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索罗氏沼虾在中原地区的生长状况,做了池塘养殖罗氏沼虾对比试验。池塘三个,共9.4亩,其中1^#和2^#塘5月下旬放养,在生长旺季,月平均增长为1.9cm和2.05cm,亩产最高达139.6g,亩利润4575.1元;3^#塘6月上旬放养,生长旺季月平均增长1.7cm,亩产为111.9kg,亩利润2803.3元。研究表明生长旺季,虾越大,生长越快。提早放养,有利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3.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RAPD技术,对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七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20种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底(similari 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群种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矿物质添加剂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罗氏沼虾的生长率,降低饲料成本,寻求适宜的矿物质添加量,我们于1997年进行了矿物质添加剂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饲料试验用饲料配方如表1(除添加剂外其他含量均相同),试验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矿物质;第2组饲料中添 相似文献
6.
7.
8.
随着罗氏沼虾养殖业的发展,沼虾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备受重视。目前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沼虾疾病有下列5种:丝状细菌病;黑斑病(甲壳病);细菌坏死病;累枝虫病;肌肉变白坏死病。还有一些病因不清的疾病。现将有关的研究状况分述如下。1丝状细菌病病原菌为丝状细菌(... 相似文献
9.
10.
罗氏沼虾的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Aeman,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于热带、亚热带一些国家和地区,其适温范围与罗非鱼基本相同.因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营养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于1976年引进,1977年在广西人工繁育成功。为探讨在北方地区育苗和养殖的可行性,作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和存活率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重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以106个罗氏沼虾家系为材料,将每个家系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池塘中,以不同的养殖密度养殖,两个月后测定每个家系的头胸甲长、腹长、体长、体重及存活率,并以家系为单位进行同一性状在两种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在两种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的对应性状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依次为r=0.109、r=0.15和r=0.143;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2,P<0.01)。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85~18.09之间;两个土池中体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6.80和43.47,说明罗氏沼虾体重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选择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在不同养殖条件下,以体重、存活率为选育指标,尽管选择趋势不变,但选种效果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罗氏沼虾育种项目,2006年利用罗氏沼虾3个群体,通过巢式交配设计,实现了大规模构建罗氏沼虾父系半同胞家系。实验中,每箱放置亲虾1雄5雌,按交配设计共布置100个交尾网箱;通过对培育条件及幼体数量的标准化,使每个家系在幼体培育的各个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减少由于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结果显示,500尾雌虾抱卵虾为271尾,亲虾抱卵率平均为54.2%,且每个网箱出现两尾以上抱卵虾的网箱数为92个,占全部网箱数的92%;通过标准化培育,最终建立了123个家系,其中含有父系半同胞家系37个。本试验结果为建立罗氏沼虾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冷冻调理品的加工方法和保鲜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工后的罗氏沼虾,其保藏性能增强,加添加剂后罗氏沼虾的鲜度下降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4.
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节能减排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开展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水稻塘田联作试验。以罗氏沼虾-水稻联作试验塘和罗氏沼虾单养对照塘各1口为研究对象,监测池塘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动态及罗氏沼虾生长指标,分析塘田联作模式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塘被改造为养殖区与稻田两部分以模拟塘田联作,每部分面积各占50%。水稻于2018年4月22日机栽完毕,5月12日放养虾苗,6月28日起进行水质和生长监测。结果显示:1)试验期间试验塘平均水温比对照塘低0.82℃;2)试验塘水体无机氮(NH4+-N、NO2--N、NO3--N)、活性磷酸盐-磷(PO43--P)、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和变异系数(CV)在整个养殖期间均低于对照塘,且NH4+-N、COD与对照塘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塘对应水质指标在养殖后期均出现大幅升高;3)试验塘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分别为3.07%·d-1和459.40%,而对照塘分别为2.86%·d-1和397.44%。结果表明,塘田联作能降低夏季高温期池塘水温及水体氮(N)、磷(P)浓度与COD,并保持水质稳定,促进罗氏沼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估罗氏沼虾的育种值,利用罗氏沼虾106个家系中2628尾个体的体重资料,分别考虑日龄、性别和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等因素,设计了4种单性状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个体的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所估计的体重遗传力差别较大,遗传力范围在0.02~0.13之间。分析表明,家系混养前日龄与家系出池体重测定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434,P<0.01),说明家系混养前日龄对混养后家系个体的体重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动物模型设计时,应该考虑家系混养前日龄作协变量;在考虑性别效应、雌虾出池时的抱卵效应,并以家系混养前日龄为协变量,获得的育种值估计较其他模型更为准确。实验还对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两种选择方法选取的前53个家系育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58g,前者比后者提高20.7%,提示依据育种值的选择效率要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家系(47个全同胞家系)。测量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47个全同胞)家系的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2和第3腹节处宽、第2和第3腹节处高、第1腹节长、第6腹节长和体重,共测量中国对虾1387尾。采用混合家系材料,利用Mtd-freml软件中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平均体重作为协变量,得到的生长性状遗传力在0.04~0.20。体重遗传力为0.14±0.16。体长的遗传力为0.10±0.06,头胸甲长为0.07±0.06,头胸甲宽为0.05±0.04,第2、3腹节宽为0.20±0.16,第2、3腹节高的最低为0.04±0.13,第1腹节长为0.09±0.09,第6腹节长为0.19±0.15。各个性状间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头胸甲宽和体长以及2.3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最大,达到了1.0±0.01,第1腹节长和2.3腹节宽的遗传相关最小为0.82±0.08。遗传力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体长、体重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度遗传力,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对中国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性状间高遗传相关说明在对体重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余的生长性状可以获得相关的间接选择反应。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可以对两性状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多性状选择方案。在实际育种工作过程中,可以排除一些不利的或者相关性小的性状,以达到目的性状的最佳选择进展。实验结果为中国对虾的间接选择和早期选择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罗氏沼虾3个群体:缅甸群体(AA)、浙江养殖群体(BB)和广西养殖群体(CC)及其6个杂交组合子一代5月龄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并对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BB♀×AA♂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腹长和体重上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CC♀×BB♂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头胸甲长指标上表现出杂种劣势外,5月龄的杂交子一代在4个生长指标中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0.11%~10.18%)。不同杂交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AA♀×CC♂杂交组合子一代4个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杂交组合子一代,体重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3个指标的平均杂种优势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繁群体后代间在4个生长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杂种子一代与该组合的自繁后代相比较,只有缅甸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其杂种子一代的体长指标在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6个杂交子一代的体重指标差异不显著,其他3个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CC♂杂交子一代体长与自繁(CC♀×CC♂)后代的体长存在显著差异;在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3个指标中,CC♀×BB♂杂交子一代与AA♀×BB♂杂交子一代和AA♀×CC♂杂交子一代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CC♀×BB♂杂交子一代在3个指标中的平均值均低于这两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诺达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whitish muscle diseas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一种发生在罗氏沼虾苗种阶段的流行病,发病虾苗出现肌肉白浊、白斑或白尾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以上,作者所在实验室在确定其病原是罗氏沼虾诺达病毒(Macrobrachi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的基础上,用MrNV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孔,经有限稀释法克隆,得到12株能特异分泌抗MrNV的单兜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制备腹水单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10^5~10^6。亚型鉴定结果表明,有6株单抗为IgG1型,4株甲抗为IgG2a型,2株单抗为IgG2b型。12株单抗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均无交叉反应:挑选效价高的腹水单抗2B5,建立了检测罗氏沼虾诺达病毒的三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AS—ELISA)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0.98ng左右。Wesrtem blot分析表明,2B5能与MrNV 43kD的外膜蛋白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19.
甲壳动物十足目的大多数种类,其受精卵自产出后就附着于亲体腹部,并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直至孵化,这对于胚胎的发育、保护和幼体散布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胚胎的附着机制较为复杂,与刚毛、卵柄、卵索、卵膜和黏液腺有关:卵柄和卵索的形成决定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卵膜的变化影响着胚胎的附着;黏液腺在胚胎附着过程中形成卵柄和外层卵膜,胚胎是依靠卵柄或卵索附着于腹肢的刚毛上,进而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胚胎及其附着结构。结果表明,胚胎附着与母体腹肢的结构、黏液腺分泌的黏液相关,也与胚胎表面结构、次级卵膜的形态和结构密切相关。原肢底节和内肢刚毛密而长,基部有细小的分支,有利于胚胎的附着,外肢刚毛羽状则有利于胚胎的托附和保护。抱卵雌虾腹肢的原肢和内肢上布满腹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携卵刚毛中空、壁厚,刚毛外壁由微绒毛状结构组成,扩大了携卵刚毛的表面积,以利胚胎附着。胚胎外表面由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组成,次级卵膜主要由卵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参与形成。排卵时,受精卵依靠坚韧的次级卵膜相互粘连,同时,部分受精卵在刚毛上滑动、旋转,并借助次级卵膜逐渐形成了卵柄或卵索固着在腹肢刚毛上。从受精卵到胚胎孵化,胚胎之间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是依靠次级卵膜的连接。胚胎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和黏液,利于胚胎的附着以及胚胎对溶氧和小分子物质等的通透。以上结构与附着相适应,保证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和幼体的正常孵化。本研究旨为进一步认识甲壳动物胚胎附着机制、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提供参考。[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67-73]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30的条件下,用8个盐度梯度(4、7、10、13、16、19、22、25)的育苗用水进行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7 ̄13的盐度范围内,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正常,变态时间均值为181d,而过高或过低盐度明显延长变态时间,且存活率很低;用淡水孵化罗氏沼虾幼体,每天增加盐度2 ̄10,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与育苗盐度始终保持在10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罗氏沼虾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孵化并发育到第期后,每天降低盐度2直到变态,幼体变态时间平均缩短2 ̄3d,且变态同步性较高。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体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低盐度条件下进行罗氏沼虾生产性育苗是可行的,本研究可明显节约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的海水用量,降低育苗成本,为内陆地区大面积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