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对策:①调整培养基含水量;②提高保湿发苗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膜.此外,还要做好催蕾阶段室内的保湿与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一、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1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CO2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菌袋含水量偏低,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1.菌丝的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立即放入18℃~20℃的菌丝培养室内,接种后10~15天菌丝可伸入培养基内20~25厘米,一般需培养25~30天长满菌袋。2.搔菌出菇袋菌丝发满菌袋时要立即进行搔菌,搔菌是把原种菌种块和深1~2厘的培养基一起刮掉使金针菇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生长,搔菌采用负离子搔菌机自动旋转的机械化方法。搔菌后移入催蕾室。3.催菇蕾管理出菇菌袋进入催菇蕾室后,可采用超声波加湿器或自动增湿机来加湿,水要用磁化水。催菇蕾室的湿度应保持  相似文献   

7.
1 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 1.1 原因 ①袋内透气性差,缺氧,多见于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料碎袋实或袋两头扎口太紧。②温度偏低,菌丝生长慢或停止生长。 1.2 对策 ①配料时调节料水比为1:(1.30~1.40)。碎料与颗粒料混配,装袋不要过实。菌丝长入料面3~5厘米时,将袋两头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针刺孔通气补氧。②保持适温培  相似文献   

8.
一、菌丝徒长食用蔼接种后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覆士后常“钻”出地面,荠形成菌被。出现这种情况与菌种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土层含水量较少、培养料含氮量过高、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等都易引起菌丝徒长,产生“冒菌丝”现象。 常见的防治方法:选用优质菌种:将板结的菌被撬松、破坏掉:覆盖细土,增大通风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用喷重水的方法促使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喷施生长调节剂,促使其有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相似文献   

9.
<正>1 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原因:①袋内透气性差,缺氧, 多见于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料碎袋过实或袋两头扎口太紧。②温度偏低,菌丝生长慢或停止生长。对策:①配料时调节料水比为1:1.3-1.4。碎料与颗粒料混配, 装袋不要过实。菌丝长入料面3- 5cm时,将袋两头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针刺孔通  相似文献   

10.
在食用菌生产中,发好的菌丝能否出菇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采取转色、覆土、机械(搔菌、拍打)、浸水等措施,同时要进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的管理.所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菌株特性进行催蕾.下面介绍15种常见食药用菌的催蕾技术.  相似文献   

11.
含水量及空气温度对蛹虫草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蛹虫草栽培期主要阶段适宜的含水量及空气湿度,以培养基料水比为1∶1.0、1∶1.2、1∶1.5、1∶1.8、1∶2.0,转色空气湿度为70%、80%、90%,出草空气湿度为75%、85%、95%分别进行发菌、转色和出草的对比试验,比较观察菌丝萌发、生长、转色、出草及感染等情况。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料水比1∶1.5,菌丝萌发快、生长健壮、满瓶时间最短,感染率为0;转色阶段最适空气湿度为80%,转色最快、效果最好,感染率为0;出草阶段最适空气湿度为85%,出草品质最好、产量最高,感染率为0。  相似文献   

12.
赵丽丽 《河北农业》2009,(12):25-25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但平菇出菇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加以解决。1、不现蕾发生原因:①菌种不适,高温季节用低温型菌种,或低温季节用高温菌种;②缺少温差刺激;③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④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⑤  相似文献   

13.
一、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①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②菌种太老,生活力差.③使用农药过量.④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⑤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⑥pH值不适宜.  相似文献   

14.
<正>一、覆土前期及时补土覆土前期属发菌阶段。第一次覆土后,及时补足土层水分,加大通风,散发土层残留的土腥等异味,待土层水分收干,在确保菇房空气清新的前提下,关闭门窗以保温保湿微通风为原则,菇房温度保持在22~24℃,促使菌丝迅速爬土。尔后,经常检查土层菌丝生长情况,待确定70%左右土缝间隐约可见菌丝,应及时进行补土,厚度0.8~1.0厘米,含水量可稍干,既便于操作又造成一种上干下湿的状  相似文献   

15.
一、育蕾管理 (一)催蕾 1.催蕾条件菇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5-20℃,夜间8-10℃,造成有10℃以上的昼夜温差;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需有散射光;空气相对湿度80%-90%,培养料内有充足的水分,以含水量50%-55%为宜。  相似文献   

16.
兰亚图 《福建农业》2007,(11):25-25
一、菌丝徒长菌丝覆土调水后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覆土层,浓密成团,甚至形成不透水菌被,易造成迟出菇、不出菇的现象。成因有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不良、菌种种性不佳等。防治办法:①选用良种,适时播种。②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温、湿度,抑制菌丝生长。③发现菌  相似文献   

17.
对灵芝在糠醛渣不同配方料上菌丝生长情况和子实体产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各配方料上生长的灵芝子实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灵芝菌丝在各配方料上均能生长,配方⑤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配方①和②菌丝生长势强,表现为菌丝洁白、浓密。从于实体产量和形态看,配方①产量最高,其生物效率达58.2%。各配方的子实体形态均表现较好,而配方①和②子实体菌盖厚,商品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猴头菌,又称猴头菇、刺猬菌等.原是一种生长于密林中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圆而厚,常悬于树干上,布满针状菌刺,形状极似猴子的头,故而得名.猴头菌肉质鲜嫩、味香可口、品质上乘.其栽培技巧如下:   1.栽培季节   每年9月至次年5月为栽培猴头菌的最佳季节.   2.栽培房的设置和消毒处理   猴头菌的栽培房要求结构严实,通风透光,设在靠近水源和保温保湿性能好的坐北朝南的旧房屋、地下室或山洞等场所.有条件的生产单位还可安装调温调湿装置和通风换气设备,为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但无论哪种栽培房,在栽培前都要严格地进行消毒灭菌.   3.培养料的配制   在生产中通常使用以下三种培养料,它们的配方为:①木屑培养料:杂木屑78%,米糠或麦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②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78%,米糠或麦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③蔗渣培养料:碎蔗渣78%,米糠或麦糠20%,黄豆粉1%,石膏粉1%,水适量.   按上述各配方的比例将各原料均匀混合一起,加水拌匀,将培养料酸碱度调至5.5~6,含水量为65%~70%,然后装瓶.   4.接种   灭菌后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将瓶搬入无菌室中,经密闭消毒后,按无菌操作接入一小匙菌种,铺盖瓶面,塞上棉花即可.   5.培养管理   (1)菌丝培养:接种后立即搬到25~28℃条件下培养,管理上主要调节好适宜的温度,保持环境干燥和通风条件.发现杂菌感染的菌瓶应及时清理.待菌丝长满全瓶,应立即移至栽培室.   (2)降温催蕾:菌丝长满后及时搬进栽培室,然后竖放在栽培架上.温度控制在15~20℃,诱导菌蕾的形成.   (3)子实体阶段管理:子实体开始形成后,应及时拔去棉塞,并将菌瓶一排排卧放在栽培架上.温度控制在22℃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同时要注意栽培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凡子实体呈球状、不分散、刺短,生长迅速正常,说明通气良好.若成珊瑚状,则说明通风不良,可能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造成的,应及时通风换气,否则会降低菌菇产量和品质.生产中一般只需要经过12~15天的培养时间就可采收菌菇.  相似文献   

19.
春季气温低,平菇菌丝生长慢,采取增加石灰用量、直接装袋、增加接种量、多孔 通氧、码堆发菌、提高棚温、定期倒垛等措施,可以保证发菌成功。菌丝20天长满菌袋,1个月现蕾,35天可采收鲜菇上市。  相似文献   

20.
对灵芝在糠醛渣不同配方料上菌丝生长情况和子实体产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各配方料上生长的灵芝子实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灵芝菌丝在各配方料上均能生长,配方⑤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配方①和②菌丝生长势强,表现为菌丝洁白、浓密。从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看,配方①产量最高,其生物效率达58.2%。各配方的子实体形态均表现较好,而配方①和②子实体菌盖厚,商品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