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麦一棉邻作天敌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麦收期小麦不同高度的天敌分布调查以及麦-棉邻作棉田和棉-棉邻作棉田天敌数量在麦收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蜘蛛类、食虫蝽类、翅甲类天敌主要栖息在距地面10cm以下麦杆及地表杂草上,而草蛉类、瓢虫类则主要栖息在距地面10cm以上的麦杆上,而且麦田天敌在麦杆10cm以下栖息数量远大于距地面10cm以上的数量;麦收后,麦田的天敌迅速转移至与之相邻的棉田,其中,瓢虫类和划蛉类等飞行能力较强的天敌首先扩散,比蜘蛛等爬行类类天敌先进入棉田;麦-棉邻作棉田麦收后的天敌数量是麦收前的25.7倍,而且明显高于棉-棉邻作的棉田天敌数量;距离麦田25,50,75m的棉田天笔数量在麦收前并无明显的差异;麦收后则明显呈现出棉田天敌数量距麦田25m〉距麦田50m〉距麦田75m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2.
对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瓢虫、草蛉、食虫蝽的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生境中瓢虫类优势种均为多异瓢虫,食虫蝽类优势种均为异须盲蝽,草蛉类优势种在荒漠过渡带为中华草蛉,在棉田中为叶色草蛉.棉田中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和相邻荒漠过渡带中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海棉区常见捕食性天敌在Bt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常规棉为对照,对江苏沿海地区Bt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主要涉及6个科共16个常见种。两类棉田内6类天敌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捕食螨类>食蚜蝇类,其中前2类分别占天敌总量的78%~79%和19%~20%。与常规棉比较,Bt棉田内蜘蛛类、瓢虫类、捕食蝽类和天敌总量分别增加78.26%、61.91%、114.28%和73.85%,草蛉类和捕食螨类分别减少2.78%和14.29%。捕食螨类和食蚜蝇类主要在棉花生长前期发生,其他4类天敌则主要在棉花生育中后期发生。面上普查结果表明,Bt棉田捕食性天敌总量比常规棉田增加25.63%~47.50%。  相似文献   

4.
棉田点种玉米保护天敌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棉虫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中,保护和利用棉田天敌是核心问题。实行麦棉套种,改变了早期棉田的生态环境,麦田七星瓢虫能有效地控制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棉蚜。麦收后天敌昆虫很快迁出,如何通过桥梁植物使天敌定居于棉田,是综合防治技术组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988年,我们在太康县基点通过棉田点种玉米来维持麦收后棉田天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应,现报告如下。调查方法在300亩连片麦棉套种的棉田内,于5月初每亩均匀点种30—40株玉米。6月中旬后选取三块具有代表性的棉田,定期调查玉米上昆虫种类与数量。同时,在点种玉米区外选择三块棉田,调查了这两类棉田昆虫群落的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业科学》2000,(Z1):35-36
通过调查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类型周围的棉田中二代棉铃虫卵、幼虫及主要天敌数量的变化 ,初步查明了 3种类型生态区棉铃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结构周围的棉田与成片棉田比较 ,二代棉铃虫发生初期 ,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生态区周围的棉田卵和幼虫数量明显比成片棉田的少 ,6月 17日调查卵量平均少 75 % ,幼虫少 81%。另一方面 ,草蛉和瓢虫比对照区多。到二代发生后期 7月 9日调查时 ,3种生态区棉铃虫卵量平均比对照区的少 33% ,而幼虫差异不显著。另外 ,草蛉和瓢虫数量差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施药失当已使棉田的自然天敌数量大减。为了综合治理棉田害虫,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特提出保护棉田自然天敌九法。 一、种植诱集带 在棉田内每隔10行棉花种1行玉米,可使瓢虫、草蛉、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47%  相似文献   

7.
通过 1998年定点定期调查 ,发现玛纳斯河流域麦棉混作区农田各种生态环境中 ,5月份以苜蓿田、小麦田天敌数量最多 ,可达同期棉田天敌数量的 5 9.32和 2 6.65倍 ;棉田距麦田远近 ,直接影响棉田天敌的数量。与麦田相邻的棉田天敌数量明显增多 ,全年平均天敌数量是与麦田相距 10 0 0 m棉田天敌数量的 2 .2 2~ 6.2 5倍 ;6月份与麦田相邻的棉田益害比为 1∶ 115 .35。而与麦田相距愈远的棉田天敌数量愈少 ,益害比亦随之变小。这种差异以棉花蕾期和花期表现特别突出。就不同类群的天敌而言 ,麦棉距离对瓢虫的影响最大 ,蜘蛛次之。因此在麦棉混作区 ,实行害虫综合治理 ,应尽可能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 ,提高蓄养天敌的能力 ,并应尽可能安排麦棉相邻或靠近 ,以增强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棉叶螨是综合防治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对北疆部分棉田中的叶螨天敌作了调查和采集 ,从 10 0多号标本中初步鉴定出棉叶螨天敌 32种 ,其中天敌昆虫18种 ,蜘蛛 4种 ,捕食螨 10种 ,并对其分布和形态分别作了记述 ,还发现在棉田中出现早、数量多、捕食明显的种类有食螨蓟马、食螨瘿蚊、草蛉、小花蝽、食螨瓢虫、蜘蛛和多种捕食螨 ,可为生产者和研究者对棉叶螨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虞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33-134
本研究采用定期目测棉叶上棉蚜种群,用扫网法同步监测天敌种群动态,探索和比较了2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滴灌地和枣棉套作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差异明显。对棉田发生的害虫基本上能有效控制;不同天敌的田间消长动态存在差异,瓢虫和草蛉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德州市麦田天敌昆虫共有70多种,其中对麦田害虫种群影响较大的有中华草蛉、七星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同时,对麦田主要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作了系统观察,分析了影响天敌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并对主要天敌昆虫对麦蚜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秸秆覆盖还田试验区昆虫群落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麦田上的主要害虫有麦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 Rhopalosiphum padi L.等)、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和小麦叶蜂(Dolerustritici tritici chu),天敌主要是瓢虫。在不同灌水量(600 m3/hm2~2 100 m3/hm2),在传统、秸秆还田、免耕三种不同耕作节水模式下,麦蚜为优势种,其次为瓢虫,其它昆虫只是零星的分布。在秸秆还田处理下,百株蚜量随冬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其它处理之间,昆虫分布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南部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寄生性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寄生性天敌在棉田中共有14科,荒漠过渡带共有21科.在棉田中蚜茧蜂数量最多,占总数的19.86;;荒漠过渡带中无后缘姬小蜂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4.93;.荒漠过渡带的寄生性天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比棉田高,均匀性指数总体来说比棉田低.棉田中寄生性天敌昆虫和相邻荒漠过渡带中寄生性天敌昆虫关系密切.荒漠过渡带为棉田提供了丰富的寄生性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类型棉田对比调查分析结果可看出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物种数减少 ,两类棉田昆虫群落中 ,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相对多度较大 ,在食叶蛀桃类害虫中 ,以棉铃虫的个体数量占优势 ,美洲斑潜蝇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两类棉田比较分析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的类群相对多度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比非抗虫棉田减少 ,而棉蓟马、棉叶蝉、白飞虱、棉盲蝽类群相对多度增大 ,天敌类群相对多度较大。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棉田施用农药多少不同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物种丰富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两类棉田害虫优势度和优势种不完全相同 ,昆虫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总的表现是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变化较规律 ,多样性指数偏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棉田生境进行棉蚜生态调控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宏祖  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52-3753
[目的]为开发适宜新疆棉区生态控制棉蚜的技术提供基础。[方法]阐述新疆棉区利用非棉田生境生态控制棉蚜的理论依据,分析非棉田生境对棉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提出控制棉蚜的技术措施。[结果]新疆棉区的非棉田生境中有种类较多的植食性昆虫,可作为蚜虫天敌的早期食源,繁殖天敌。非棉田生境如林带、夏熟作物(小麦)、农田边缘区及绿洲内的野生植物是影响棉蚜及其天敌的主要因素。5~6月不同生境中天敌总量的顺序为:麦田>林带>荒滩。[结论]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通过改变非棉田生境的植被组成改变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15.
夏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夏棉田害虫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取样范围内地面和植株上所有昆虫、螨类等种类和数量,计算昆虫群落的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研究该夏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结果]夏棉田中昆虫群落组成较为丰富,由10目30科43种昆虫组成,丰富度最大值为22,害虫类和天敌类昆虫的相对丰富度分别为80.22%和19.78%。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值为2.095 1,均匀度最大值为0.738 5,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最大为0.954 4。夏棉田害虫优势种是棉蚜和烟粉虱;天敌优势种为棉蚜蚜茧蜂。[结论]该研究对棉花害虫的可持续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长江流域棉区植棉对麦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对麦秆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不还田(D-S)、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还田(D+S)、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不还田(P-S)和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还田(P+S)4个处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麦秆还田对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及秸秆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麦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秸秆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直播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籽棉产量、叶片、茎秆、棉壳和根系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7.8%、3.7%、4.6%、3.4%和14.6%;移栽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5.9%、5.2%、5.6%、7.4%和7.9%。从棉花生物量和产量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P+S>P-S>D+S>D-S。收获期,与麦秆不还田相比,麦秆还田后直播和移栽棉花的根系数、果枝数、叶片数、叶片SPAD、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有明显增加,而株高、根茎粗和衣分的差异并不显著。与D-S处理相比,D+S、P-S和P+S处理的棉株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4.4、34.6和51.1 kg·hm-2,增幅达到9.0%、21.8%和32.2%。表观法和15N示踪法得出棉花季麦秆氮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22.3%和11.5%,且移栽棉花对麦秆氮素的利用率高于直播棉花,表明棉花季大部分小麦秸秆氮素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长江流域麦-棉轮作区,积极开展麦秆还田技术可增加直播、移栽棉花的产量和棉株氮素吸收,并减少化学氮肥施用,从而提高秸秆氮素养分的循环利用效率。研究可为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和棉花季氮肥科学减量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秸秆对尿素中养分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秸秆浸泡于尿素溶液,通过吸附试验,利用半微量凯式定氮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不同尿素浓度下对氮素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对氮素具有吸附作用,理论最大吸附量为9mg/g纯氮(单位秸秆量的吸氮量),纯氮浓度为150mg/L(常规施肥水平)尿素溶液条件下,其吸附纯氮量达2.4mg/g;第1d内,小麦秸秆主要以吸水途径吸附尿素,1d后其可能以电子吸附和比表面能吸附为主;常规施肥水平下,以1hm2地秸秆还田量达4500kg计,可吸附拦截的纯氮总量约为10.8kg。这为小麦秸秆的还田利用在减少肥料流失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别在长江下游沿海棉区(大丰) 和沿江棉区(南京),以早熟常规棉中棉所5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双因素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直播棉田以棉花3叶期为起始日期,移栽棉田以移栽后第3 d为起始日期,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整株棉花所有器官,记录棉株上节肢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结果】 栽培措施对棉田天敌亚群落个体数及益害比作用显著,且趋势一致,移栽棉田更有利于天敌发生,益害比更高,不同施氮量对棉田昆虫无明显影响。棉田中主要是棉蚜、烟粉虱、绿盲蝽和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主要天敌草蛉、蜘蛛和瓢虫。棉蚜、朱砂叶螨、花蓟马、烟粉虱和绿盲蝽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较集中,其中直播棉田棉蚜、朱砂叶螨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移栽棉田花蓟马和绿盲蝽发生量相对较多,不增施氮肥棉田花蓟马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烟粉虱在棉田间均有发生,且数量较多。草蛉在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大。6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大。其中移栽棉田蜘蛛和瓢虫发生量相对较多,增施氮肥棉田草蛉和瓢虫发生数量相对较多。害虫亚群落在南京移N0棉田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天敌亚群落在大丰移N10棉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结论】 棉田昆虫消长动态及发生量因栽培措施和施氮量不同而略有差异。害虫亚群落在移栽方式且不施氮肥的棉田中群落稳定性最高,而天敌亚群落在移栽且增施氮肥的棉田中稳定性最高。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