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碘硝酚是国内生产的一种新型广谱驱治家畜体内线虫和体外蜱、螨、虱的药物。但对蜱的防制效果国内报道的较少.采用药物灭蜱的措施来防治羊焦虫病是我省近年推广的科技项目。试验选择羊焦虫病流行区永靖县关山乡绵羊50只,在蜱感染季节(4月)药物组用碘硝酚以按体重计20 mg·kg~(-1)皮下注射,第7,30 d 观察效果。结果30 d 后灭蜱效果为92.3%。表明碘硝酚对羊蜱具有显著的驱除作用。可在我省中部羊焦虫病流行地区用于灭蜱预防焦虫病。  相似文献   

2.
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地区对微小方头蜱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证明该蜱在一年内出现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二月中旬至4月上旬期间,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六月上旬至八月上旬期间,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期间。文内对贵阳市某奶牛场的奶牛的各种血孢子虫病的发病季节性进行了统计,证明双芽焦虫病和牛巴贝斯焦虫病以及瑟氏泰勒焦虫病的发病季节与微小方头蜱的季节动态是基本相吻合的,从而更进一步证明该蜱为双芽焦虫病的传播者,同时推断该蜱可能是牛巴贝斯焦虫病和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奶牛焦虫病是一种季节性的血液原虫病,对奶牛危害大,死亡率高。该病病原体为焦虫的原虫,其中有巴贝斯焦虫和泰勒焦虫,它们分别在牛的体内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进行无性繁殖;而在蜱的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并由蜱传播。由于蜱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焦虫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季节性,多发季节为春、夏、秋季。  相似文献   

4.
奶山羊焦虫病是泰勒焦虫引起羊只突然发热、不食、便秘、尿黄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可能与传播者-血蜱的生活条件有关,多发生于5~8月份,此时的气温有利于蜱的活动和病原体的传播。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只均可发病,但购进的纯种比当地的羊发病率高,"本地羊有带虫免疫"。  相似文献   

5.
牛焦虫病是由双芽焦虫或牛巴贝斯焦虫寄生在血液红细胞内而引起的疾病。它是由蜱传播的一种急性季节性疾病,往往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特征是高热、贫血和血尿,故又称为血尿病。一、发病情况本病主要发生于华南、华中及西南等地区,近些年来由于牛的流动增加,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发现。该病是由焦虫在蜱内繁殖,当蜱吸食了病牛或带虫牛的血液后,在吸食健康牛血液时,将虫体传染给健康牛而使其感染发病。1岁~3岁的牛最易感染,8月龄以内的犊牛能耐过,1岁~2岁的牛发病较重,2岁~3岁的牛发病更重,死亡率也高。发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  相似文献   

6.
牛边虫病是牛血孢子虫的一种,它的病原体属于边虫科,边虫属(Anaplasma)。边缘边虫是其中一种(A.marginale)。牛的边缘边虫病在河南省汝南县已有十余年来未曾发生,八十年代后在该县又发现本病。本病传播的途径有昆虫的传播和外科手术上的传播两种,前者如距方头蜱、亚洲璃眼蜱、蓖子蜱、花纹距头蜱、扇头蜱属蜱以及牛虻、蚊、蚋等;后者如断角、去势等外科手术的器械传播等。  相似文献   

7.
<正> 牛双芽焦虫病是由双芽焦虫寄生在牛红血球内而引起的一种呈急性经过的季节性原虫病,由于临床上患牛具有明显的红色尿液特征,因此该病又称血尿或红尿症。牛双芽焦虫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突尾方头蜱和有距方头蝉,根据方头蜱的活动特点,本病常以散发的形式出现,始发于5月,8~9月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冬季则很少发生。本病对养牛业的危害甚大,如牛发病后不及时采取特效的治疗措施即会导致大批牛染病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一、流行特点泰勒虫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中,主要通过血蜱属的蜱传播。该病的流行与整个血蜱繁殖盛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每年立春以后的3个月和9—10月,羊只易大量感染泰勒虫病,1~4月龄羔羊和1~2岁羊多发,常引发羊只大批死亡。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是周岁以内的羔羊,2岁以上的成年羊几乎不发病。二、临床症状羊泰勒虫病病程一般为1~7天,最长不过10天。病初羊精神不振,跟不上群,喜卧,食欲减  相似文献   

9.
天气渐暖,蜱(草爬子)开始繁殖、活动。当蜱叮在马身上吸血时,唾液进入马体内,极易使马感染发病,这种病就叫马集虫病。蜱就是马集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北方,本病多发生在三月下旬到六月上旬。  相似文献   

10.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36×10-6,对未吸血成蜱的半致死量(LD50)为4.687μg/虫,对饱血雌蜱的LD50为6.868μg/虫;而敌百虫对未吸血幼蜱的LC50为175×10-4,对未吸血成蜱和饱血雌蜱的LD50分别为1116和5266μg/虫.可见,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未吸血成蜱及饱血雌蜱的杀蜱效果分别为敌百虫的486、238和767倍.现场杀蜱试验,采用5%溴氰菊酯水和剂12.5×10-4时.杀蜱率达92%,30×10-6时达100%杀蜱效果,对牛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黄牛Y染色体多态性及品种起源演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G带、C带、RBA带、常规和C带或RBA带连续染色技术研究了中国9个地方黄牛品种的66头人工授精用公牛、41头小公牛和12头母牛的染色体,着重研究了它们Y染色体的多态性。北方的蒙古牛和延边牛是无肩峰牛,具有普通牛核型,其Y染色体分别为亚中和中着丝点。中原地区的秦川牛、晋南牛在每个品种中均发现了亚中、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而郏县红牛中存在着中和近端着丝点两种形态Y染色体、这几个品种应是由肩峰牛和无肩峰牛长期融合形成的。西镇牛、鲁西牛、南阳牛、温岭高峰牛均具有瘤牛类型的Y染色体,是以瘤牛为基础形成的品种。经RBA带鉴别,西镇牛Y染色体无短臂,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其余3个品种为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结合国内有关黄牛染色体研究材料,讨论了中国黄牛的分类和起源。认为中国的无肩峰黄牛除来源于具亚中着丝点Y染色体的蒙古牛之外,还应来源于另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具中着丝点Y染色体的无肩峰牛。鉴于现有的肩峰黄牛品种中Y染色体形态和带型差异,可能古代生存于中国的瘤牛已发生分化。中国黄牛诸品种应由不同类型的无峰牛和肩峰牛经长期选育和杂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何光中  孙鹃  刘镜  杨红文  罗启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99-11701
[目的]探讨弗莱维赫牛改良贵州本地黄牛的效果。[方法]以弗莱维赫牛为父本,分别与本地黄牛(♀)、西本杂(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杂交,测定其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泌乳性能,并与贵州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F1弗莱维赫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泌乳性能最优,F1弗莱维赫牛(♂)×本地黄牛(♀)杂交后代次之,本地黄牛最差。[结论]以弗莱维赫为父本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及生产三元杂交牛(弗×西×本),其后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能显著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中国黄牛起源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常规法、G带和C带对7个黄牛品种染色体进行系统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同时汇集了近20年来中国境内22个黄牛品种和1个大额牛种共计30个黄牛品种(其中4个外来牛品种)染色体的研究资料,分析和探讨了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与分类。结果表明,中国黄牛Y染色体具有多态性,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中国北方黄牛多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Y染色体,南方黄牛多近端丝点Y染色体,中原黄牛在品种内个体间多具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3种类型。说明中国黄牛起源的多元性,即源于普通牛和瘤牛。在进化过程中,中国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南方黄牛受瘤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同时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是由普通牛和瘤牛长期交汇融合形成的。根据26个黄牛品种Y染色体形态类型,绘制了中国黄牛Y染色体在中国的分布地域图。  相似文献   

14.
徐闻黄牛和海南黄牛血液蛋白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徐闻黄牛、海南黄牛和荷斯坦牛血液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在分析的36种血液蛋白(酶)共计40个遗传座位中,徐闻黄牛和海南黄牛有相同的13个多态座位,荷斯坦牛有11个多态座位。徐闻黄牛和海南黄牛的多态座位百分比均为P=0.325,徐闻黄牛的平均杂合度H=0.141,海南黄牛的平均杂合度H=0.132;荷斯坦牛的多态座位百分比P=0.275,平均杂合度H=0.099,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多态座位百分比和平均杂合度随着品种选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研究结果为把徐闻黄牛和海南黄牛合称为雷琼黄牛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黄牛头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测量了四川省有代表性的黄牛头骨101头。选择其中重要部位组成头骨矢状图及平面图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达县宣汉黄牛与雅安荥经黄牛无本质区别,在品种改良规划中可初步视为同一地方品种;叙永黄牛与上述两地方品种截然不同,应另行规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安格斯牛与湘西黄牛屠宰性能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为丰富湘西黄牛和安格斯牛育种数据,开展湘西黄牛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初始重基本一致的纯种湘西黄牛与安格斯牛种各30头,统一标准饲养条件单栏饲喂,于6、18和30月龄分批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价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安格斯牛和湘西黄牛的屠宰性能逐渐提高,在30月龄时安格斯牛屠宰率可达49.98%,熟肉率67.56%,眼肌面积4333.49 mm2,剪切力44.13 N;而湘西黄牛屠宰率为48.98%,熟肉率65.94%,眼肌面积4042.78 mm2,剪切力50.18 N。在同一年龄阶段,安格斯牛与湘西黄牛屠宰率、滴水率、失水率及粗蛋白、铜(Cu)、铁(Fe)和锌(Z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眼肌面积和剪切力在各年龄阶段均差异显著(P<0.05,下同)。安格斯牛总氨基酸(TAA)含量在18.61%~19.11%,必需氨基酸(EAA)在7.70%~7.95%;湘西黄牛总氨基酸含量在18.28%~19.43%,必需氨基酸在7.27%~7.82%,同一年龄阶段2个牛种间差异不显著;3个年龄阶段的EAA/TAA均在40.00%左右,但同一年龄阶段2个牛种间差异显著。安格斯牛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在44.51%~49.5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1.93%~37.74%,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3.03%~23.19%;湘西黄牛肉中饱和脂肪含量在47.22%~49.7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2.41%~39.5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2.89%~19.33%,在同一年龄阶段安格斯牛肉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湘西黄牛,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湘西黄牛。【结论】湘西黄牛与安格斯牛在屠宰率和肉品质方面基本一致,适合生产制作优质高端牛肉。该结论也为引进安格斯牛来改良湘西黄牛提高本地牛品种的个体大小及屠宰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湛江市雷琼黄牛杂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雷琼黄牛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提高肉牛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方法】选取西雷杂F1代(西门塔尔♂×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利木赞♂×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安格斯♂×雷琼黄牛♀)和雷琼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初生、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及雷琼黄牛共390头,测定其体质量与体尺指标;屠宰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与雷琼黄牛各3头,选取其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杂交改良作用明显,尤其在初生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以及体尺发育方面效果显著,其中24月龄体质量提高了37.64%。利雷杂F1代肉质嫩度优于其余3组,而西雷杂F1代肉质嫩度最差。西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其余3组,3组杂交牛F1代均可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利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西雷杂F1代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结论】利木赞牛在改善雷琼黄牛体型、生长速度及肉品质上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淀粉凝胶、醋酸纤维薄膜和聚丙烯酰肢凝胶电泳法测定了海南牛、雷州牛和隆林牛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液碱性磷酸酶,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后转铁蛋白和血清后白蛋白等6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为分析华南黄牛在中国黄牛中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计算了我国10种黄牛间的遗传距离;用类平均法对我国的主要黄牛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绘出10个品种的树状聚类图;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绘出各品种的三维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华南黄牛明显与北方及中原黄牛不同,华南地区黄牛是华南地区固有的品种,由当地驯化而来,形成过程渗入其他黄牛血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延边黄牛黄体中抗凋亡因子(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染色方法,观察cFLIP在延边黄牛周期黄体中的表达变化,并从组织化学角度分析了cFLIP作为抗凋亡因子参与延边黄牛的黄体退化。  相似文献   

20.
固原黄牛系统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六盘山区固原黄牛群体毛色和外部形态特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该群体6个血液蛋白位点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