关系,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5°~25°的坡地,且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当坡度超过25°时,侵蚀面积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坡向因子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指数平地土壤最大,阳坡半阳坡大于阴坡及半阴坡,其中在平地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会对土壤侵蚀指数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和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3个时间阶段(1989~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8年)进行了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和验证,并进一步运用模型,利用土壤属性数据库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了三个时间阶段多年平均吸附态氮、磷量模拟。结果显示:遥感调查与模型模拟侵蚀量呈显著相关,模型对于研究区域有良好的模拟估测效果;整体上土壤吸附态氮、磷负荷呈现从西南部、西北部向中部、东部减小趋势。吸附态氮磷负荷不仅与土壤侵蚀流失状况十分相关,地形、土壤氮磷背景含量、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吸附态氮磷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土壤吸附态氮、磷模拟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GIS技术,结合通用水土流失(USLE)方程,利用气象资料、DEM数字高程、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数据,对迭部县扎尕那林区土壤侵蚀现状及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的89.03%,87.81%的土壤侵蚀发生在4 000 m以下海拔范围;32.79%的土壤侵蚀发生在25°~35°的坡度上;32.62%的土壤侵蚀发生在阳坡;29.06%的土壤侵蚀发生在暗棕壤;50.25%的土壤侵蚀发生在草地。对土壤侵蚀模数和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罗美  周运超 《林业科学》2012,48(3):132-135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质石漠化过程、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李阳兵等,2004).当降雨量小于80mm时,喀斯特地区土壤的主要流失方式是地下漏失(张信宝等,2007),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土壤侵蚀很难准确监测.目前研究喀斯特土壤侵蚀的方法有遥感技术(安和平等,1994;蓝安军等,2001;万军等,200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白占国等,1997)、修建径流场和沉沙池等(彭建等,2001)、湖泊沉积物分析(王红亚等,2006)、埋钉(桩)(彭建等,2001)和洞穴石笋记录(蔡炳贵等,2005)等,常被限制在短时间内,且很难获取地下土壤丢失数据和过程,无法综合评价喀斯特土壤侵蚀的历史过程,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来准确描述喀斯特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这6个指标,用于评价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侵蚀潜在的危险性。利用ArcGIS软件对各指标属性值进行处理后获取各指标得分数据,消除因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较低,无险型、轻险型占主要地位,危险型和强险型面积较少,无极险型存在,整个区域平均属于轻险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横峰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1990年被林业部列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建设重点县。全县总面积65520hm~2,其中山地面积39433hm~2,总人口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万人。建国后,由于乱砍滥伐使森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森林覆盖率由1956年的55.9%下降到1989年的38.4%;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0087hm~2,占山地面积的76.3%,其中轻度流失12500hm~2、中度流失12293hm~2、强度流失5413hm~2。每年流失泥沙量达135.8万 t。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伊犁河流域土壤侵蚀调查数据,筛选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通过新疆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制作各个因子的分级图,并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各因子进行叠加运算,制作新疆伊犁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图。由评价结果可得:(1)伊犁河流域大部分为非土壤侵蚀区域,该区域植被盖度高,土壤质地为壤土、沙壤土,降水较丰富;(2)平原区到山区过渡的荒漠草场区易发生轻度土壤侵蚀;(3)昭苏县、特克斯县和尼勒克县等降雨量较大的高山石漠区土壤侵蚀程度较高;(4)霍城县境内的塔克尔莫呼尔沙漠具有沙质基质、植被覆盖度极低、降雨量少等特点,是本区土壤侵蚀较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雷孝章 《林业科学》1995,31(1):35-43
通过调查,定位与半定位观测,研究了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揭示了泥沙运行机制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小流域沙运输的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5km^2用0.6-0.7作为泥沙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30km^2用0.3作为泥沙输移比,推算流域水土流失量,并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壤质地图及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Arc 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开发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水文效应评价、保持土壤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主沟道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6个功能,本研究将对保持土壤功能评价和主沟道评价2个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基于构建的系统,对北京市房山区最早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蒲洼小流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减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植被恢复是土壤侵蚀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评价较差的沟道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影响沟道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三峡库区的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的森林和土壤侵蚀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程度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随森林覆盖率的上升,其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土壤的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县当森林覆盖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其土壤侵蚀面积将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会下降91.2 t/(km2.a)。而且土壤侵蚀与森林的林种比例,树种组成,森林类型和林分覆盖度密切相关。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坡耕地,混交林<纯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森林<灌丛<草地<农地;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小于覆盖度低的林地。在三峡库区的秭归县若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其森林覆盖率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