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原訿`牛乳头状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状病毒属,对乙醚有抵抗力,对热、酸稳定;病毒的纯化制备物能凝集小鼠的红细胞;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培养极易生长.病毒虽具有某些相同的抗原成分,但相互间的免疫交叉反应较差.由于病毒抗原型不同,故所侵害部位及症状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2.
3.
牛纤维乳头状瘤病毒(BPV)是导致牛纤维乳头状瘤的病原。国外根据发病部位将BPV分为6个血清型(BPV1—6),并且认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DNA有差异,且对组织的特异性不同。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相似文献
4.
5.
6.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乳头状瘤(疣,表面形如菜花,俗称菜花瘤、刺瘊)是我区黄牛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甚多,但疗效均不理想。自1986年以来,笔者试用白降丹(又称九龙丹)治疗本病50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临床症状黄牛的乳头状瘤,多发生于颈、背部两侧,呈散在性,触之有移动性。瘤体大小不一,小者如玉米粒,瘤顶部裂隙不明显;大者顶部直径达12厘米,高8.5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不同品种甚至不同个体的牛对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牛呈现较强的抵抗力,甚至人工感染后也不发病。本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直接发病,昆虫也有可能传播本病。瘤体一般可自动消失,康复牛在1~2年内对同型病毒再感染具有免疫性。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目前,BPV至少有6个型,其中1、2和5型属纤维状瘤病毒。3、4和6型为真性上皮乳头状瘤病毒。 相似文献
14.
15.
牛瘤胃酸中毒是兽医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自1992年以来,遵循中西兽医结合的宗旨,治疗54例,其中耕牛38例,黑白花奶牛6例,2-6月龄犊牛10例.治愈50例,死亡4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外科手术部分摘除法、液氮冷冻疗法和瘤体灭活苗疗法分别治疗奶牛乳牛部乳头状瘤各6例,并选用对流免疫电泳和非特异性醋酸萘酯法,结合免疫指标(抗体水平和T淋巴细胞值)的定期测定,初步揭示了3种疗法取得疗效的机理及奶牛乳头部乳头状瘤自愈的机理。结果表明,3各疗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以免疫疗法效果最好,保护期最长,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奶牛乳头部乳头状瘤自愈,初期是以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后 相似文献
17.
乳头状瘤又称葡行瘤,是一种生长于皮肤的接触慢性增生性的瘤体.该病治法多采用外科摘除瘤体后涂以石炭酸、碘酊或烧烙法治疗,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患牛疼痛不安,若残根不除尽,易复发,且易损伤周围组织,引起感染.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口服虫克星(阿维菌素)治疗4例黄牛乳头状瘤,均治愈,疗效满意,同仁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8.
自 1996年以来 ,笔者在动物医学临床先后治愈五只犬口腔乳头状瘤。现报告如下 :1996年 5月 1日 ,沈阳军区炼油厂驻盘锦留守处王某饲一只 5月龄黑丹犬 ,口腔黏膜出现表面粗糙的大小不等的小突起呈树枝状乳头状瘤 ,几天后逐渐蔓延到颊、腭、咽部黏膜 ,流诞 ,咀嚼困难。1997年 10月 1日 ,兴隆台区兴隆农场宋某饲养一只 4月龄花丹犬 ,口腔黏膜出现肿瘤状大小不等的粗糙的突起 ,大如豆粒大 ,小如米粒大小 ,患犬有食欲 ,大小便均正常、无其它临床表现。流有少量口涎。2 0 0 1年 1月油田钻井一公司刘某饲养一只 3月龄白丹犬患有此病。同年 6月 30日… 相似文献
19.
牛乳头状瘤的病理学观察及其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在我国对牛的致病性及基因型,本研究选取某奶牛场发病的犊牛,通过对皮肤肿瘤样物进行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用DNA提取及PCR等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牛乳头状瘤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胞浆棕染呈BPV阳性;应用PCR对其DNA进行扩增,检测出阳性样品,测序结果表明与BPV-1和BPV-2同源性达98%~99%.表明该奶牛场犊牛发病由BPV-1和BPV-2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刘生财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4,34(2):6-6
本病群众称为“瘊子”,是乳头皮肤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瘤及刺瘤,表面呈颗粒状或刺状,一个乳头上可长出几个甚至几十个,挤奶时因牛疼痛而蹴踢,不让挤奶或不让犊牛吮乳,重者因疼痛使产奶量下降。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遇该病13例,经过用“鱼敌酒”小方治疗,全部有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