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22年2-7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2-3月、成熟期4-5月和衰落期6-7月)在嵊泗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和对照区潮间带的同步采集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结合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筏架不同结构体及其上大型海藻所附生的端足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密度变化和群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端足类24种,隶属于2亚目7科16属,其中在养殖生境采集端足类24种,而潮间带仅采集到4种。养殖筏架上的优势种为钩虾亚目的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毛日藻钩虾(Sunampithoe plumosa)和施氏玻璃钩虾(Hyale schmidti)以及麦秆虫亚目的凯氏麦秆虫(Caprella kroyeri)、十远麦秆虫(Caprella decipiens)和长腮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潮间带各种类IRI值皆小于5,未出现优势种。端足类的整体丰度密度呈现逐月增加趋势,从2-3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580±90ind/m2增加到6-7月衰落期的3800±400ind/m2;不同部位的平均丰度密度最大为浮球的9700±400ind/m2,最小为贻贝串4800±100ind/m2。端足类在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海藻成熟期,再次是衰落期;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贻贝串。在群聚特征方面,端足类群落不仅在时间方面有明显变化,不同部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端足类对不同大型海藻的选择利用方面,强壮藻钩虾等6种端足类与褐藻、绿藻的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大规模筏式养殖区支撑了种类丰富、结构多元且生物量庞大的端足类资源,结论可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构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海洋侥足类(Copepoda)的繁殖,发育、种群产量,培养方法及其渔业作用等有关方面的研究成就,(1)海洋桡足类营养丰富。例如虎斑猛水蚤(Tiyriopus)不论用什么饵料培养,都富有能仗海洋鱼虾类保持健康促进生长所必需的20:5wз和22:6w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鱼虾类的优质饵料:(2)叙述了海洋桡足类的卵子发育外观上的分期、精子和精笑的形成、交配和产卵、净生殖率(Ro)和内禀增长率(rw)等;(3)归纳了挠足类幼体发育中不同种类相同龄期发育的共同性和同一种类不同龄期发育的特殊性,分析了形成各个龄期发育特点的可能因素;(4)介绍了挠足类的种群产量估算法和某些海区一些桡足类的P/B系数:(5)概述了海洋侥足类培养发展史,提出了培养挠足类存在的难点和可能解决的办法以及连续大量培养杂食性底栖猛水蚤类作为’海产鱼虾幼体的活饵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烟台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对比饲料中添加海泥对桡足类养殖水体三氮一磷(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以及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影响,探索北方室内桡足类大规模、高密度养殖技术。结果表明,较添加海泥的复合饲料,单纯利用复合饲料进行分叉小猛水蚤的室内养殖效果更好(P0.01),表明桡足类不能直接利用海泥中的营养成分;水体三氮一磷中,亚硝态氮含量最为重要,在桡足类快速增长期其含量与本地桡足类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后期浓度超过0.4 mg/L时,对桡足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磷酸盐含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张钰  王仁恩  黄勃  杨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60-10162
[目的]研究麒麟菜养殖区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方法]于2011年1~12月对麒麟菜养殖区海尾镇海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分析麒麟菜养殖海区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并对其与季节及麒麟菜养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此次调查期间共出现了浮游桡足类56种,其中有13种是全年出现的,以夏、秋季较多,春、冬较少;四季共出现优势桡足类9种,出现的生态类型有近岸低盐型、广温广盐型、高温广盐型,其中以近岸低盐类型占主导。麒麟菜丰富区域浮游桡足类种类多样性高于麒麟菜不丰富区域。[结论]麒麟菜养殖和季节变化对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蟤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蟤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相似文献   

6.
温室果菜自动落蔓疏蔓装置可在果菜种植过程中实现多行乃至整栋温室作物同时自动落蔓、疏蔓生产作业。装置在单一落蔓、疏蔓作业基础上,进行了落蔓、疏蔓一体化结构整合。应用试验表明,装置落蔓距离为400mm,用时79s;疏蔓距离为263mm,用时48s。落蔓器最大承重10kg,落蔓线最大承重9.78 kg。自动落蔓疏蔓装置的研发,提高了温室内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本文采样、调查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对沉积物样品中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的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5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8 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5.44 ind/mL。春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5 ind/mL,1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mL;夏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9.2 ind/mL,1号采样点最少,为60.5 ind/mL。从春季到夏季每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春季和夏季2个季节的线虫和桡足类的优势体长区间为500~1 500μm。初步判断这些差异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存在关系,可为该地区的底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生产实践中桡足类对蟹苗高产的影响甚大,文章就控制桡足类做了一些研究。实验表明市场上对桡足类杀伤力较强的药品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的安全浓度0.0018mg/L与对河蟹幼体的安全浓度0.0019mg/L非常接近,但在对蟹苗幼体的残毒实验中表明,其毒性残留为8d不会对河蟹产生影响,因此在河蟹的饵料池即轮虫池中杀死桡足类然后再投喂不会对蟹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对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采样、调查,分析沉积物样品中的自由线虫和桡足类。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五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2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6.04 ind /mL。春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4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 /mL。夏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9.2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93.5 ind /mL。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夏季每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线虫和桡足类的优势体长区间为500-1500um。初步判断这些差异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存在关系,可为该地区的底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整枝、压蔓、绑蔓地冬瓜在伸蔓后进行整枝,一般采取二蔓或三蔓整枝,即除主蔓以外,再在主蔓上留一条或两条子蔓。其余侧枝全部摘除。地冬瓜自蔓长50cm左右时压蔓,以后每长50cm左右压蔓一次,共压3~4次。压蔓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风刮秧蔓造成秧蔓滚动,叶柄扭曲,叶片、花器或幼瓜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境中半红树植物抗氧化防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半红树植物,研究了其在不同生境(潮间带和陆生)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陆生的黄槿、许树O2.产生速率和莲叶桐H2O2含量均显著的高于其潮间带居群,从而使这3种半红树叶片中抗氧化酶类(SOD、APX、CAT、POD和GR)活性均高于其潮间带居群。而处于潮间带杨叶肖槿、阔苞菊(除SOD外)的SOD、APX、CAT活性显著高于其陆生居群,此时,H2O2含量要显著低于其陆生居群,而陆生的阔苞菊居群SOD、POD、GR活性高于其潮间带居群,因此,O2.产生的速率显著低于其潮间带居群。不同树种对不同生境有着不同抗氧化防御策略,总的趋势是,陆生的半红树抗氧化酶活性均要高于其潮间带居群,尤其是POD、GR活性在5种半红树中均显著高于其潮间带居群,暗示环境胁迫造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半红树植物适应性的反应。高温、高光照、干旱是对陆生半红树的逆境胁迫,因此,上调抗氧化酶活性,以降低逆境对半红树的膜脂过氧化,减少电解质外渗,最终提高了半红树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温室黄瓜大部分都采用单留主蔓整枝法,即在整个生育期不断地将所有侧蔓及早摘除,只留主蔓吊起生长。这比茎蔓放任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光、风条件,但它仍存在着很大缺陷,由于主蔓不停地向上生长,而温室高度有限,因此需要多次落蔓。落蔓过  相似文献   

13.
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辽河三角洲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sp.),异水蚤(Acartiella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L和92.3 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20~1540 ind/L。桡足类的水平分布在育苗前期上、下风位比较均匀,但育苗期下风位>上风位,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的垂直分布育苗前期规律不明显,育苗期底层>表层,差异显著(P<0.05);桡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为白天表层>底层,晚上分布比较均匀;桡足类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河蟹幼体在池塘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业》2014,(13):31-31
双蔓整枝即保留主蔓和主蔓基部一条健壮侧蔓,其余侧蔓及早摘除。当株距较小、行距较大时,主、侧蔓可以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若株距较大,行距较小时,则以双蔓同向生长为宜。采用双蔓整枝,叶数较多,叶面积较大,雌花较多,主侧蔓均能坐果,果形较大。三蔓整枝即除保留主蔓外,还要在主蔓茎部选留2条生长健壮、生长势基本相同的侧蔓,其他侧蔓予以摘除。三蔓式整枝又可分为老三蔓、两面拉等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多年生主蔓的更新 葡萄多年生主蔓由于枝龄较长,枝蔓较粗,组织老化,加之剪口、伤疤不断增加,影响了输导组织的畅通。另外,由于结果部位的上移,下部光秃,造成侧蔓衰弱,结果能力大为降低。因此,必须注重对多年生主蔓的更新。对同一株上的多年生主蔓更新要分年度轮换进行,以免一次更新过多而影响果园的整体产量。更新的方法是:对多年生主蔓基部产生的萌蘖进行细致管理,使其成长为新蔓,冬剪时将老蔓从新蔓上方剪掉,以新蔓代替主蔓。这种方法可使全园在3年内完成葡萄主蔓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1,改短缩节留分蔓为伸长节留分蔓。西瓜苗出土后,子叶以上有6节短缩节。而每个短缩节都有很强的分蔓能力。过去栽培西瓜多在短缩节留分蔓,也有基部留分蔓。西瓜生产中多为三蔓整枝,即一主两副。在实践中发现,短缩节有很强的分蔓能力。除主蔓外,在短缩节留两个分蔓。这样的三蔓整枝往往出现主次不分,三头并进。有时分蔓生长旺盛,超过主蔓,分不出主次来,相应的都变成了弱蔓。有时在主蔓上坐瓜。有时在副蔓上坐瓜。雌花开放时,相对较弱。表现幼瓜小且圆;瓜蒂细且短、花冠小且弱,将来不会长成大瓜。改短缩节留分蔓为伸长节留分蔓,即去掉一切短缩节分蔓,使主蔓伸长再在主蔓上留两个分蔓。  相似文献   

17.
一、整枝理蔓 采用三蔓式整枝,当主蔓长150厘米、子蔓长30—50厘米时。进行整枝理蔓工作。保留主蔓和两个健壮的子蔓成为三蔓式,剪除多余的子蔓,以集中养分,促使提早开花结果。尤其是当开花时,雌花前、后节萌生的子蔓分2—3次剪除,有利于坐果。  相似文献   

18.
世界蔓越橘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FAO、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介绍了世界蔓越橘产业现状。以蔓越橘第一生产大国美国为例,对蔓越橘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果实利用和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蔓越橘产业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测定,于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对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同时测定了附植海洋线虫优势种类的个体干重和ATP含量.结果表明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8.95 inds./g algae和1270.05 μg/g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 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 ng/ind.,碳/ATP比值为43∶1~99∶1.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瓜无蔓性状的遗传性及其生产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判明1983年在山西省洪洞县王甲生的南瓜地里发现的无蔓南瓜属于中国南瓜,其无蔓性状为显性遗传。迄今生产上栽培的中国南瓜皆为长蔓,长蔓性状为隐性。无蔓与长蔓是一对等位基因,无蔓性状是由于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利用无蔓南瓜与长蔓种交配,取长补短,育成了生产上可以利用的优良无蔓南瓜一代杂种。无蔓种早熟,单位面积产量高,每亩可密植1000多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