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甘肃定西县一年生紫花苜蓿白粉病蜡叶标本上的白粉菌的显微观察和计测,该菌闭囊壳直径85.5~128.3 m,平均直径95.7 m。每个子囊壳附属丝平均数量为27条,多数为20~30条。每个子囊壳含子囊6~8个,多数为6个,子囊大小为85.5m32.1 m。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绝大多数为2个。167个子囊孢子计测结果,大小为32.1~21.4 m。附属丝褐色,多数基生,少数侧生,菌丝状,长度为子囊壳直径的0.6~1.6倍。经鉴定苜蓿上的白粉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相似文献   

2.
白粉菌的新寄主——十字花科沙芥属沙芥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实验田的十字花科沙芥属(Pugionium Gaertn.)沙芥(P.cornurum(L.)Gaertn.)种白粉病标本进行室内鉴定,确定沙芥白粉病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白粉菌属(Erysiphe)十字花科白粉菌(E.cruciferarum(Opiz)Junell),并描述了沙芥白粉病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经全国信息资料检索及文献查阅,发现沙芥种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白粉菌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3.
1发病条件 瓜类白粉病病原属于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或单丝壳属.病原以菌丝或子囊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蔓延.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吸取寄主细胞内的营养.孢子萌发温度10~30℃,以20~25℃最适,对湿度要求不严,高湿有利于萌发.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地区杨树白粉病为对象,观察记录病害发生的时间及症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林下地表越冬的闭囊壳进行越冬力测定。结果表明,2018年该地区杨树白粉病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病,且同一派系内不同品种的发病时间存在差异;病原菌的有性型为杨球针壳,无性型为拟小卵孢属(Ovulariopsis sp.);自然条件下闭囊壳越冬成活率达30.77%,首次得出闭囊壳的越冬力与其含子囊孢子的数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此外,在室内-40℃下处理7 d,闭囊壳的成活率为1.55%,-30℃和-35℃下处理15 d,闭囊壳的成活率分别为33.29%和31.83%。综上所述,杨球针壳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可保证越冬后存活大量菌源,为侵染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外刊文摘     
当地小麦白粉病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因高温影响而不能越夏存续为秋苗上初侵染的菌源,但在秋苗上可查见有病菌侵入越冬。为探求其原因,1980—81年进行的有性阶段病菌的越夏及其传病作用的研究表明,麦收后残留在室外各种环境中的闭囊壳,在越夏期间其子囊即相继失去活力;室内麦秆上的闭囊壳内的子囊绝大多数在9月上旬腐烂,只有极少数至秋播时有活力;保存在人为干燥环境下的闭囊壳,12月18日检查其子囊存活率仍有94%,  相似文献   

6.
羊蹄甲白粉病的首次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蹄甲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园林景观树种,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白粉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通过对羊蹄甲白粉病的症状及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根据核糖体DNA-ITS序列发现,羊蹄甲白粉病病原菌与Erysiphe lespedezae(登录号:KP794926)相似性为100%,初步鉴定该菌为子囊菌门白粉菌属(Erysiphe sp.)真菌(登录号:KX960783),目前在野外尚未发现该病原菌的有性世代。该研究结果为羊蹄甲白粉病的首次报道,为羊蹄甲白粉病的鉴定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由鞑靼内丝粉菌引进的番茄白粉病发生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由专性寄生菌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栽培番茄对这种真菌病害具有极高的易感性,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大敌。番茄白粉病近几年在内蒙古地区设施番茄栽培中也有发生,一般报道和农民认识的番茄白粉病是由子囊菌蓼白粉菌引起的,症状明显,易识别。  相似文献   

8.
<正>1白粉病1.1发病原因。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棚室内作物上越冬。借气流、雨水和浇水传播。温暖潮湿,阴雨天气及密植、窝风环境利于该病发生与流行。大水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小麦白粉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进入80年代,该病害逐渐加重,范围也逐渐北移。1981年全国重病区达280万hm2,1983年上升到467万hm2,1990年猛增到1330万hm2。1981年和1987年在东北春麦区两次流行,使小麦减产近10%。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必须查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力状态。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  相似文献   

10.
一、白粉病(一)病害症状白粉病属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花器、嫩梢。叶片受侵染后出现褪绿斑,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叶片较正常叶片发紫,表面覆盖大量白粉;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花蕾受害后布满白粉,逐渐萎缩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3-4月开始发病,5-7月盛发,8月减少,9-10月再次发生。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易发病。  相似文献   

11.
新疆苜蓿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苜蓿病害是限制新疆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因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围绕苜蓿病害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迄今,新疆已报道苜蓿病害24种,病原35种.其中仅对苜蓿黄萎病菌、苜蓿褐斑病菌、苜蓿立枯丝核菌、苜蓿霜霉病菌、苜蓿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子做了部分研究,其余病害规律及病原特性尚缺乏研究.就新疆苜蓿病害的种类、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新疆苜蓿病害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抗病的哈密瓜类型材料与网纹类型材料杂交 ,结合田间自然发病和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通过连续自交分离选择 ,获得 3个稳定的抗白粉病的网纹类型品系材料。经果实性状调查和杂交组合配制 ,3个品系均表现出网纹形成良好、果肉厚 ,折光糖含量高等特点 ,为网纹甜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7—1988年在联邦德国李比希大学做的关于植物类磷脂与杀菌剂三唑醇混用防治麦类白粉病效果比较初步研究。室内实验表明,类磷脂与三唑醇混用都较三唑醇单独使用效果显著,其中处理“TemolR+Bayfidan”防效达80.3%;“Na 6008+Bayfidan”的防效可达90%,使防效提高26—35%。田间试验也表明,三唑醇与类磷脂混合喷施,其用量可以减少一半,其防效仍保持不变。通过孢子萌发,吸器生成及吸器变态等观察表明,类磷脂没有改变该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锈病与白粉病在当地种苜蓿上的发生动态,建立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监测两病发生动态.对种苜蓿田进行药剂处理,造成不同病级,分别测产后用一元回归方法建立产量损失估计模型,并验证.[结果]种苜蓿锈病6月中上旬零星发病,且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至8月中下旬种苜蓿近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高点,接近70.种苜蓿白粉病始发于7月中旬,8月病情进展较快,至种苜蓿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55左右.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为Y=1.671 6 X+1.605 8.[结论]种苜蓿锈病及白粉病发病于结束期与成熟期,且病情进展较快,病情指数较高,对种苜蓿危害较重.苜蓿种子产量损失率与锈病及白粉病两病最终复合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受天气影响较大,如在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该病害即会发生流行,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会受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草莓白粉病喷施20.00%辣根素水乳剂处理,检验辣根素对白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0.00%辣根素对草莓白粉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抗病新基因PmHNK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周98165对河南省当前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具有较好的抗性,并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明确其抗白粉病基因及遗传特性,筛选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和理论支撑。【方法】将周 98165与中国春杂交、自交、测交,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鉴定,用小麦白粉病菌08B1进行遗传分析,利用SSR、EST-SSR技术对双亲及抗感池进行筛选和电泳分析,并结合中国春缺四体材料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周98165对3个白粉菌高毒力小种抗性良好,其抗病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该基因暂命名为PmHNK。筛选了与PmHNK 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图谱上的顺序为Xbarc77、Xgwm547、Xwmc326、Xgwm299、PmHNK、Xgwm108,Xgwm299和Xgwm108分别为PmHNK两侧距离最近的标记,图距分别为4.2 cM、5.6 cM,最远标记Xbarc77与PmHNK图距为10.6 cM,并将PmHNK 定位于3BL。【结论】抗病鉴定、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PmHNK是一个白粉病抗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18.
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来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季白粉病的消长规律 (1997年 3月~ 1998年 3月 )的调查表明 ,在大庆温室内月季白粉病春季 2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 ,秋季 9月中旬再次进入发病盛期。全年共出现 5个高峰期。月季白粉病菌以菌丝形态在越冬芽的芽鳞下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党参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陈秀蓉  王引权  林丽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66-868,871
2004—2009年,对甘肃省党参主产区渭源、陇西等4县5个乡镇的党参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4种病害,分别为斑枯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白粉病(Sphaerotheca codonopis(iGolov.)Z.Y.Zhao)、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iums Schl.)。渭源、临洮、兰州等地白粉病发病率为100%,严重度2~3级,是党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参灰霉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